隨著劇情的深入,《大明風華》裡吳越飾演的太子妃關注度越來越高。改編自小說《六朝紀事》的《大明風華》是以孫若微為主線展開故事,但要說孫後,她的婆婆張氏是避不開的人物。歷史上的孫後歷經六朝五帝,是一位非常傳奇的女子,可論權勢和影響力毫無疑問她的婆婆張氏更勝一籌。
《大明風華》中的太子妃劇照
明仁宗誠孝張皇后,名不祥。《大明風華》中說她叫張妍,是作者虛構。張皇后是明朝第四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熾元配妻子,明宣宗朱瞻基的生母,明英宗朱祁鎮的祖母。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張氏被冊封為燕王世子妃。永樂二年(1404年),隨著丈夫朱高熾被封為皇太子,她也被冊封為太子妃。
明仁宗朱高熾一向體肥,行動不便。馬上奪得天下的朱棣怎麼都不喜歡他這位長子,更喜歡勇武的次子漢王朱高煦,所以便有了廢立的想法。但是朱高熾有個好老婆,他的好老婆又給他生了個好兒子朱瞻基。
影視劇照
身為太子妃的張氏很清楚自己公公的心病。朱棣是通過「靖難之役」從自己侄子手上奪取了天下,所以他不想再有手足相殘的事發生,加上朱棣又很喜歡長孫朱瞻基。於是張氏便走家庭溫馨路線,對長輩噓寒問暖,還常帶著兒子,朱棣口中的「好聖孫」朱瞻基去看望皇爺爺和皇奶奶。《明史·誠孝張皇后傳》中清楚地記錄了這些,「後始為太子妃,操婦道至謹,雅得成祖及仁孝皇后歡。 」可見朱棣對這個兒媳婦是非常滿意的。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明成祖朱棣病崩,太子朱高熾即位,是為明仁宗。張氏被冊封為皇后,皇長子朱瞻基被冊封為皇太子。明仁宗很清楚自己妻子的能耐,登基後經常和妻子討論一些朝政上的事。「及立為後,中外政事莫不周知」(《明史·誠孝張皇后傳》),雖然有後宮不得幹政的祖制,但兩口子私下討論誰又能管得著呢?
明仁宗朱高熾劇照
明仁宗在位不到一年就去世了,太子朱瞻基繼位,是為明宣宗。張氏被尊為皇太后,她也因此成為大明朝開國以來的第一位皇太后。
明宣宗繼位時已經28歲了,作為被朱棣看好的「好聖孫」朱瞻基的能力毋庸置疑。但他依然像父親朱高熾一樣,經常就一些朝政問題請教母親。「軍國大議多稟聽裁決」(《明史·誠孝張皇后傳》)。
明宣宗朱瞻基劇照
除了幫助兒子裁決朝廷大事,她還常教導兒子要善待百姓,要知民間疾苦。宣德四年(1429年),張太后前往拜謁明成祖的長陵和明仁宗的獻陵,皇帝朱瞻基親自騎馬在前引導。京畿百姓都夾道拜觀,歡呼拜迎。經過農家,張太后特召來一些農婦詢問生活和農活方面的事,交談如家人般。有農家獻上蔬菜酒漿等東西,張太后取來賜給皇帝說:「這是農家的口味呀!」對於隨行的朝廷重臣,張太后也對他們加以慰勞,勉勵他們作為先朝舊人,要盡力輔助嗣君。張太后還教導皇帝:「百姓擁有君主,是因為君主能使他們安居樂業,皇帝要牢記心中。」
在張太后的輔助下,宣德一朝人才濟濟,文有「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等,武有英國公張輔等。經濟文化等都迅猛發展,明宣宗連同他的父親明仁宗在位的這段時間在歷史上被稱為「仁宣之治」。
明宣宗劇照
宣德十年(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病逝,年僅38歲。臨終前明宣宗留下遺詔「大事白皇太后行」。明宣宗去世後,皇太子朱祁鎮才九歲,宮中便有傳言說將召立襄王朱瞻墡為皇帝。這時張太后召集大臣到乾清宮,指著太子說「這是新天子呀!」群臣高呼萬歲,流言才得以平息。
明英宗朱祁鎮即位,是為明英宗,張太后被尊為太皇太后,張氏因此也成為明朝第一位太皇太后。因為有宣宗遺詔,大事均奏張氏而後行。於是便有大臣請張太皇太后垂簾聽政,但張氏以「不要破壞祖宗之法」為由拒絕垂簾。張太皇太后委任內閣,將朝政交於「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張輔及禮部尚書胡濙處理。但真正重大國事的裁決權,這幾位輔政大臣還是會請太皇太后處理。
誠孝張皇后畫像
明英宗寵幸宦官王振,但在張太皇太后時王振並不敢放肆。王振非常懼怕張後,在明英宗身邊伺候時,小皇帝的所有事情都會向張後報告。「司禮太監王振受寵於帝,太皇太后有警覺,故太皇太后在世時,振不專大政」(《明史·誠孝張皇后傳》)。
正統七年(1442年)十月,張太皇太后去世,遺詔大臣輔佐英宗繼續推行仁政。明英宗為自己的祖母上尊諡為「誠孝恭肅明德弘仁順天啟聖昭皇后」。正統七年十二月,張氏與明仁宗合葬於獻陵,附祭於太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