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金軍攻打過來,大宋有著八十萬禁軍,最後卻無人防守

2020-09-07 歲月妮醬

看過《水滸傳》的人都知道,其中最厲害的一位是林衝,他是八十萬士兵的軍長。即北宋有八十萬大軍。金軍再次南下,攻佔汴京,縱火搶掠,並將六千多人,包括宋徽宗、宋欽宗及其嬪妃,送往金國,受辱而死。在慘烈的靖康之戰中,八十萬禁軍何去何從?

讓我們先來看一下這八十萬名禁軍是什麼情況。實際上,禁軍是宋朝的中央軍隊,它是在趙匡胤統治時期建立起來的。在那個時候,軍隊中最有資格的人都被選為禁軍成員。開始時,禁軍只有19.3萬人,但後來宋朝軍隊規模擴大。宋朝的軍隊總數為一百二十萬餘人,其中禁軍八十多萬人。所以,「水滸傳」中的八十萬禁軍並非憑空想像,而是一種稱謂。

王安石改革之後,他裁減軍隊以節省開支。但是到了宋徽宗時期,禁軍的總數達到了六十萬,可以說是很強大了。當金軍南下時,六十萬中央禁軍到哪兒去了?那時候,金軍第二次南下,總兵力六萬人,其中契丹軍、渤海軍、奚族偽軍三萬多人,真女真軍不到三萬人。但是,從當時的北京到如今的開封,六萬大軍,並未遭遇任何抵抗。,北宋的軍隊去哪裡了?

根據史書記載,當時共有兩軍。何灌先率兩萬禁軍進駐黃河浮橋。第二,太監梁方平在濬州(今河南濬縣)駐紮七千人的禁軍,僅此而已。金兵到來時,27000人基本上都是直接丟盔棄甲,比兔子跑得還快?隨後金軍的大將也對北宋被俘的官員說:「南朝時,已有八十萬軍人。他們在哪兒?為什麼現在不面對我們?」就是說,他們說你現在有800,000人的軍隊。何不來見見敵人?

那個時候被捕的官員並不清楚。實際上,就像我們前面提到的,在宋徽宗時代還有60萬軍隊,但是這只是紙面上的數字。宋軍因貪贓枉法,造成了大量虛報軍餉。換句話說,名單上有軍人的名字,但是沒有這樣的人,因此軍官可以領取薪水,並在自己的口袋裡。

尤其到了宋徽宗時期,宋徽宗將錢財長年累月交給高俅、童貫等奸臣,軍中一片混亂。退役和年老的人員長期未得到補充。出缺率曾一度超過70%。這就是說,所謂的六十萬禁軍實際人數可能只有十二萬。只有不到10萬人能夠被挑選出來參加戰鬥,除了駐紮在當地關卡的士兵。

更為可怕的是,這十萬人簡直是一群烏合之眾,當時的高俅高呼「多佔禁軍,多用軍力」,他們大多是手工業者……在軍營裡都有磚瓦和泥漿之類的私人建築。」換句話說,軍隊被派去做家務事,建房,給官員下命令。而且十多年沒訓練,這樣的部隊還能打麼?所以不管是在路上的軍隊,還是在當時守在汴梁的禁軍,大概只有幾萬人。從數量上、裝備上、訓練上都不如金軍。如果是那樣的話,不輸才怪?

探尋歷史真相,尋找故事背後!歷史是要認真對待的。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還原歷史真相

相關焦點

  • 八十萬禁軍教頭,如今被有人說是連長,被顛覆的豹子頭
    林衝在書裡書外都名聲大噪,書中八十萬禁軍教頭,武藝高強無人不知,廣交英雄好漢。讀者眼中的重情重義,武藝高強。而如今有人用現在的眼光和職位看待林衝,說他只不過是小小的連長。這期給大家捏爛揉碎說下飽受爭議的豹子頭林衝。
  • 「八十萬禁軍教頭」,放到現在是什麼官職?很多人都被誤導了
    林衝作為八十萬禁軍教頭,武藝自然十分了得,那這林衝本是一片大好前途怎麼會走上落草為寇這條路呢?讓我們一起來大致了解一下林衝的故事。一日,林衝與妻子來到寺廟中拜佛時,剛好遇到權貴高太尉的乾兒子,這人自然是個紈絝子弟,當場便羞辱林衝妻子,婢女便將此事偷偷暗示林衝,林衝當場暴怒直接訓斥高衙內。
  • 80萬禁軍教頭林衝,相當於現在的什麼職位?大夥:怪不得要上梁山
    那今天就來說說原為八十萬禁軍槍棒教頭,後在一百零八將總排名第六位,並且位列馬軍五虎將之一的「忠武郎」——林衝。綽號為豹子頭的他本來是可以安安穩穩做官的,掌管著自己手下八十萬禁軍可是「威風凜凜」,但還是因為光有勇沒有謀略,在自己結髮妻子被高衙內看上之後無所作為只能任憑陷害,最終被逼上了梁山。林衝被逼上了梁山,其實也算是因禍得福。
  • 此人擊敗梁山四將,傷盧俊義擒李立,與八十萬禁軍教頭同歸於盡
    隨軍攻克二關時,他生擒催命判官李立,最後與八十萬禁軍教頭、金槍手徐寧同歸於盡。任森的祖輩曾是大宋朝廷的柱國重臣,家族世代沐浴恩澤,經過幾代人的苦心經營,到他這一代時,已經成了東京檟樹村神明裡的巨富。而難能可貴的是,任森自幼品行端莊、樂善好施,志潔性剛、嚴於律己,令不少富家子弟們非常忌憚。
  • 高寵力斬四位金軍元帥,陸文龍從無敗績,兩人誰更強
    他在牛頭山下一出場,便將鄭懷、張奎、牛皋等三位猛將輕鬆戲耍了一番,之後與金軍對戰時,更是以拔山扛鼎之勢輕鬆碾壓。高寵的家世背景非常顯赫,先祖是大宋開國名將高懷德,遠祖高思繼是威震五代十國的第一槍術高手。他生得腰壯如熊、背闊似虎,一身鋼筋鐵骨,甚是威武雄壯。他在武藝方面的造詣,完美傳承了祖輩槍法的精奧,一桿鏨金虎頭槍變幻莫測、迅猛霸氣。高寵在紅桃山照顧母親時,以一己之力擊潰了一支洗掠山西的金軍兵馬,奪得了金銀物資、兵甲器械,之後便用這批物資,在當地拉起了一支數千人的隊伍。
  • 貞娘:身為八十萬禁軍教頭妻子卻被逼自縊,林衝你更愛什麼
    畢竟在他的眼裡,自己是八十萬禁軍教頭,威名遠震四方。 與高衙內三次交鋒,林衝退無可退毅然捨棄貞娘林衝是貞娘眼裡的英雄,和他在一起什麼都不怕。可貞娘不知道,最可怕是人心,是她以為全身心愛著自己的人,心裡的私心。林衝被高衙內陷害發配滄州。
  • 李雲龍攻打平安縣城!僅800的日軍,為何打了兩天?
    所以說在裡面的很多事情都是具有參考價值的,那麼我們今天就來分析一下裡面的一些事情,為什麼李雲龍在攻打平安縣城的時候要用兩天的時間?要知道,當時他部隊可有近1萬人。而當時日本人才有僅僅的800人左右。而面對這麼大的兵力比例,李雲龍用了兩天時間都沒打下來,最後用
  • 八十萬禁軍教頭林衝真的是縮頭烏龜嗎?真相是什麼
    八十萬禁軍教頭林衝遭高俅陷害,持刀誤入白虎節堂,被開封府判了個「刺配滄州」。就這樣,林衝帶著一身冤屈,告別妻子,踏上了漫漫的發配之路。不少人因此說林衝是縮頭烏龜,但在前往滄州的路中,林衝在逆境中所表現出來的英雄本色,對我們今天的生活、教育還有很深的教育意義。
  • 80萬禁軍教頭是大官?看看魯智深的關西五路廉訪使,兩者差多了
    而這樣一個人,他在上梁山之前,卻是一個職位非常大的官,而這個官比林衝的官職要大的多。關西五路廉訪使在《本來是防貪汙的廉訪使,最後卻和這個貪汙人員同流合汙,縱容他們犯罪。自這次之後,魯智深就放棄了他的做官生涯,最後落草上了梁山。從魯智深打屠夫的話中可以得知。魯智深當年參軍,因為積了軍功才當上的廉訪使。
  • 花,林,關,楊,呼延,五位官二代上梁山為何都這麼難?
    這就和「不是你撞的為何你要扶」大招一個道理,宋江渾身是嘴也說不清,最後只能被屈打成招(這裡可以看看宋大哥的骨氣,只要一打便招了而花知寨最後的結局,是和吳用一起一文一武左膀右臂被宋大哥託夢召喚過來,雙雙自吊與墳前,可見及時雨宋公明之義氣深重,到哪裡都不會忘了老兄弟。
  • 為何無人敢攻打南天門?和守門大將無關,關鍵是這門太逆天
    天庭是天界的核心,也是三界的核心,只要推翻了天庭的統治,那就能成為新的三界主宰;但是自宇宙誕生開始,無數年來,天庭僅被攻打過一次,而那還是洪荒時期,執掌天庭的是妖族的東皇太一和天帝帝俊;當時的天庭雖然也很強,但由於是初創,所以有很多紕漏,最終被上古巫族攻了進來,但結局卻是兩敗俱傷,被人族撿了個漏。
  • 八十萬禁軍教頭林衝,絕對想不到自己的命就只值十兩銀子
    最怕挨打的林衝,原本是可以靠柴進的書信免此大難,但他不懂,只好用十兩銀子買下了自己的命。官營道:「果是這人症候在身,權且寄下,待痊癒可卻打。」據你的大名,這表人物,必不是等閒之人,久後必做大官。」1884年,俄國作家契訶夫在他的小說《變色龍》中描述了一位見風使駝的警官形象,小龍覺得施耐庵描寫的差撥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 李雲龍攻打平安縣城犯下三重罪,為何他卻沒被處罰,原因很不簡單
    這次攻打平安縣城,李雲龍深知只要請示上級,肯定不會同意。此前還從沒有抗日隊伍,主動攻打日軍駐守的縣城呢。這樣的攻堅戰,都沒有經驗,也沒有把握。但是李雲龍拿出亮劍精神,把部隊集合完畢,就向平安縣城進發。當然從結果來看,李雲龍率領的獨立團,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 力壓《小閣老》超越《紹宋》,大神孑與2又一力作高居歷史榜首
    待回頭望時,便見一隊穿著大紅號衣的應天府官差,高舉著同樣大紅色的報帖,吹吹打打從應天府方向過來。 「捷報趙府老爺諱守正,高中應天府鄉試第七名亞元。京報連登黃甲!」 縣衙門口的官差們還在奇怪,李九天卻是眼尖,一下就看到那報帖上『趙守正』三個大字,忙跌跌撞撞跑進去,高聲嚷嚷道:「中了中了,趙相公中了!」
  • 《天龍八部》裡喬峰和慕容復差距為何差距那麼大?
    這也就是為何後來慕容博認為殺了蕭峰他爸會引起兩國戰爭的原因。歷史上是真有蕭峰這個人存在的,他是乙室部人,跟小說裡一樣是耶律洪基的手下,為其平叛了皇室家族內部動亂,最後被封為了南院大王。所以說雖然蕭峰年幼生活平比較貧寒,但是後面也成為了阻止宋遼戰火的大英雄。
  • 亮劍:李雲龍辛苦打下平安縣城後,為何還選擇放棄?怪不得他
    導語:亮劍:李雲龍辛苦打下平安縣城後,為何還選擇放棄?我們都知道,當時老李可以說是浩浩蕩蕩的集合了手下說的兵力,而且還帶上周邊的民兵隊,甚至在旁邊有著不少的友軍部隊也在幫忙才艱難的打下了這個據點而且當時老李之所以攻打得這麼艱難是因為缺乏重武器,唯一一個還是那樽大炮,而日軍武器又很好,所以才攻打這麼艱難。但是如果老李想要守城日軍肯定有很多重武器前來攻打,到時候不僅難以防守,甚至會損失慘重,不如直接讓出去更加划算,也不用想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