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曉聲,當代著名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曾出版小說、散文、隨筆及影視作品。是以知青文學見長的現當代作家之一。現居北京,任教於北京語言大學人文學院。
2019年7月,獲第二屆吳承恩長篇小說獎。8月16日,憑藉《人世間》獲得第十屆茅盾文學獎。《重生》是梁曉聲先生2020年新出版的以抗日為題材的新作。
該長篇小說刻畫了一個「儒者」形象,他曾留學日本,獲文學博士學位,回國後返回家鄉,韓王村是華北平原的一個普通鄉村,故事圍繞韓王村描寫抗日戰爭末期農民和知識分子代表王文琪的抗日事跡。主人公是儒雅斯文的王文琪,其內心隱忍堅韌、寓剛於柔、憐憫生命、關懷他人,具有在逆境中生存的人生智慧。曾兩次挽救一個魯莽鄉親韓柱兒的生命,每次都是冒著生命的危險。此後陷入了與日軍的周旋當中,為了活著,不得不低頭順從,主動贏得日本高級軍官池田的信任,實則內心充滿憤恨,渴望早日打敗日本,國家獲得獨立,最後,王文琪親手斬掉日本長官池田的頭顱,走向重生。
《重生》是抗日戰爭小說,與以前曾經閱讀的抗戰小說不同,抗戰小說大多描寫的是以士兵、軍官為主人公,以抗日為背景,彰顯個人在抗日戰爭中突出貢獻,凸顯個人英雄主義,鮮少以知識分子為主題。並且,一些抗日神劇把日本侵略者描寫得過於弱智,而該作品則相對客觀,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歷史實情。
小說表面上是寫抗日戰爭,實則表述人情、人心、人性,凸顯弱者在逆境中的生存之道,彰顯隱而不發的人生智慧,以柔順反抗強橫,以柔弱展示力量,置之死地而後生的處世哲學是自古有之。
以柔克剛的思想,散見於中國典籍,「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道德經》)「善將者,其剛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強,以柔制剛。」(《將苑》)
克制忍耐的記述,亦不鮮見,「方子胥窘於江上,道乞食,志豈嘗須臾忘郢邪故隱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史記·伍子胥列傳贊》)「低頭受侮笑,隱忍硉兀寃。」(《送進士劉師服東歸》)「予分當引決,然而隱忍以行,昔人云:將以有為也。」(《後序》)「若隱忍避仇,棄此適彼,我退一尺,敵進一尺,恐蠶食之憂,不止於岐、三豐已。」「當年弒殺公子惡及公子視,皆是東門遂主謀,我欲圖國家安靖,隱忍其事,為之庇護。」(《東周列國志》)「有可自強之道,暴棄之而不知惜,有可雪恥之道,隱忍之而不知所為。」(《制洋器議》)「可是西醫說她有孕,是個喜訊。自己不好生氣,只得隱忍。」(《圍城》)
中國歷史上,類似的論述很多,無不說明外在隱忍柔弱,內心堅韌強大,才是真英雄、大丈夫。勇而無能,不足為道,逞匹夫之勇,實則愚蠢至極,勇而有謀,隱忍待發才是真正的勇者。
本書後半部分有關國共內戰和文革的描述較為簡略,作者可以有兩種處理方案,一是詳盡描述王文琪的後半生;一是止筆於抗日戰爭勝利,即王文琪結束池田的生命,至此,本書主旨已充分體現。當然瑕不掩瑜,作者以深厚的文學素養和強烈的愛國情懷彰顯對日本侵略者的控訴與憤恨,對受難同胞的深切同情與懷念,歷史值得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