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三絕」收官之作 交通線上鬥智鬥勇
「這部劇再現了當年紅色交通員們在白色恐怖的環境下遇險不退、遇難不避、遇死不畏、機智勇敢的戰鬥場景,謳歌了交通員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事業的赤膽忠心。」總策劃袁錦貴如斯介紹。
「就在這麼一條線上,在這麼一個危險(環境)之下,他們怎麼一次又一次地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而且創造了從來沒有一起事故的這麼一個奇蹟,我覺得這一點交給觀眾,觀眾應該也是能夠感同身受的。」編劇錢林森講述著自己的創作初心。
「在這條線上有無數的革命青年,犧牲在這條線上,把自己的青春、把自己的生命奉獻在這條線。我只是芸芸眾生中的一個,但是這條線的供給以及這條線上的人都不可忘記,不可磨滅。」演員張桐詮釋他在劇中所扮演角色背後的群體。
袁錦貴、錢林森、張桐,因為閩西味道濃厚的《絕命後衛師》《絕境鑄劍》兩部劇而為閩西人民熟悉,他們分別在這兩部劇中擔當總策劃、編劇、主演。此次,三人再度攜手,聚焦紅色交通線,演繹《絕密使命》。
主創團隊合影(鍾桂蘭供圖)
9月9日,永定區城郊鎮伯公凹,為獻禮建黨100周年,由華策影視、廈門萬盛影視聯合出品的「紅色三絕」收官之作、大型革命歷史題材劇《絕密使命》,在這個鄒氏一門七忠烈用生命捍衛的中央紅色交通線入閩第一站、水路轉陸路第一站、白區進蘇區第一站,正式開機。中宣部文藝局副局長王強,國家廣電總局電視劇司副司長周繼紅,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秘書長易凱,福建省委常委、宣傳部長邢善萍,廣東省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劉紅兵,龍巖市委書記李建成,《絕密使命》總策劃袁錦貴等出席開機儀式。
「紅色三絕」收官之作
「紅色三絕」指的是由袁錦貴擔當總策劃的三部大型革命歷史題材系列劇,包括已經播出並深受好評的《絕命後衛師》《絕境鑄劍》及9日開機的《絕密使命》,三部劇聚焦同一個地域,同一歷史時期,深耕閩西紅色文化,將閩西題材做深、做透、做大,開創了絕無僅有的紅色劇系列,這在中國電視劇史上尚屬首次。袁錦貴表示,「三絕」系列踐行了習近平總書記「要引導廣大文化文藝工作者深入生活、紮根人民,把提高質量作為文藝作品的生命線,用心用情用功書寫偉大時代,不斷推出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書寫中華民族新史詩」的重要指示精神。
「三絕」系列一脈相承,卻各有主題,角度不一,全方位展現了閩西兒女在中國革命進程中的歷史作用與貢獻。《絕命後衛師》以「堅守」為主題,以紅三十四師的壯烈事跡為素材,展現了我黨我軍歷史上最為艱苦的一段歷程;《絕境鑄劍》以「成長」為主題,講述了經過「古田會議」精神洗禮,一支魚龍混雜的部隊如何在戰爭中不斷壯大,於絕境中淬火成鋼,鑄造成為一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紅色鐵軍;《絕密使命》的核心思想主題則是「忠誠」,再現當年中央秘密交通線的艱難與險惡,以及交通員們的智慧和忠誠。
《絕密使命》延續了「三絕」前兩部作品「小人物大格局,小故事大智慧」的表現手法,突破諜戰領域中諜戰劇集中聚焦「特科」戰線的傳統,以「小站點大風雲,絕密處見忠誠」,首次揭秘紅色交通線隱秘故事,填補「秘密交通線」的螢屏空白,用宏大敘述和個性表達相結合的創作方法,在尊重革命史實、英雄人物個性特徵的前提下,進行藝術的升華再造,從而達到革命的英雄主義與革命的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影視表現效果,展現了這條創造「中共黨史奇蹟」秘密交通線的使命與貢獻,謳歌了潘雨青、鄒叔寶等無名英雄,深刻詮釋了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和推動者,用「忠誠」和「信仰」證明了中國共產黨為何能領導人民軍隊,取得中國革命的勝利。
再現紅色交通線鬥智鬥勇
上世紀30年代初,黨中央機關秘密設在上海,為加強中共中央機關與湘鄂贛、鄂豫皖和閩粵贛等革命根據地的聯絡,打破敵人的反革命「圍剿」和嚴密的經濟封鎖,建立了長江線、北方線和南方線三條主要秘密交通線。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南方線,由黨中央所在地上海出發,途經香港、汕頭、大埔、永定、長汀,最後到達蘇維埃臨時中央所在地瑞金。
(圖片來源:福建閩西伯公燈紅色文化)
在黨中央的直接領導下,這條交通線雖經中央蘇區多次殘酷的反「圍剿」戰爭,但始終沒受破壞,安全暢通達5年之久,被稱為中央紅色交通線,是蘇維埃的血脈、中國共產黨的生命線。
這條交通線連接著上海黨中央與中央蘇區兩大戰鬥核心,橫越滬、港、汕3大城市,綿延閩粵贛3省高山密林,蜿蜒長達數千公裡,要突破敵人的重重關卡,穿越赤白交界地區的層層封鎖線,闖過國民黨軍警的盤查和暗哨的追蹤,避開反動軍團的襲擊,嚴防叛徒的出賣和破壞,困難重重。但就是在這苛刻的客觀條件下,交通員們冒著生命危險護送周恩來、劉少奇、陳雲、博古、聶榮臻、劉伯承、左權、李富春、林伯渠、董必武、謝覺哉、徐特立、張聞天、王稼祥、李維漢、鄧穎超、蔡暢、鄧小平、楊尚昆、陸定一、王首道、瞿秋白等領導幹部,國際人士李德,技術人員及著名文藝工作者200多人進入中央蘇區,以及數不勝數的往來文件、情報,數千噸的軍用、民用物資(包括向上海黨中央運送的大量黃金、白銀,向蘇區300萬軍民運送的每年需要的價值900萬元的食鹽和價值600萬元的布及其他蘇區緊缺物資以及無線電設備)。
《絕密使命》聚焦中央紅色交通線,取材自紅色史料《中央紅色交通線研究》中記載的真實史實,刻畫了以潘雨青為代表的,隱姓埋名、喬裝身份自覺、自願投身絕密交通線隱秘鬥爭,默默嚴格執行各種危險艱巨任務的我黨交通員的形象。該劇開篇就以六名青年幹部半途犧牲的緊急事件,引出了黨中央要建立獨立交通網,打通上海經香港、汕頭到閩西直達瑞金中央蘇區絕密交通線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而承擔傳遞情報,運送人員及物資的交通線工作,其保密重於生命,責任重於泰山。通過劇中人物的刻畫,真實再現當年交通員要實現生活社會化、大眾化,不管喬裝成何種身份,如雜貨鋪老闆、送差、物貿公司經理等,其衣食住行都要有「保護色」,以各種隱秘的身份與敵人鬥智鬥勇,在複雜鬥爭環境下,完成紅色交通線上的絕密使命。
交通線有一套獨特複雜而又行之有效的秘密工作方式。比如:交通員之間的聯繫只能是單線聯繫,沒有往來的交通員之間,一般相互都不認識,即便是站長也不一定認識全線的交通員。在交通點的安排上也是費盡心機,比如:有的點是以家庭的形式出現,而有的點則是以店鋪或學校的形式出現,甚至有的點還出現在娛樂場所。而交通員的選擇無疑是整個工作的重中之重。比如:交通員要求有很強的黨性,豐富的對敵工作經驗,而且身體必須健壯,思維縝密,有一技之長。此外,交通員還必須與各色人等打成一片,懂得當地「行話」,以便混入人群之中不容易被人察覺。同時,在每次行動之前,他們都要準備好一些能自圓其說的「託詞」,通曉各種隱藏文件、金錢和重要物質的技巧。
然而,犧牲依然存在。以伯公凹為例,這個以家庭形式出現在由粵入閩之地的交通小站,先後有6人犧牲於中央紅色交通線存續期間(1930年到中央紅軍長徵):鄒端仁,小站負責人之一,1934年7月運送食鹽時被捕後犧牲;鄒作仁,赤衛隊班長,1933年護送擦槍油時被捕後犧牲;鄒春仁,1933年5月為掩護所護送的同志及電臺配件轉移,將敵人引開後戰死;鄒昌仁、鄒佛仁,因叛徒出賣被捕後犧牲;鄒振發,1931年4月被敵人殺害。此外,同為該站點交通員的鄒啟龍則於1949年7月犧牲於永定縣溪南戰鬥。
中央紅色交通線上的交通員們,以忠誠和生命,創造了護送零事故的奇蹟。
劇組拍攝夜景場景(賴珊盛、林泉鎮攝)
熟悉的「配方」對標電影的製作水準
為使經典得以延續、優秀得以傳承,《絕命後衛師》《絕境鑄劍》的總策劃袁錦貴、編劇錢林森再度合作,攜手《川西剿匪記》《青盲》《和平飯店》的著名導演白濤,潛心創作《絕密使命》。今年7月,在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福建省廣播電視局聯合組織召開的《絕密使命》劇本論證視頻會上,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名譽主席李準、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仲呈祥、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副會長李京盛、中國視協電視劇藝術委員會主任胡恩、中國傳媒大學教授王偉國、軍事科學院研究員嶽思平、《當代》主編孔令燕等知名專家共同對劇本進行了深入研討。配置高端默契,程序優化集智,《絕密使命》再創輝煌,「紅色三絕」完美收官值得期待。
探班攝製現場(賴珊盛、林泉鎮攝)
演員方面,由第31屆飛天獎優秀男演員獲得者,因出演戰爭劇《亮劍》中魏大勇一角而為觀眾熟知的張桐出演男一號,他也是《絕命後衛師》中的陳樹湘,《絕境鑄劍》中的李化成,同一個演員連續主演三部「絕」字劇,在業內絕無僅有,備受各界關注。劇中,張桐飾演的潘雨青盡顯英雄本色,一次次在交通線上脫離險境,順利完成了組織交予的艱巨任務,堪稱一名頭腦冷靜,富有傑出組織領導力的優秀地下黨員。因精彩演繹《我是特種兵之火鳳凰》《特種兵之霹靂火》而被觀眾熟知的著名女演員牟星在劇中與張桐飾演夫妻。兩人奮戰在絕密交通線上的革命情感將是該劇一大看點。此外,應昊茗、李易祥、賈宏偉、文馨、侯煜、宗峰巖、郭曉峰、施羽、劉衛華、劉夢珂、劉慧、王崗、謝瓦(俄羅斯)等實力演員的傾力加盟,更為該劇增色不少。
探班攝製現場(賴珊盛、林泉鎮攝)
為了更真實地呈現這段革命歷史和展現客家風土人情,創作團隊多次深入當年中央蘇區交通線的福建省永定、上杭、長汀和廣東省汕頭、大埔等地採風採訪。另據了解,在永定區高陂鎮西陂村的夜景場景拍攝,往往是從前一天的夜幕降臨一直忙到次日的天將微白,工作人員的敬業與奉獻,著實令人敬佩。
探班攝製現場(賴珊盛、林泉鎮攝)
此外,在製作水準上,《絕密使命》將以電影水準拍攝電視劇,不僅首次啟用了國內罕見的碳纖維T8電子伸縮炮,劇中場景更多達500多個,涉及上海、廣東、福建,涵蓋海、江、河、溪,淺灘,水戲,船戲。劇中,閩西多植被的原生態絕美風景一覽無遺,劇組還大手筆重新改造了一整條老街,力圖呈現最真實的年代場景。
「紅色三絕」的前兩部一經播出,便深受好評。《絕命後衛師》斬獲「五個一工程」獎、「飛天獎」和「金鷹獎」,《絕境鑄劍》剛播出時酷雲實時收視率高達1.5%,收穫了實時收視率排行榜位列第一的好成績,亦入圍了第30屆中國電視金鷹獎(評選結果將於10月揭曉)。對於《絕密使命》,袁錦貴表示,「這些人應該說當時都是交通線上很普通的人,但是他們出於對中國共產黨的一種信仰,對中國革命事業的忠誠,所以在他們非常平凡的崗位上,默默無聞地為黨的秘密交通做貢獻。期待通過螢屏傳播,這部劇能讓今天的人們從中得到感悟和教育,深刻認識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輩們流血犧牲換來的,今天無災無難無戰爭的太平繁景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打造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是全體黨員和人民群眾必須擔當的。」(本報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