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童話,還是現實?」
這是2020年現象級網劇《隱秘的角落》落幕後,留給觀眾的靈魂拷問。
隨著「爬山梗」、「小白船梗」「禿頭梗」爆火,紫金陳原著《壞小孩》被推向風口浪尖,也為更多懸疑小說帶來一波熱度。
懸疑推理小說向來不乏擁躉。在牛津求學期間,錢鍾書每天讀一本偵探小說放鬆頭腦。
梁朝偉讀完《八百萬種死法》後,飛越半個地球只為見作者一面。
阿加莎·克裡斯蒂的小說甚至被譽為治感冒、胃疼的良藥,解密的好奇心促人忘記身體不適。
為什麼懸疑小說,總讓人「欲罷不能」?
我們讀其他類型的文學,更傾向於接受文字的滋養,獨獨懸疑小說卻告訴你,眼見可不一定為實哦!
作者與讀者的暗暗角逐,從書中第一頁就拉開戰線。
接下來這幾部值得一讀的推理懸念類小說,它們要麼手法驚人,要麼眼光毒辣,探進現實世界的無明,讓人直想一口氣翻到結局。
最值得珍藏的懸疑小說之一
有人說,東野圭吾的手法,以前90%的徐徐鋪墊,促成最後10%的王炸,《湖畔》就是這樣的典型代表。
為了升學考試,四個家庭組隊帶著孩子們來到湖邊別墅參加集訓。主人公俊介的情人尾隨而至,慘遭喪命,俊介的妻子承認是她所為。俊介第一反應是報警,在眾人極力勸說下,才共同合作將屍體沉到湖底,就此,俊介走進了迷局裡。
為家庭完滿,錯手殺害情敵,一切都很合理對不?
為了孩子前途,一眾父母出謀劃策隱沒真相,甚至有點偉大對不?
孩子的寫生、隱秘的紅顏料揭示的重重反轉之下,整個故事驅往另一個大相逕庭的方向。完美解釋了為何眾人會共同包庇犯罪,畢竟彼此的友情不至於此。
以愛之名的傾力付出,有時卻是對「愛」的褻瀆。
從一單命案,深挖日本教育現狀以及父母孩子之間愛的重負,難怪被稱為東野圭吾對當代社會與家庭最嚴厲的拷問!
我們都可能是戴罪之人
「中國版白夜行」、東北文學懸疑代表作、懸疑文學榜年度黑馬作品,85後作家鄭執的《生吞》一舉攬下許多光環。
2003年冬,十七歲少女黃姝全身赤裸被棄屍於一幢爛尾樓前的雪坑。十年後,又一具女屍被丟進雪坑,作案手法完全復刻,但當年的重大嫌疑人已離世,塵封舊案重現天日。
不同於大多數懸疑小說,此次案件似乎只是一個楔子,勾連出一段深埋在幾位少男少女間的殘酷青春往事。
秦理和黃姝 ,一個擁有過人才智,一個擁有絕美容貌,卻都因家庭關係,在校園裡備受欺凌,相同經歷讓他們互相靠近成為戀人。同學馮雪嬌和王頔熱心善良,拯救了二人,他們如影隨形,感情好到可以在身體上刻同一個符號。
但社會的惡意、好友的背叛、天意的不公接踵而來,讓秦理和黃姝漸漸退出這個團體,也就此滑向無限深淵。
青春的離歌繞梁,直擊人心的暗處。用書友的話說,一切都是作者悉心挖好的溫柔陷阱,等你掉進去時,已經來不及了。
人心,有時才是最恐怖的東西
《告白》的寫法有些不太尋常,逆向推理,故事的開端就將案件和盤託出。
初中教師悠子四歲的女兒在學校遊泳池喪生,警察判定是其失足落水,悠子推斷兇手是班上的兩個同學,並決定用自己的方式復仇。
讀到這裡不禁眉頭一皺,接下來的故事要如何講下去?作者的大招還在後頭,用視點人物手法,以6個章節、不同人物的角度循循善誘,每章都可各自獨立存在,最終錯綜交織成豐滿的敘事架構。
都說少年時光美好,但校園欺凌、原生家庭、犯罪年輕化等不可抹殺的暗影,吞沒著澄澈的心靈。
正應了魯迅所說,悲劇就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少年法使得即使是殺人犯,在14歲以下也僅僅是寫幾篇懺悔書就會被放回去。但如果說法律庇護著少年的無知,又有誰去祭奠無辜的受害者?
而私下的復仇能匡扶正義嗎?書中沒有給出答案,答案在每位讀者心裡。
《新周刊》曾做過一個懸疑推理小說專題,其中有一句話說:
「不讀懸疑小說,你的人生會缺失許多樂趣。」
它讓我們享受思考,又給予我們清醒閱世的勇氣。
在追尋真相的過程中,我們「見天地」「見眾生」,而所有的慧眼如炬、看穿人心,終究也是為了更好地「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