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青雲,本科就讀於香港中文大學,哈佛大學法學博士。
多少人都喜歡這個姑娘的理性客觀,詩詞歌賦,信手拈來的瀟灑。
那充滿書香才華的氣質在《奇葩說》被熟知後,無數媒體爭相挖掘她貸款百萬讀哈佛,從貴州山區飛向世界名校背後的故事。
但近期她在節目中說:「很多營銷號都在寫我是如何成為學霸的,但是他們都沒說到重點」。
阿詹和觀眾們都笑了。她繼續說道:
「真相是我不停地在轉學,不停的放下自己已經擁有的一切,讓新的環境去重塑我,這才是我成長的捷徑。」
詹青雲出生在貴州某個小縣城,父母都是普通的工薪階層。
一開始,她在老家的鄉村小學讀書,全校只有兩個老師,操場上還放著同學牽來的牛。
從小學到高中,詹青雲轉了6次學,每到一所新學校,成績在班上都是墊底。
從鄉村到小縣城,從縣城到省重點中學,從上一個班裡的好學生變成新班裡最跟不上的差學生。
六所學校就像六個臺階,逼迫著我不得不盡力去做好自己。
即使到哪成績都是墊底,但在快速適應後,努力跟上大家的步伐,繼而又轉入更好的學校,迎接新的挑戰。
在6次轉學後,詹青雲在省重點高中一路開掛,GRE考滿分,高考全省前5,北大和香港中文大學同時向她發來了錄取通知書,她選擇了後者。
然而,詹青雲回憶初到香港中文大學的情況時這樣說:
「我覺得在貴州我已經算很厲害了,到了香港的學校後,我發現我基本又是墊底了」。
習慣了在新環境裡調整和超越自己的詹青雲,不僅以本科全優畢業,還獲得全額獎學金保送了碩博連讀。
2015年,竟然以174分(滿分180分)的高分考入哈佛大學。
在與世界最頂尖的人才一起學習的過程中,詹青雲又再次大受打擊,她真正見識到了什麼是世界頂級學府,也感受到學習帶來的巨大的壓力。
可是,她的成長曆程告訴自己:
「我相信這個世上,沒有什麼一切,不可以通過個人的努力和奮鬥去得到的。」
唯有適應環境,唯有超越自己。
最終,詹青雲成功畢業於哈佛法學院,獲得了法學博士學位。
從哈佛畢業了!好友龐穎來一起慶祝
回國後,她選擇為農民工打官司,成為了一名優秀的律師。
詹青雲曾說過:使唐僧成為唐僧的,不是經書,是那條取經的路。
她的「取經之路」,她的學霸淬鍊之路告訴所有學子:
學習就是不斷跳出自己的舒適圈,不斷突破自己,超越自己,才能獲得最好最快的成長!
許吉如,本科清華,碩士哈佛,膚白貌美,名副其實的才貌雙全,畢業後在國內媒體上大放異彩。
可當你翻開她的履歷,那才堪稱驚豔:
16歲,參加託福考試,2~3個禮拜的衝刺複習,就考出總分117分(滿分120分),口語滿分的高分;
17歲,不僅成為2014年青奧會形象大使,和中國代表團在溫哥華做全英文演講。
擔任前奧委會主席羅格先生隨行翻譯
18歲,就代表中國去倫敦參加世界英語演講比賽,拿下當年季軍;
22歲,作為院長榮譽畢業生從清華法學院畢業,還拿到全額20萬美金的碩士獎學金,赴哈佛留學2年。
2016年從哈佛碩士畢業
這麼出色的孩子是天生就很聰明?不是的。
許吉如小時候嚴重偏科,甚至在小升初考試時名落孫山,硬是靠著演講的特長加分,才擠進了重點中學。
在尖子生遍地的學校裡,她的成績簡直被秒成渣。
直到有一天,班主任的一句話像一個巴掌重重打醒了她:
「只會耍嘴皮子,有什麼用?
考不上好大學,一樣拿不到未來的入場券,你就永遠只能在底層掙扎。」
「是啊,家境普通,沒有背景,考上好大學才是我唯一的出路啊!」
如夢驚醒的她,整個暑假都把自己鎖在屋裡拼命學習,連她爸媽都說:「這孩子是不是學魔怔了?」
可是,明明已經拼到懷疑人生,高二的開學考試也只進步了10名。
於是,她立馬停下了死學硬背,開始瘋狂上網查資料,觀察身邊的尖子生,向老師請教,並讀遍圖書館所有牛人關於學習方法的書……
並記錄下他們的學習方法和習慣,嘗試,復盤,並改造成適合自己的:
X-Y軸布陣法,製作自己的「逆襲地圖」,避免一鍋粥、一團亂,進度一目了然;
女團記憶法,根據大腦記憶規律,由一個知識點,串聯到整本書,把書越讀越薄;
套房趕工法,針對考前突擊,訓練臨時抱佛腳的效率和抗壓力
……
找到自己的學習方法後,成績突飛猛進讓老師和同學都目瞪口呆。
僅僅1年,她就從班級中下遊,考到了年級前5名;
沒有外教,全靠自學,2年就拿下了全國英語演講比賽的冠軍。
很快,各科目成績全面開花,成了同學口中的學霸,接著以全校第一的成績,直接被保送清華,自此叩開了名校的大門。
許吉如在清華法學院
走進清華、哈佛這樣的名校,和全世界最聰明的人一起學習,許吉如愈加確定:
真正的學霸,從不拼努力,而是始終在尋找不費勁的學習方法。
每當有人問許吉如,「你怎麼做什麼都那麼容易?」
她都會回答:我不過是始終在思考,如何讓自己事半功倍的方法和習慣罷了。
許吉如的學霸之路告訴我們:
小的進步可以拼努力,但想要大的成就,一定要拼方法。
而好的人生,就是要用好的方法跑著去靠近。
龐穎,出生在河北廊坊一個普通家庭,先後到新加坡、美國留學,畢業於耶魯大學。
如前文所說,龐穎在辯論界已經是世界冠軍級別,你根本看不出這個柔柔弱弱的姑娘腦子裡是有多麼強大的邏輯思維和多麼龐博的學識。
在學業上,她曾經申請了十分火爆的項目——新加坡國立、耶魯兩年雙學位 ,也就是要在2年內同時攻讀國立、耶魯雙學位,難度讓人望而生畏。
她最終不僅全部攻下,在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第一年就獲得了MBA榮譽獎學金,去耶魯大學繼續讀MBA又獲得了som 獎學金。
在工作上,她只用10天準備,就進了極其難進世界名企——波士頓諮詢公司 ,拿到了讓全世界年輕人都羨慕的工作。
這一切,離不開龐穎自己的努力,如同她在辯「誇努力是不是一件好事」的時候說的那樣:
「讓我能夠昂首挺胸的努力,那是我自己掙來的呀!」
從龐穎的教育經歷中我們不難發現,她用努力穩穩地抓住了讀書改變命運的機會。
其次,把學習當做自己的事,與爹媽無關,是她對自己最基本的要求和成為學霸最重要的秘訣。
在《奇葩說》某辯題中,龐穎用自己的經歷跟家長們說了一番話:
「如果真的想要孩子學習好,都到了初高中這個年紀,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
讓孩子認識到,學習是自己的事情。鬧市中也應該讀書。」
說到這,看著孩子一路成長的龐媽媽為女兒驕傲的鼓掌。
接著她說:
「這個世界上,無論出現什麼事,我們讀書是為了求知,我們讀書時為了將來有好的生活,我們讀書時為了將來更好的照顧父母。
家長一定不要給到孩子讀書是為了爹媽的心理暗示。」
她話沒說完,觀眾席上傳來家長們無比敬佩而有力的掌聲。
龐爸龐媽無比心疼孩子為了這些道理吃了多少苦,但更為眼前的女兒無比驕傲。
李嘉誠說:「讀書雖然不能給我們帶來更多的財富,但它可以給我們帶來更多機會。」
無論是詹青雲、許吉如,還是龐穎,他們都在用親身經歷向所有學子論證這個道理。
知識和書籍,是人類最昂貴的寶藏,那是集合了世上無數最牛大腦傾盡才華攢下的。
而你此刻,就站在這寶藏裡,只要肯付出辛苦,就能將其據為己有。
羅素說過,人生應該像條河,開頭河身狹窄,夾在兩岸之間,河水奔騰咆哮,流過巨石,飛下懸崖。
後來河面逐漸展寬,兩岸離得越來越遠,河水也流得較為平緩,最後流進大海,與海水渾然一體。
其實,這也應是學習的歷程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