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PsyCh Journal 編輯王日出在中科院之聲開了一個雜貨鋪,鋪子裡有各種有趣的心理學百貨。歡迎大家沒事過來逛逛。
上次朋友們推薦的劇,掌柜終於看完了。沒錯,就是《隱秘的角落》。到底選擇是否相信「童話」,觀眾們對於結局各有各的解讀。我算是原著作者紫金陳的書粉,紫金陳自己說朱朝陽有不少自己的影子:比如都是孤獨的學霸,同樣也是單親家庭跟著母親長大等等。在原著小說中,有個情節暗示了朱朝陽受到家庭打擊而開始「黑化」,這就是作者的親身經歷:朱朝陽考了第一名後去找正在打牌的父親朱廣平,結果碰上了後媽和妹妹,但妹妹完全不知道還有這個哥哥的存在,詢問他是誰,父親只好支支吾吾介紹他是牌友侄子。《隱秘的角落》裡各個角色身上都有各自的問題,最終導致連環悲劇的發生,但朱廣平一家的悲劇,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要歸結於沒有處理好離婚後跟兒子的關係。
父母的離婚,對於兒童來說往往是被動接受,是個困難的過渡過程,兒童必須要花相當的精力來適應這一過渡。父母離婚不一定都是和平分手,離婚前和過程中的家庭衝突,會顯著影響兒童的學業表現、情緒狀態、身心健康和行為。目擊父母之間的衝突,會造成兒童對於親密關係和家庭關係的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兒童的成長需要陪伴,與一方分開或者長時間見不到面,關係也會逐漸疏遠。孩子往往跟不在一起生活的一方家長關係更差。相比離婚後孩子跟母親的關係,跟父親的關係更為緊張,這也是由於大部分父母離婚後,孩子會跟母親一起生活。如果孩子跟父親一起生活,則跟母親的關係會更糟。另一方面,父母離異還會讓兒童對一方或者雙方產生憤怒或者怨恨的情緒,失去對家長原有的尊重,在情感上與他們保持距離。如果在離婚後,父母或者其他親人說過另一方的壞話或者表露過對於對方的負面態度和情緒,也會影響後續的親子關係。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隱秘的角落》中,朱朝陽的父母在離婚之後開始了不同的生活:母親帶著兒子過著單親家庭的生活,而父親再婚又有了自己的家庭。與小說中有所不同,在電視劇裡朱廣平的妻子和女兒是知道朱朝陽的存在的。但這個「阿姨」和妹妹卻對朱朝陽充滿敵意。研究調查顯示,在所有家庭形式中(原生、單親、重組),重組家庭中的兒童最有可能在家庭範圍內遭受暴力,包括來自親生父母、繼父母、兄弟姐妹的暴力或其他形式的欺凌和虐待。
對於兒童來說,父母的再婚也是個困難的過渡過程。兒童要接受一個新的家長,並與新家庭的所有成員(包括繼父母、繼兄弟姐妹等)進行磨合,還可能對繼兄弟姐妹產生嫉妒,可能會造成不安全感。而這些不利因素會讓生活在重組家庭的兒童比生活在單親家庭的兒童面對更大的挑戰。
在一篇綜述中,從631個再婚家庭的研究中,選擇了符合條件的23個研究進行元分析,發現再婚家庭的兒童在學業上的表現差於原生家庭,也不如單親家庭。但是在心理健康方面,再婚家庭的兒童卻沒有表現出與單親家庭兒童顯著的差異,雖然生活在這兩種家庭的兒童,在心理健康方面都比原生家庭兒童略差。這也說明,兒童要克服兩次家庭結構改變(離婚到再婚)比克服一次改變(離婚)要更加困難。
圖片來源於網絡
重組家庭對兒童的影響,很大程度取決於重組家庭中的關係質量。雖然在很多人的印象當中,繼父母與繼子女的關係並不好,情感上疏離甚至是敵對,但現實中重組家庭中繼任的親子關係是多種多樣的。如果繼父母對孩子表現出更多的支持的寬容,雙方的關係也會更好。而如果繼父母或者子女言語相向,經常冷言冷語、百般挑剔,都會影響繼父母與子女的互動關係。
對於重組家庭的研究總結出了一些能夠預測重組家庭關係質量的因素,包括繼父母、子女的個人因素、家庭因素、父母子女關係的因素以及重組家庭中夫妻關係等方面。在個人因素方面,在兒童期與繼父母相處的時間長短是預測繼任親子關係的重要因素,孩子越小進入重組家庭,越能適應和繼父母相處。對於4454名荷蘭成年人的研究發現,雖然原生家庭的親子關係遠好於繼父母與子女的關係,但當將童年期與繼父母共同生活的時間長度列入考慮之後,是否親生的影響顯著降低。
圖片來源於網絡
《隱秘的角落》裡父親朱廣平的扮演者曾經以劇中角色的身份給朱朝陽寫了一封信,信中說,對於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缺失愛很抱歉,並說自己並不了解兒子,不知道兒子經歷了什麼、是否快樂或感到孤獨。其實不論是離異家庭還是重組家庭,開放的、重視溝通方式的家庭關係,都對於親子關係、兒童的身心健康有著積極影響。積極的傾聽和交流,保持每日溝通的暢通,多花時間陪伴家人,雙方能夠明確的說明相處原則和界限,達成共識、直接面對問題、共同商量解決問題,雙方能更多表達情感,是建立良好關係的基石。
圖片來源於網絡
來源:PsyCh Journal 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