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健康的成年人是丐幫的主體
我去美國後,一直注意觀察和了解,想知道富裕的美國有沒有乞丐?乞丐的生活現狀又是什麼樣子?發現美國的乞丐還真的與中國有諸多不同。美國的乞丐主要活動在城市中心地帶,特別是地鐵等人流較多的地方。在丐幫群體中極少看到拄著拐棍沿街乞討的老弱病殘人員,或者專職討飯的少年兒童,偶爾會看到一個白髮老人。我漸漸明白了,健康的成年男人才是美國乞丐大軍的主體。自以為只有弱勢群體才會淪為乞丐的理念被徹底顛覆。
一天在波士頓女兒樓下的中餐館,看到一位中年男性乞丐進去,衣服有點髒,進門就坐在離門最近的一張桌子上。小心謹慎,也不與別人交談,吃完飯菜,付過飯菜錢後,又拿出一美元小費,放在盤子裡。他完全可以不掏小費,但他還是掏了。事後餐館的服務人員說,真不想收他的小費,他拿出來了,又不能不收。乞丐也有乞丐的尊嚴,也遵守這個社會公認的規矩,對這樣的乞丐,我除了憐憫還有一份敬重。
在美國,兒童受到特別的關照,絕不允許乞討。如果發現有孩子在街頭乞討,一般人的第一反應是打九一一報警,警察會馬上趕來把這個孩子連同大人帶走。如果再次發現孩子乞討,八成會剝奪其父母的監護權利,並給其父母以嚴厲的處罰,沒準會判其蹲一段時間的大獄。因為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財產,是社會的未來,毀滅孩子的未來就是毀滅美國的希望,是不可容忍的事情。
美國對於貧困階層未成年子女救助還有一項舉動,如果有兒童被醫生診斷為營養不良,兒童家長馬上就可持診斷證明在醫院申請,為孩子領取免費營養券。政府發放免費營養券是為了給未成年人補充營養,保障其健康成長。應該說,政府的用心和努力都是好的。但遺憾的是,營養不良孩子的家長常是不合格的家長。有的家長不用免費營養券為孩子領食品,而是通過打折的辦法把食品券賣掉後買煙、買酒甚至買毒品。
老年群體也是政府救助的主要對象,就是一生沒有工作的人,到了老年政府也會提供生活和醫療保障,吃穿住行不用發愁,犯不著去乞討。
成年人是社會生產的主力軍,不但要靠勞動滿足自己生活的需要,還有供養未成年孩子的責任。偶爾失業,美國政府會有救助,超過時限,依然找不到工作,那是個人的事,政府不會長期救助有勞動能力的成年人。再加美國人獨立的性格,比較自律,很一部分人以享受政府救助為恥,失業也不願意去申請救助。他們沒有啃父母的傳統和習慣,一些處於困境的成年人寧願以乞討為生。
其實,乞討者中也有享受政府救助的人,因為政府提供的救助資金(相當於代金券)只能用於購買食品,給汽車加油等用途,有煙、酒、毒癮的人也只好靠乞討滿足自己。這樣的人,只要向別人討到了錢,就去買酒買「毒」,喝完了,吸完了,再向別人去討,經常生活在這樣的循環中。
(2)別樣的乞討者
人是各式各樣的,美國乞討者中有遊手好閒、不務正業的社會混混。還有一些常人根本想不到的五花八門理由的乞討者,構成了美國乞討的風景線,讓人不得不佩服。美國的乞丐也別致!
美國的乞丐,少有中國那種髒兮兮,慘兮兮的扮相。一般都穿得整整齊齊,與常人無異。一次在波士頓看到一位中年男子,兩手捧住一個小罐,輕輕地搖晃著,幾枚硬幣發出輕微的響聲。過往的路人,大多不朝他看一眼,偶而有人把美元的輔幣,丟進他的小罐裡。
時間久了,發現以這種低調方式乞討的人極少。乞討者普遍都會舉牌,牌上寫明行乞的理由。行乞總是因為「我需要」,而不是因為「我可憐」。高調、幽默,直抒胸臆,顯得自信滿滿。
下面,是我親眼看到和網上見識的美國乞丐行乞辭。
「妻子快生小孩,我要錢給她買禮物。」
「急需現金做酒精研究。」
「我夢見奶酪巨無霸。」
「需要錢來喝醉,以便有兩個女人能帶我回家調戲我。」都這個份上,還不忘美酒加美女。
「老婆被綁架了,我需要九十八美分交贖金。」
「給一美元可以罵我。」
「無家可歸,***需要富婆。」
「要讓我離開,你得付二十五美分。」
「上帝,我只想過把癮。」吸毒也要他人掏腰包,而且理直氣壯,毫無愧疚之意,真是的!
「迫切需要編織頭髮。」
「幹嘛要騙?我要啤酒。」 一些乞丐在行乞「廣告」上坦誠相告。
「我需要錢給將過生日的尼古拉斯•凱奇送個好禮物!」我們無需明白乞丐男子與好萊塢著名影星的生日有什麼關係,他只是想讓自己的乞討與眾不同罷了。
有位長相極像歐巴馬的白人男子,他面前的行乞辭是:「我需要一美元改變形象參加總統競選!」是否參加下屆總統競選並不重要,落魄之人還能有這樣樂觀的精神也難能可貴。
美國非常有趣的是乞酒所獲遠比其他乞丐要多,因為美國人欣賞強者,欣賞能幹之人。認為乞食的太無用,連起碼的工作都找不到,不值得同情。在美國,吃,不應該成為問題。美國的食物非常便宜,只要願意幹活,也總能找到工作,一天的工錢,最低六十多美元,買米買面,自己做飯,足夠吃一個星期了。而丐酒只是暫時困難,救急不救窮嘛!
網上看到華人蘭溪 陳雪娟的一篇文章,讓我們透過這些文字,認識一下美國乞丐:讓人特別難忘的是前不久的一次,我下班回家,到車站後才發現竟然把錢包丟在辦公室的抽屜裡了。正發愁,旁邊一位美國乞丐抬頭問我:「你需要一美元坐車嗎?」隨後他把一美元遞到我手上說:「在你需要的時候,完全可以像我這樣寫一塊牌子告訴別人你需要什麼,你所遇到的問題就會很快得到解決!」他指了指手中的一塊紙板牌,上面寫著:「我在睡覺前需要喝一杯熱果汁!」我說:「那可不行,別人一定會認為我是騙錢的!」
「天哪!人與人之間應該是相互理解和信任的,如果有這麼多猜疑,這個世界將變得多麼可怕!行乞也是有成本的,那就是真誠和尊嚴!任何人在有需要的時候都應該勇敢地告訴人們你的難處以獲得幫助,那是一種真誠而且迫切的求助,不是欺騙!」那位需要果汁的乞丐說。
流浪漢詹姆斯,在波士頓街頭行乞已有八年,一天,他撿到一個背包,隨後把背包交給在附近巡邏的警察。背包內裝有兩千四百美元現金和三萬九千五百美元支票、一本中國護照以及其他個人文件。警方經過核查,將背包歸還一位中國留學生。
他拾金不昧的故事經媒體報導後,引起廣泛關注。遠在維吉尼亞州的客戶經理伊桑•威靈頓也深受觸動,決定為詹姆斯在網上募捐,很快獲得無數好心人多達十四萬美元的捐款,當地警局為了鼓勵他這種拾金不昧的精神,授予他特別榮譽獎。
當然,並非所有美國乞丐都講誠信,耍小聰明的也有。「那日在聖荷西下飛機,進入美國海關,準備換乘飛往舊金山的飛機,長時間等在候機廳。這時有人到處散發小小的紀念品,也往我面前放了一枚。我把他當做友好人士,說聲謝謝就收起紀念品,不料他過幾分鐘轉回來了,開始向眾人收錢。與其說收,不如說要,叫人有種被愚弄的感覺。」其實這就是變相的乞丐,靠騙人的小伎倆收幾個小錢。
有時在地鐵上會遇到另一種情況,很紳士派頭的人,說他的錢包丟了,無法坐地鐵回家,然後向周圍的人借兩美金。並拿出紙筆,要借錢給他的人留下地址,聲稱明天就給你寄去。時隔幾天,又偶然看見他在同樣的地方以同樣的方式向別人要錢,還是那副冠冕堂皇的樣子,便不敢輕信了。
總之,了解美國的乞丐,也讀到了不一樣的文化。
(3)另類乞丐
在美國,還有另外一些乞討者。其實,從嚴格的意義上說,應該不算是乞討。
有不少街頭藝人,在公園、大型綠地經常可以看到他們的身影,有唱歌的,有彈奏各種樂器的,有表演類似中國雜技、魔術的……他們面前放著一個空罐或是紙盒子,盛著觀眾丟進的現金,大多是一美元,也有幾張五美元或是十美元的。這些人其實是靠自己的勞動獲得收入,我更願意把他們歸到勞動者的序列。
一身戲裝,站在那兒像機器人,動作也像機器人,眼皮眨也不眨,手裡拿著紙杯,無言地要你放錢。幾年前這樣要錢,幾乎可以稱做一個景觀。如今效仿者甚多,好多地方都能看到。
在網上看到,紐約曼哈頓第三十五大街每天都可以見到這樣一幕:一位高齡老者推著手推車穿梭在車流中,向眾人發放免費報紙並沿街乞討,十七年來每天都如此,風雨無阻。不知道的人會小瞧這位奇怪的乞討者,其實他叫Irwin Corey,頭銜頗多,教授、喜劇演員、演員及左翼政治活動人士。他的職業生涯可謂光輝一生,曾在百老匯、劇院、喜劇俱樂部有過多次演出,上過電視。當然,他並不缺錢,也不是無家可歸。Corey稱其曾去古巴捐款,一九八二年還與古巴前領導人菲德爾•卡斯楚、大衛•萊特曼合影留念。什麼都不缺的人乞討,他願意過這樣的生活,這是他個人的自由,但我對此總難以理解,為什麼有錢人還要過這樣的生活?
一個叫楊柳的人寫了一篇文章,講的乞討故事更加奇特:約翰尼•懷特(Jonnie Wright)是一家諮詢公司的CEO。平安夜的時候,他站在得梅因(Des Moines)郊區約翰斯頓寒冷的街頭乞討,那些給他錢的人可獲得一個密封的信封,裡面有一封信和十到一百美元不等的現金。當天,懷特發出五十個信封,總和超過一千美元。
得梅因居民羅布•泰勒(Rob Taylor)打開信封后感到驚訝。信中說,他剛剛給錢的那個人不是流浪漢,而是一位成功的商人,這位商人乞討的目的是想回報那些做好事的人們。懷特在信中說:「我認為,這也是對那些匿名做好事人的一種感謝。」
泰勒對此事刻骨銘心,他說,這件事提醒他聖誕節的意義:不是為了收取禮物,而是應該回報。
懷特將乞討所得的錢都給了當地一家流浪漢收容所貝瑟爾•米森,自己還加了一倍。
這當然不能算作乞討,而是慈善,鼓勵人們對弱勢群體做善事。
(4)雷人的丐幫文化
美國人有許多讓人不可思議的地方,紐約有人辦了個「乞丐學院」,旨在提高乞丐的乞討能力,學制六晚,收費一百美元。前四個晚上學習行乞的理論知識,後兩個晚上到街頭實習,院長親自在旁邊進行觀察,指出不足的地方,並加以輔導。我不知辦學者此舉是為了賺錢,還是真的為了幫助這些社會上的弱勢人群?
據乞丐學院的院長介紹,經過培訓,成績優異的畢業生每月可乞到兩千到四千美元。
三十五歲的洛杉磯企業家米•克普拉布林還推出了《行乞套餐》一書,包括行乞指南、行乞裝備和行乞衣物。 該書作者保證任何有志於行乞人士只要熟練掌握書中理論,配備必要的行裝,保證每年可乞到三萬美元左右,當然會有一個不錯的生活。
美國人充滿自信,即使貧困潦倒的乞丐也不失自信。行乞界真的產生了一些不同凡響的人物,如乞丐頭目南哥麗芙姬對乞丐們
說:「富人靠積累財富去旅遊,我們可以靠行乞去旅遊。」
她的倡議得到乞丐們響應,於是,她組織了一百八十九人的乞丐旅遊團,從紐約出發,第一站到義大利,繼而是法國、德國、挪威、瑞典和芬蘭,前後二百四十天,其中行乞一百四十一天,實際旅遊九十九天,這群身無分文的乞丐們竟瀟灑地飽覽了各國的秀麗風光和名勝古蹟。
乞丐也可以跨國旅遊,且長達二百多天,異國他鄉,語言不通,我想像不來他(她)們僅靠乞討怎麼就能完成這麼宏大的理想,讓我們這些有工作有收入的人也覺汗顏!
(5)美國的羞辱
在中國,各級政府門前,理應是最乾淨,最安全的地帶。美國正好相反,政府附近是著名的髒亂,各種流浪者小混混都在這裡晃悠,一些對社會不滿的人,也會豎個標語牌在這些地方靜坐。對政府的抗議也常常成為美國政府門前一道風景。這並非個別城市,而是多個大城市都存在的現象。
華盛頓是美國的首都,白宮是美國總統辦公所在地,這裡也是遊客必到的著名景點。人們很難想像,這裡還是美國最具特色的地方。集會,靜坐,也有戴著寫有「反對XX總統」、「反對戰爭」的帽子,手持錢罐慢條斯理的特別乞丐。在雄偉的國會山,你可以看到半躺在大廈外守株待兔式的乞討者,的確不雅,與這個號稱文明富裕的國家很不相稱。在這裡天天和成千上萬遊客見面,他們除了乞討以外,明顯還有羞辱美利堅的「嫌疑」。據資料介紹,有些反戰鬥士已經這樣堅持了十多年,個別的一直堅持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們是流浪漢,是乞討者,但他們更是有自己信仰的人,為自己的信仰堅持不懈,感覺自己活得很充實很幸福。人們對這些人的執著心懷同情的同時,心生許多疑問,為什麼他們一定要堅持這樣的生活?為什麼強大的美國警察對這些乞丐熟視無睹,無可奈何?
美國全國貧困無家可歸者法律援助中心執行理事瑪麗亞•福斯卡裡尼斯說:「沒有人希望在市中心看到窮人,沒有人喜歡走在大街上時有人向他要錢。」乞討屬於個人言論自由的一種形式,全面禁止乞討將構成違憲,對成人行乞,美國沒有法律明文禁止,即使重大節日、運動會、博覽會期間,也不禁止。有些城市曾試圖限制行乞、改善城市形象,但涉嫌侵犯人的自由,始終未能實施。
乞討是合法行為,就可以堂而皇之進行。政府官員、警察雖不願意看到,但天天看到也只好容忍。當然,美國的乞丐懂規矩,也守規矩,他們清楚,違規的乞丐讓警察抓住,絕對沒有好果子吃,因而只在規矩允許的範圍內活動。行乞區域限於馬路,不會跑到其他場所,比如進入飯店、商店。警察和乞丐都在法律許可的範圍內活動,也就相安無事。
在白宮前的廣場經常會看到,旁邊的小樹林裡有人排成一條長龍,領取盒飯,一人一盒,既不看任何證件,也不要任何手續,只要排隊,人人有份。據美國人說,只要你願意去,且趕到點上,就有飯吃。星條旗下,政府門前,一群流浪漢在領取免費的午餐,這就是在美國經常看到的現象。
(6)中美不同的乞丐問題
行乞,中國很久前叫討飯,乞丐肩上背個褡褳,手裡端個破碗,拉根棍子,挨村挨戶乞討,只要是吃的,生熟都可,極少有給錢的現象,那時的乞討確實是為了填飽肚子。如今已經沒有討要食物的乞丐,都是要錢。時代變遷,乞丐也與時俱進。
乞丐反映部分人的生活狀態,一般來說,發展中國家比發達國家的乞丐會更多一些。雖然都是乞丐,在不同的國家,其產生、存在的原因以及乞丐的主體各有不同。仔細觀察中美兩個不同社會的乞丐,反映出社會文化和管理的問題也不盡相同。
美國乞丐以成年人為主體,其中不乏職業乞丐,但少見老年人和兒童乞丐。行乞辭高調、幽默、直白,抽菸、喝酒、甚至吸毒這樣拿不上檯面的理由也敢寫在行乞牌上示人。美國法律不禁止乞討,但禁止騙討、惡討。因而最令人討厭的騙討和惡討現象在美國較少見到,美國人對乞討現象也就無太多的反感。
在中國,小孩、老人以及殘疾人是乞丐的主體。人生的兩頭是最弱勢的時期,生活需要依賴他人的幫扶,淪為乞丐,總有許多難言之隱。讓人揪心不過的最是孩子,有的是父母帶著乞討,孩子伸出手來,一聲叔叔阿姨,成人怎麼好意思不給。看人眼色,甚至騙人長大的孩子將來怎麼辦?還有那些受黑幫和惡人控制的孩子,更為可憐,在惡人的控制和授意下,採取各種惡劣的手段,欺騙、惡討、哄搶等等,為市民所痛恨。
在中國看到的乞丐通常都是可憐兮兮的,有的是真可憐,有的則是故意裝出一副可憐相,博得路人同情,得到施捨。新聞曾報導只能坐在地上的殘疾乞丐見到警察起身就跑,還有某地趴在地上乞討的乞丐聽到警笛立即起身,鑽進人群中。二零一零年一月二十六日下午,在浙江省嘉興市區華庭街,一位乞丐當街「哭屍」,向路人討要安葬費。沒想到「屍體」因尿急突然起身,「悲情劇」露餡。見此情景,「哭屍人」也不由露出尷尬笑容。
鳳凰衛視曾報導「東莞丐幫」調查,在東莞專門以乞討為生的約三千餘人,而在東莞城區就有一千餘人。這些職業乞討人員的背後,往往是殘暴的犯罪集團,他們故意將小孩、老人致殘,然後逼他們乞討。(二零一四年三月十八日《南方都市報》) 在物質和利益的驅動下,泯滅人性的沉淪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可在這樣的大都市竟長期存在並發展壯大,讓人難以理解!
說實話,和美國相比,中國的乞丐並不是很多,但折射出的社會問題卻不容忽視。我們在健全社會保障,扶助弱勢群體的同時,對乞討現象也應通過立法去進行管理和引導,對欺騙,惡討等現象進行打擊,淨化社會環境。對未成年乞討現象更應下大功夫治理,無論何種原因,都應徹底禁止。
再好的社會也不可能消滅乞丐,乞討是個人生活的一種選擇,是一種權利。《臥底當代丐幫》的作者之一佔才強說:「面對生活,我們每個人都是乞者,只是乞討的方式各異而已」。乞討者付出了尊嚴、時間和努力,只要不違法,得到物質回報都是應該的。勞動創造財富,而乞討並不增加社會財富,只是財富在人際間的轉移。如果一時落魄,靠乞討度過難關,我理解且支持。如果選擇乞討的方式生活,即使他想做「武訓」那樣的人,我也不讚賞。
關注公眾號 lygds8 閱讀全文
或點擊了解更多查看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