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喜寶》上映,作為著名作家亦舒在華語愛情文壇的封神之作,飽受爭議的同時,一度被譽為「女孩們的成年聖經」,是女性成長中的必讀之作。
「我想要很多很多愛,如果沒有,就要很多很多錢,若兩件都沒有,擁有健康也是好的」,亦舒的《喜寶》現實而果敢,他所追求的與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注釋:馬斯洛(1968)認為,人的需要由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五個等級構成。)完全背道而馳。傳統意義上來說,喜寶絕對算不上一個好女孩,她很現實的選擇了「寧願坐在寶馬裡哭」的富有,相對的失去了我們認知裡的青春、愛情、生命力。
《喜寶》直面的是愛情與物慾的艱難抉擇,當撕破童話的面具,什麼才是真正意義的救贖。漿果粉色的少女心與藍色皮草的欲望暗示,那根金色的生命線,便是渴望,便是活路。
姜喜寶天生美麗、聰慧,考上劍橋大學後,在飛機上認識了富家女勖聰慧。因為錢而走投無路的喜寶,選擇了委身與聰慧的父親勖存姿,做他的情人。
「我認識了一個姐妹,然後我當了她後媽。」
沒有故作矜持的傻白甜,沒有半推半就的欲擒故縱,坦誠而真實的面對每一次抉擇,愛情還是麵包,亙久不變的經典問題就這樣赤裸裸的擺在觀眾的面前,發人深省。
「不過是嫁給生活,和自己相處到老。」只有喜寶知道,自己的情況,根本不是聰慧那樣的大小姐所能想像的,「只有不愁衣食的人才有資格用時間來埋怨命運」,她物質金錢上缺乏,從小的愛也缺失,她應該記住了母親的那句話:「如果有人用鈔票扔你,跪下來,一張張拾起,不要緊,與你溫飽有關的時候,一點自尊不算什麼。」其實,最後的最後不過是「在適當的時間與適當的地點,他是一個適當的人,就是如此。」
「後來的你奔忙職場,說有些夢放在心裡就好。我是換了幾個愛人,但也沒當成新娘。」 歌詞內容很現實也很戳心,這仿佛便是很多獨自打拼的都市女子的現實寫照,最怕的是,我們在人海中「依然流浪」。
故事的最後,她說:「他走了以後,我獨自倒了酒坐在小偏廳喝酒。勖存姿的故事結束了,但姜喜寶的故事可長著呢!」
亦舒的文章,從來都是褒貶不一,喜歡的人會覺得她有一種驚人的清醒,不喜歡的人會覺得她三觀不正。可是,成年人就要學會去選擇。《喜寶》的路我們不用去走,各自的身世也無從訴說,然而需要堅定的是與她一般的豁達與從容,「我要睡了,明天的憂慮自有明天當」,每個人都應該知道自己想要的,珍惜每一個當下,堅定的選擇,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強大。
「那年我們談天說笑,從沒怕過水遠山高,來吧,喝完這一杯酒,就塗上口紅各奔戰場,別讓人看出你哭過,那樣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