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之後吃完晚餐,老公把孩子趕去學習,扯著我出來散步。
我覺得很詭異,因為無事獻殷勤,總覺得沒什麼好事。
在熟悉的小路上漫步,他一臉「便秘」般地欲言又止,我心下「咯噔」一下,他莫不是背著我做了什麼錯事?
當下我腦補了一個年輕豔麗的女人帶著孩子跪在我腳邊的形象,感覺夏天的風都開始冷颼颼的。
老公沉默片刻,我忍不住問,「你到底怎麼了?」
他還是很猶豫,我一把抓著他的手臂,「你背著我有私生子?」
「噗嗤」他一下就笑了,「你想什麼呢?一個孩子我都養得夠夠的,還有那個精力嗎?」
隨後他拉著我在長椅坐下,緩緩地說出了自己的想法,「我媽年紀大了,我想給她換個電梯房。」
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我心裡先鬆了口氣,轉而又皺緊眉頭盤算起來。
婆婆今年70了,身體很硬朗,就是一雙腿腳不是很靈活,這一點老公一直很擔心。
因為老人住的房子比較老,上下樓不方便,所以婆婆出行也成了問題。
說實話,聽到老公要出錢給婆婆買房,我心裡是不舒坦的,因為老房子賣了換新房,怎麼都要貼上一些錢,這樣突如其來的開銷,心疼啊!
當下我就不自然地笑了笑:「怎麼突然想起這個?」
老公也板起了臉,反問道,「不行嗎?」
我不是個好脾氣的人,聽到這句質問,火氣頓時冒起來,跟老公大吵一架。
此時吵架的內容已經偏離了買房這個實際,而是他剛剛對我說話的這個態度。
一句「不行嗎」,讓我們話趕話地從「買房」吵到了生活中那些瑣事。
我對他洗碗拖拉不爽,他對我教育孩子嚴厲不順眼,就這樣在傍晚的小區花園,我倆壓著聲音開始爭吵。
這次爭吵之後,我們進入了冷戰,我百思不得其解,是我不願意給婆婆買房嗎,他怎麼對我這種態度。
從談戀愛以來,我自認為對婆婆還是很好的,不管是在經濟上,還是在生活上,我都沒有提出什麼要求,也沒有挑過婆婆毛病,婆媳之間相處也很融洽,從來沒有吵過架鬧過矛盾。
這次事關買房的這麼大的決定,老公一副「你不懂事」的面孔,徹底傷了我的心。
三天之後,老公約我談談,一見面他就開門見山,「我那天不是那個意思。」
「哪個意思?」我似笑非笑。
他耐心解釋:「我知道你對咱媽挺好的,我就是隨便懟你一句,沒想到你反應這麼大。」
隨即我也陷入了反思,似乎自己是有點反應過激了,我們討論的本該是買房與否這個話題,卻變成了亂七八糟的瑣事。
偶然間我在電視上看到了一期《叮咚上線!老師好》,裡面武漢大學的周玄毅老師,講了這樣一期哲學課。
這期的主題與我和老公的爭執相似,他說我們在跟人發生爭吵之後,會忘記是怎麼吵起來的。
其中的原因是走進了思維的盲點,也就是「不相干」。
在討論本來不相關的問題的時候,我們卻潛意識認為它是相關的,所以才會走進這個誤區,產生紛爭。
他還舉了一個例子,就像我和我老公一樣,「話趕話」成為了影響夫妻感情的吵架。
這個例子很有趣,就是媽媽說天氣冷了,讓孩子穿秋褲,孩子說「我不冷」,媽媽立刻跳腳罵道「你不乖!」
孩子也很無辜,就開始反駁,「誰說我不乖!」
這樣一來二去,就將原本的話題「穿不穿秋褲」,變成了因為「乖」與「不乖」的爭執。
這樣的情況,就是哲學上所說的「不相干謬誤」。
周老師的這個說法和舉例讓我覺得很有趣,細細想來確實如此,我和老公每次吵架之後,再回想怎麼開始的,真的都很難想起來,但是情緒上來之後的互相抨擊,卻記憶猶新。
我不得不承認,吵架是很傷害感情的,但是卻不知道如何避免事態擴大化。
在節目裡,周老師也給出了一個字的答案,很簡潔有趣,就是「嗐」。
為什麼是這個字呢?這個首先是個語氣詞,往往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想像一下一個生活場景,譬如妻子掃地擦地,丈夫回家發現有一塊汙漬沒擦乾淨。
於是丈夫說了一嘴:「這個地方沒擦乾淨呀。」
妻子想想自己忙碌了一天,怒火中燒,「別人家擦得乾淨你上別人家去!」
這個時候如果丈夫順著自己情緒走,那麼就會走入「不相干謬誤」之中,產生爭吵。
但是如果用了周老師的這個「嗐」,就能立刻「化險為夷」。
那要怎麼用呢?還請繼續看這個例子。
此時老公如果說一句:「嗐,別人家再好,也不如咱們家舒服,就是這個地面有一點沒擦乾淨,我去搞定就好啦!」
因為妻子和丈夫的對話,本身就不在一個軌道之中,丈夫是客觀指出地面沒擦乾淨,妻子卻是在發洩情緒。
所以這時候丈夫不要理會妻子的這句話,反而拉回之前對話的本質,也就是擦地這件事,就可以避免陷入思維的盲區。
當然這其中也有一個巧妙的環節,也就是調整自己的心態,迅速說出讚美之詞,也能很快化解兩者之間的火星。
可能有人會覺得這是曲意奉承,對方都這態度了,你怎麼還能忍得住呢?
實則不然,周老師說這是「心要穩、嘴要甜,穩就穩在你清楚地知道,你說的和他說的,不是一個事情。」
這樣的解釋,讓人茅塞頓開,也能清楚認知到日後爭吵之中,要怎樣做才能避免情況升級。
在生活之中,細小的摩擦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這種「話趕話」的情況,很可能讓爭吵從一件小事,變成一件大事。
而太多的爭吵,反而消磨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不管是親情還是愛情,都經受不住如此考驗。
所以我們應當避免生活中的「不相干謬論」,才能保障理智地討論,而不是劇烈地爭吵。
周玄毅老師的這堂哲學課,讓我這顆向來記不住專有名詞的大腦,變得會思考起來。
他沒有引經據典,也沒有喋喋不休羅列專業知識,而是用貼近生活的小例子,讓我聯想生活中的實際情況,產生了共鳴。
從此以後,我對與人的相處,忽然也有了更深的認知,以及更恰當的方法。
大家好,我是@桃葉兒尖上尖,關注我一起看人生百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