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尋常的應聘
滿頭白髮的方老師,放學後還在辛苦盯著蠟版,刻試卷。在他左右的兩張辦公桌面上,空無一物,在夕陽中,顯得悽冷而刺眼!窗外的同事小陽,看到此景,偷偷指著清瘦的方老師,小聲和我說: 「在外邊,我都無臉說自己是這所學校的,當老師真沒勁,再不像文龍,海峰他們那樣走人,方老師的今天,不就是我們的明天嗎?難怪中山老師每天至少有兩人跳槽!」
魯老師在後邊無意聽後說,他混得還差嗎?還評上高級了呢,你們誰敢保證幹一輩子能評上?在重點學校,他才能評上的,得罪領導才被「發配」到這爛學校遭罪。全校僅他一個人是高級,連校長都不是呢! 「還評高級呢,窮教師幹快4年了,老婆還沒影呢?」 小陽唉嘆道。
馬上退休的魯老師現身說法,說好學校早就淘汰蠟板了,哪像這裡,僅有一臺電腦,還是專供教務員用。這樣條件導致生源越來越差,怎取得好業績?憑啥晉升高級?
20多年前的這一幕,我至今銘記。那時大學畢業,來中山尋夢。我就職的是職中,當時,低人一等,矮人三分。招生困難,師資流失,淪為麻雀學校。老師大都蝸居在集體宿舍,住在城中村,上班遠,治安差,盜賊防不勝防。未改行者不少在懷才不遇之嘆聲中,或炒更或敷衍工作。我也害怕,匿藏在熱血裡的不甘平庸不再噴湧而出,仍在課堂內外修煉,堅持讀寫。深知差生更需要高素質老師,力爭使自己和學生每天有進步,才減輕有負青春的負罪感,堅信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以後,條件逐步改善, 辦公電腦由10人合用到一人一臺。幾年後,學校併入市政府新建的中山中專——2億投資,五百畝校園。在農舍水田盤踞之地,全國最美中職學校,在青山懷抱,在驚豔的目光中,迅速崛起。國際大師精心設計,座座建築,各具特色,各盡其妙,以走入其中,頓時感覺年輕好幾歲,以校為家的想法,不請自來!
數百萬元的教學設備、數位化教室、模擬企業情景的一體化教室等,應有盡有,不愧為教育部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試點單位。
優越的教學條件,不斷增加的工資待遇,催我不停奮進,有多年讀寫積澱的我,如魚得水,也和不少教學能手一樣不斷被上級或學校派往全國教育高地,包括香港,考察進修,我也從中認識到職教的意義——若把學生素質提高,能熟悉掌握新技能,可降低勞動強度,提高效率,改變學生個人命運,降低產品價格,甚至可提高國家產品於世界的競爭力,國際地位和國防實力,激起民族自豪感,實現中國夢。職教哪會低下?這樣想,我幹得就更來勁,強烈的責任感,與日俱增。
梧桐引鳳,天南海北,連非教育專業者都吸引到此,同心築夢,推動學校不斷跨越,從國家重點中職,上升到首批國家中等職業示範性學校等。應時代呼喚,國家越來越重視職教,免學費政策促進生源越來越好,大專班越辦越多。畢業生素質越來越高,在諸多行業大顯身手。
前年,我們去慰問退休的魯老師,她問起我的職稱,同來者說我,是優秀教師,業績顯著,早就順利過高級。我說都是沾了學校好的光,觸發她說起她自己上世紀70年代,在中山黃圃藉助漏雨草房上課的心酸故事,羨慕我趕上好時代。我說她在黃圃和我童年課室類似。
她提起小陽,她說剛下海還行,以後生意一般般。一次小陽得知我的現在月薪超過魯老當年退休的年薪,好羨慕!很後悔當年的選擇,他私下和我說過,魯老師曾經想讓他當女婿,因為反對他下海,姻緣泡湯了。
難以相信的是,我們學校今年的招聘,外語老師,我們學校只招聘一個,很快在網站報名的上百人。因為疫情,招聘推遲到暑期進行,從來者幾十人中,筆試選出5人面試。大都是名牌碩士畢業。居然還有香港城市大學的研究生,中山大學的來參加考面試試教。形象氣質優雅,英語講課流利自如,綜合素質之高,讓評委打分難以區分高低,甚至有幾個應聘者得分相同。只好等下一關,教育學心理學考試來PK。單憑專業課水平挑選,很難,可惜教體局只給一個指標。後來才知道,雖然我們要求只招應屆的,好多應聘者其實在私立學校已積累了近2年紮實教學功底。我們學校別的科目老師招聘競爭激烈程度和英語,相差無幾。
他們面試後,在候分室,等候評委打分結果,我和一個同事湖北籍李老師在候分室負責。我對一個湖北的應聘者華南師大的碩士說,你若到我們學校,就像你老鄉李老師一樣,評上高級後,薪月三萬多,房子車子不是夢,很快也就過上小康的日子了。其實我不好意思說和我一樣,李老師比我年輕不少,和我一樣早就過上小康日子。
回想當年,那麼多老師逃離職業教育崗位。即使親歷招聘現場幾天,我還是不敢相信當時眼前發生的場景,特別是居然有廣州,珠海的應聘者也來此爭奪崗位。我說,你們從大地方,來我們這裡,屈才了。他們感嘆說,我們只怕你們學校不要呢。這學校太漂亮了,真讓人一見鍾情。我們就這樣進入了小康生活,和往日就是大不一樣。
高水平老師到來,明天更美好!我要珍惜機會,繼續發揮老教師的作用,傳幫帶,讓年輕教師快速成長起來,一起不斷喚醒、激活存在於每個學生心中的智慧、勇氣、自信心,把他們引到有光的地方去,建功大灣區,共築中國夢,讓他們繼續書寫小康生活的詩篇。
(單位: 中山市中等專業學校)
◆中山日報報業集團新媒體中心
◆編輯:徐向東
◆二審:韋多加
◆三審:魏禮軍
◆素材來源:中山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