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威海新聞客戶端的新老朋友大家好,歡迎收看《威海老故事》,我是老王。
上回咱們說到,李龍王在東北打敗白蛟之後,名聲大振。皇帝根據文登知縣歐文的奏請,御封李龍王「溥惠佑民」四字,自此李龍王成為皇帝認定的祭祀對象。
於是,各地相繼建起了李龍王廟,設立李龍王牌位,以供奉這位造福民眾的神龍,籍以褒獎他的功德,一時香火很盛。
說到龍王廟,單單文登侯家鎮就有兩處,其他地方也有不少,黑龍江的黑河和五大連池市,也都在江邊和池畔建造了李龍雕像。其中文登宋村回龍山龍王廟古建築群長達五華裡,皇帝為其題下「溥惠佑民」的金匾,就掛在上面,時為天下之最。
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展,大多數人對於天文氣象,都有了基本的了解。龍的祭祀儀式更多的是寄託著人們對於風調雨順的渴望。
那麼,現如今,人們又是用什麼方式祭祀咱們這位平民龍王的呢?
文登的百姓對李龍王十分尊崇,每年回龍山會都按傳統習俗,村民們蒸製大餑餑,製做豬頭、雞、鯉魚等民俗「十大碗」,還隆重擺上祭祀龍母的吃餑餑百米長壽宴,為人們祈福消災。一時間,遊客雲集,四鄉百姓匯聚,鑼鼓喧天,鞭炮齊鳴。從清晨開始,山上香火不斷,山下人山人海,演出的、賣特產的,祭拜的、觀看的……宛如一個繁華大集。
不過值得一說的是村民們手裡拿的這些大餑餑,每一個都是用六斤八兩的麵粉做成的。為麼是六斤八兩?因為龍王生日是六月初八嘛,這是有寓意的。
一到這天,家家戶戶都蒸餑餑供奉,祈禱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為什麼蒸餑餑呢?龍王龍母為咱們帶來風調雨順,糧食豐收,蒸了大餑餑以後,龍王和龍母看到百姓們豐收了,他們也會替百姓們高興。
除了六月初八,農曆三月初二龍母的生日也同樣重要。一般從初一開始,來自各地的善男信女,小商小販,都匯集到這裡。
不僅如此,龍王廟平日裡也是香火不斷。回龍山上有大廟,有山神,龍母太太的大像,修得還挺胖。每每遇到天氣乾旱,期待降雨的時候,老百姓們都去山上拜一拜。
其實,禱告也有不靈的時候,但是在老百姓的信仰中,不靈的時候,他們都忘記了,什麼時間他去禱告了,回來就下雨的事兒,就代代相傳。所以這條龍,是老百姓自己心目中的龍,是佑護老百姓安全的一條龍。
不過李龍王的神話傳說雖然發源於文登,但其文化積澱和文化影響卻是山東人民共同創造的,特別是在「闖關東」之後,李龍王的文化更是在東北地區得到普遍傳播,衍生出了眾多神話故事。
老王我不禁感嘆,勞動人民的智慧,真的是值得讚嘆。說到這兒,大家有沒有一個疑問,就是李龍王為什么姓李?有人說了,神話傳說杜撰出來的人物,哪裡有什麼依據呢?一定是隨手起的。其實啊,並不是這樣,這位生長在民間的龍王,之所以姓李,是有一個頗為複雜的演變過程的。
歡迎關注Hi威海新聞客戶端,《威海老故事》咱們下回接著講。
編輯:李木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