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枝老槍《一個北京大院兒子弟的兒時記憶(4)》

2020-09-10 老木倉2021

(原創於2014-04-06 10:57:21)

分類: 兒時記憶

《夢——》劇中有一個情節:宋京生到辛萍萍家「刷夜」時,辛萍萍從箱子裡翻出她爹轉業到外交部之前的大簷帽、將校呢、和校官靴給京生穿,把京生美得不成!這讓我想起了一段幾乎一摸一樣的情景,是聶衛平在他的回憶錄裡提到的。

老聶也是幹部子弟,他爹是我們這邊汽車局(原一機部所屬)二局局長,後又當過國家科委情報局局長。

他娘是北京市委委員,一機局局長。他當年在北京25中時,與原空軍上將劉震的兒子劉衛平等曾是本校著名的「鐵三角」。都是當年的「老兵」,還一起到北京38中打過一次群架。

那次群架他們被二百來個土流氓給捂裡了,他和某人跑得快,沒吃虧。劉衛平腿慢了些,被人打成了腦震蕩。

後來某人見到他還感慨呢:當年要是跑慢點兒,恐無今日了!

老聶父母「黑」了之後,他就經常在外面「刷夜」,在當年幹部子女自己組織的各種「俱樂部」中亂串。

老聶常去的俱樂部有「杉杉俱樂部」和「丫丫俱樂部」。在「丫丫俱樂部」裡,他認識了一個漂亮女孩兒——章婭。她爹是北京軍區副政委,中將軍銜。

章婭經常留老聶在她家「刷夜」,還拿他爹的大簷帽和將軍靴給老聶穿。

後來章婭她娘為拆開他倆把女兒送去當了兵,這讓老聶難受了好一陣子。

老聶曾經扒火車到東海艦隊駐地找到了章婭,卻被她教育了一頓,掃興而歸。老聶又給她寫了無數封信,她一封也沒回。

十多年後,老聶已成風雲人物,有一天,突然有一漂亮少婦找上門來——是章婭!她已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她要和老聶重敘舊情,她甚至想要他老婆讓位,被老聶婉拒了。

「刷夜」這詞是時代的產物,是那個年代特有的。主要分幾種情況:

一,父母全「黑了」(黑幫),房屋被擠佔或被查封,子女無處可去,就只好到朋友家「刷夜」了。

二,父母被發到「幹校」或住進「牛棚」,家中孩子孤獨無依,只得找一些朋友同學來陪住。

三,和人「碴架」,老窩兒被人家堵了,不敢回家,先到哥們兒家避避風頭兒。

四,在家惹了禍,或和父母幹仗,被打出來了。

五,像新華社、外交部的子女,父母常年駐外,家中無人管的。

六,像我們這樣閒得蛋疼,有家不回,就愛往一塊兒湊,在一起瞎混的半大小子。

既然是「刷夜」,就像我前面說的,有時就難免男女混居。

「老兵」那茬人比較「單純」,淨顧著「解放全人類」了,自己這點子男女之事都沒太整明白。老聶當年曾因章婭親了他腦門子一口嚇得幾天睡不著覺,就怕章婭懷孕!

到了我們這茬兒孩子可就「懂事」多了!那時保險套都有偷出來賣的了。

我們這撥人走了之後,那幫孩子更王道了。我在校期間認識的一個軍報的孩子,以前也是空軍大院兒的,他爹原是空軍報社的副總編,後調入解放軍報社。以前看著特老實本分的那麼一個孩子,後來居然和本院兒及物資部的幾個孩子一起,因「群奸群宿,聚眾淫亂」罪而被判了刑!——世風日下呀!

描寫那個時期的文藝作品裡主要有都梁的《血色浪漫》和老葉的《夢——》與《青春——》二劇。

都梁比我大一歲,比老葉大兩歲,也屬我們這茬兒人。他寫的《血色浪漫》卻是「老兵」那茬人的事兒,裡面提到的「小混蛋」、「申區」、「月壇茬架」等,都確有其事。都梁的原著比那「改編劇」好很多。

據說都梁當年也是一「小頑」,聽那口氣像是我們這片兒長大的孩子,這邊的事比較熟,只是不知他是哪院兒的。

他的原著語言對白都很有那時的味道,說明他「有生活」。滕文驥改編成同名電視劇後就大打折扣了!據說都梁憋著自己重拍呢。

後來見到空軍大院兒的黑哥後方知:都梁為了解「老兵」當年那點子舊事,硬是在木樨地22號樓裡聽黑哥和前計委院兒的曹京生、農林部的張曉賓等幾位老哥神侃了三天三夜,難怪!

老葉的二劇堪稱此類劇的經典,尤其是《青春——》劇,恐怕無人能超越了,包括老葉自己——因為這都是他親身的經歷,在回憶這些往事時的那種刻骨銘心,那種撕心裂肺的感動,一生也難再有第二次了。

美中不足的是,二劇中所描寫的群架場面都略有誇張——不像那樣人山人海的。

據我所知,外地大規模武鬥時,人數較多,北京各院兒之間「碴架」,最常見的就是一二十人的隊伍,雙方加起來要超過五十人,這架就很難再打起來了。左盤右盤的,就有雙方都認識的人了,就該握手言和了。

空軍大院兒當時是屬於人數較多的,據黑子老哥講,每次一拉出去也就是二十來人。

一旦有事,要召集院兒裡孩子的時侯,也是各院兒有各院兒的高招兒。尤以商業部的吳運平(綽號「老碑」)最有創意:只要一有「戰事」,身為組織者的他,就在他們院兒中間的桌球臺子上連放三個「二踢腳」,院兒裡的孩子一聽,就像聽到了集結號,紛紛帶上傢伙,衝出家門!老葉的《青春——》劇中也有類似的場面:三裡河兒(其實就是在計委院兒裡拍的,國家計委宿舍院兒又稱「三裡河一區」)的吳胖子、劉會元只要一聲呼哨,從院兒裡各個樓門(單元)裡呼啦啦的就能衝出一幫子帶著傢伙的半大小子來!只是劇中場面可誇了張了,哪兒有那麼多人啊!樓道裡也盛不下呀!

還有就是老葉似乎對我們這邊「三裡河兒那幫子」孩子情有獨鍾,在他的兩部劇中都有提到,而且每次與他們院兒孩子「碴架」時,都被他們院兒幾個孩子把人家一大幫孩子給打得落花流水的?!

現在看來,可能是當年老葉吃過這邊孩子的虧,所以不免用上編劇者的特權了,在劇中yy一下子也是可以理解的。實際上就我所知,當年無論是「老兵」時期,還是我們這幫「小頑」時期,公主墳以西各部隊院兒中,我聽說過空軍、海軍、總後、通訊兵、工程兵、鐵道兵、國防大學(前身叫政治學院),甚至聽說過301,都沒聽說過那邊還有一個「總參軍訓部」的院兒,而且是在海軍隔壁?第一次聽說該院兒還是要藉助王朔,是老王把他們院兒介紹給了大伙兒。卻原來它是早期(1958年前)的解放軍訓練總監部,五八年「反軍事教條主義」後就被反掉了。後來改成「總參軍訓部」,再後來被人提起時,就是王朔、葉京們的功勞了。

一部戲中「角兒」選對了,這戲就成功了一大半了。老葉的二劇中主要角色都很出彩,尤其是《夢--》劇中丁志誠和張涵予分別飾演的宋京生和宋建軍哥倆,以及《青春--》劇中果靜林、黃勐分飾的高洋和高晉哥倆,都很有那時的味道。

你看宋京生和宋建軍哥倆身穿將校呢軍大氅還立著領、下巴上耷拉著大白口罩、羊剪絨皮帽護耳半翹的那份「痞」相兒!

高洋高晉哥倆一唱一和,插科打諢。這在別的類似題材的劇中是根本表現不出來的,必須要老葉那樣親身經歷過的人才能拍出如此的神韻來。

丁志誠和張涵予是髮小兒,同屬「院兒派」子弟,都有生活。丁-是地質部的,張-是八一廠的。張-小時候也滑過冰、打過架。據他自己說,他下巴上的那道疤就是以往的「戰績」。

所以,他們詮釋起角色來得心應手,活靈活現。至於果靜林和黃勐,我不太了解,但演得也確實好。

當然,最關鍵的還是要有「門兒清」的導演把關,正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細節決定勝負」。

《血色浪漫》用的全是名角兒——劉燁,孫儷,傅彪。。。

滕文驥又是名導,在我看來還是不如老葉的這兩個劇,輸就輸在細節上了。

拍的是「老兵」那茬人的事,卻戴著那時還沒有的羊剪絨皮帽子。

而且皮帽子的戴法和將校呢大氅的穿法都太規矩,太文氣。尤其是圍殺「小混蛋」的組織者,那幫「老兵」的「頭兒」(類似王小點的人物),在行動之前居然像戰士上戰場一樣,領著大家背誦了一段毛主席語錄?!這是最大的敗筆!想當然爾!那不過是一次「老兵」和「土流氓」之間的仇殺,何來神聖感?!

「老莫聚餐」那場戲更是在剛剛改建而成的「新莫」裡拍的,這對於我們這些有「老莫」情節,新舊「老莫」都曾光顧過的老傢伙而言,就很難再有帶入感了。因為新舊「老莫」區別太明顯了!——「新莫」只有「老莫」的一小半大,其間居然還相隔出禁菸區,就更顯擁擠了。

至於「圍毆小混蛋」出徵前,「頭兒」居然振振有辭的帶領大家高聲背誦毛主席語錄「成千成萬的先烈,為了人民的利益,在我們的前頭英勇的犧牲了」云云,則更是扯閒蛋了!假得讓人直想吐!那時的人們雖「左」,但「左」是做給外人看的,是正式場合的表演,私下裡沒人那麼幹!更甭提是半大小子們相互尋仇了。

當年打架「遭遇戰」除外,「尋仇」(堵人家老窩兒)或「伏擊」(半道截擊人家)時,都是叫足了人,抄上傢伙就走!哪兒有那麼「貧」呀!

那時「院兒派」的孩子打架時比較喜歡集體行動,可能從小就有「組織」管理的緣故,而且受父輩我軍戰術的薰陶,喜歡「集中優勢兵力,以多勝少,各個擊破」。

「土流氓」們(其實現在看來人家有一部分不過是住在老北京胡同裡的孩子)則比較鬆散,通常喜歡「單練」。

還真別說,要是「單練」,我們還真不見得「是個兒」。當然,後來人家也變聰明了,也學著組織起來了。

現在看來當年管人家叫「土流氓」也好,叫「胡同串子」也罷,其實多少都帶有一些階層歧視,都是受「血統論」的影響,都是半大小子不懂事以貌取人的荒唐言行。

當時「院兒派」孩子受父輩的影響和嚴厲的管教,通常都是清一色的小平頭兒,頭髮稍長一點,家長就催著理髮去。

而胡同裡的孩子除少數獨門獨院的住戶外,大多住在大雜院兒裡,通常都是底層老百姓,生活條件較差,衛生環境不好,家長也疏於管理,所以男孩兒的頭髮一般都較長,再加上穿衣服也不太講究,五花八門的,不像「院兒派」孩子整齊劃一。因此就看不貫人家了。就像現在不懂事的城裡孩子歧視農村娃一樣。

如今細想起來,當年的很多行為都是莽撞少年的無知舉動,如今看來都十分的可笑。

據我所知,包括「黑子」老哥在內的當年許多的「風雲人物」,一提起那段歲月,更多的是反思,是懺悔,是感覺荒唐。而很少有人還覺得神聖和驕傲的。

就像現在,有哪個受過良好教育的文明人會歧視「窮人」呢?

相關焦點

  • 又一枝老槍《一個北京大院兒子弟的兒時記憶(12)》
    有一次,我們院兒裡幾個孩子結伴去西單電報大樓馬路對過的首都影院去看電影,回來在路北側2路無軌電車站等車時,親見了一幫不知哪院兒的老哥「拍」一個同在車站等車的「蔢子」的全過程。這女孩兒戴一大白口罩,兩耳被髮際遮住——這是當年「圈子」(女頑主)的典型打扮兒。一老哥湊了過去,在女孩兒耳邊說了些什麼,然後扭頭就走了。女孩兒還真乖!
  • 又一枝老槍《一個北京大院兒子弟的兒時記憶(15)》
    文革時期,院兒裡一幫半大小子整日介無學可上無書可讀無正事可做,閒得蛋疼時難免就要整出點熱鬧來自娛自樂了。話說當年我們院兒有一個名叫「智昕」的老哥,是和我們樓下李老哥他們一夥兒的。他是人大附中的老紅衛兵,獨生子女,打小兒與母親相依為命。只知道他爹是個烈士,具體是啥年代犧牲的就不得而知了。這老哥雖也是「老兵」,卻天生膽小,文質彬彬的,從沒看他打過架。
  • 又一枝老槍《一個北京大院兒子弟的兒時記憶(14)》
    那些年,氣槍還不是違禁品——男孩兒天生就對槍械感興趣,打小兒就愛玩兒木頭槍,玩具槍,大一點兒時就玩兒彈弓槍,砸炮槍,鏈子槍,火藥槍。。。再大點兒,就開始玩兒氣槍了。文革中氣槍曾經停產了一段時間,再恢復時就已到了我初中畢業插隊時期了。
  • 又一枝老槍《。。。。。。》
    又一枝老槍《一個北京大院兒子弟的兒時記憶(28)》「二炮」院兒裡的髮小兒——我這發小兒是一年級後期隨父母從瀋陽轉過來的。他爹是二炮幹部部的元老,他轉到我班後由於只有我倆是同一個姓氏,就自然的親近起來——小孩兒都這樣。也趕巧了,我倆脾氣愛好都很投緣,就一路好下來了。那時我老去他們院兒玩兒,剛開始還登記,後來站崗的一看是我都不管了。
  • 又一枝老槍《試一》
    餘忍無可忍間質詢曰:「那邊如此不堪,弟為何還要拼命將親女塞往對方?!對方不允,弟為何還急赤白臉起急冒火?豈非自投羅網/自扔火坑乎?!」。。。友存涵養,未爆粗口,僅解釋曰「其母讓去爾」。。。未如孔某之流,惱羞成怒氣急敗壞間,竟以「糙尼嗎!」慰之。餘追問「親母讓去?汝身為親爹,眼瞅親母將親女推入火坑也絕壁不投反對票嗎?!」-友緘默不語。
  • 偶遇兒時玩伴 (之三)
    此人有40歲上下的樣子,身材矮小,且操著一口濃重的陽高人口音……正當我納悶時,一位女售貨員走近來說:「老米,今天某某結婚,咱們該送點什麼禮物啊?」聽說此人姓米,我的腦海裡立刻浮現出10多年前記憶裡的一個人——這不正是我的同鄉、鄰居——陽高城大南街,靈官廟大院的米家大哥嗎!
  • 又一枝老槍《章姨》
    我一下子就想到了:一準兒是章姨!以前我每年、最多不超過兩年,都要去看望章姨一次,直到2009年11月,那次不幸的事情發生後,我就再也沒敢去見章姨。章姨的兒子肖平跟我是從小在一個院兒裡長大的「發小兒」。我們住前後樓,現而今我的老窩兒那一百多棟二層灰色小樓全部無存,也沒留下任何影像資料。後來我家搬到月壇北街鐵道部宿舍去了,沒過多久,他家也搬來了。我倆又成同院兒的鄰居了。直到八十年代後期,肖平的父親單位鐵道部物資局在西便門又蓋起了一個高層院落,他家才搬走。由此說章姨是打小兒看著我們長大的這話就一點錯兒都沒有了。
  • 光陰的故事:兒時的一個鬼故事,竟被忽悠得心理陰影至今
    每個人都有一個兒時,每個人的兒時都會有一段終身難忘的記憶。今天的孩子接觸這類的故事往往不是來自父母那裡就是從網絡上接觸到,而當年那個年代,當老北京還滿是四合院的時候,小時候的我們接觸到這些故事的時間地點就大多發生在夏天自家大院的門口。
  • 我是一個不孝兒(三)
    我是一個不孝兒(三)文/直楠接上篇:1回到家時,我被我媽臭罵一頓,我這樣死皮賴臉的在家裡呆了差不多半個月,當時我爸和我大舅在織金挖煤,我有個二叔剛好也要和他們去,我就想,他媽的他們能挖我咋就不能挖,既然老子啥也幹不成,乾脆就去挖煤好了,興許還能掙兩個饅頭錢!
  • 洗澡—兒時記憶
    村中東側有一個水塘。水不深不淺,剛剛及腰,就像一塊歪戴在小村頭上的翠玉,水裡的魚是玉裡面的沁。每到夏天,表兄表姐都會聚在水塘邊,如果我正好到村中和他們遇到,就跟他們一起把玻璃罐頭瓶用納鞋底子繩拴好,裡面放上吃過的骨頭,放在水塘裡,在邊上插一根竹竿,靜靜地等。捕上來的小魚兒不大,村裡的大人不吃,我們餵給貓,貓只聞一聞,跳著走開,那時候,我知道童話書上說的貓兒愛吃魚不都是真的。
  • 我記憶中的小時候1(真實故事連載)
    我不知道大部分孩子開始記事的時候是幾歲,我記憶深處是在3歲左右。我記得我們是住在一個大院裡,有好多戶人家,他們具體是幹什麼的哪裡人,我現在記不清了,只記得有一個玩的比較好的小夥伴。為什麼我會記憶這麼深刻呢,因為小時候總是生病,那會兒有一種藥黑黑的,特別苦,喝了就吐喝了就吐,我媽就一直餵我喝,直到喝下去為止。不知道為什麼後來就沒有因為吃藥記憶特別深刻的事情。後來不知道什麼原因,我們一家就回了老家。
  • 北京地名 | 菊兒胡同:唯一一條入選「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的胡同
    地名是一個地區歷史記憶的承載,具有很高的歷史和文化價值,北京也不例外。「北京地名」欄目旨在向公眾更好地普及與展示地名背後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清乾隆時稱桔兒胡同。「桔」有兩音,桔(jú)是橘的俗寫。曾經的宏德禪林位於胡同41號,如今只剩下一個小小的門口
  • 《三叉戟》:張譯、張嘉譯鼎力推薦,三把老槍重出江湖詮釋正義
    文丨鎮之(喜歡這本書嗎?關注並私信我「三叉戟「,可以獲得本書哦。)如今的江湖,還容得下這三把老槍嗎?如今的B市黑社會老大鬼見愁則始終堅守著不動警察的規矩,最終命喪自己手下的小混混之手,他說:我爸活著的時候啊,總跟我說,兒子啊,我一輩子總讓人欺負,到了你這輩兒一定得狠。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只有讓別人怕你,才能活得更好。我就是聽了他的話,才走上了這條路。但這條路,沒有盡頭啊。誰也不可能一輩子永遠都狠。
  • 又一枝老槍《「紅樓」聯想》
    (2018-08-06 21:44:35)分類: 聯想系列昨兒亂雲飛渡,今兒陰雨連綿,午睡後安然宅家,沏茶,看劇。。。安徽臺重播87版《紅樓夢》,受當時拍攝技術和投資成本所限,雖偶有稚嫩,但仍瑕不掩瑜,百看不厭。聯想到後期新版「紅樓」,儘管耗資巨大,合成現代。儘管前期鬧鬧騰騰「海選」不疲,後期話題炒作狂轟亂炸廣告做足。
  • 又一枝老槍《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忽想起白天與哥們兒「討論問題」時他的隨口一句:你這又回到「究竟是蛋生雞還是雞生蛋的老問題上去了!」…當時沒在意,之前也從沒閒功夫認真想過這個大伙兒困擾多年始終無解的老問題。此刻還不趁閒麻利兒好好想想,一舉攻克這一「難關」?!世界和平咱管不了,果家大事不讓咱多談,研究一下雞與蛋的哲學關係還是能成的吧?誰讓咱雖青春不再卻還不忘初心特勵志/特不忍虛度光陰的呢!是吧?
  • 久遠的記憶·老井的故事(4)
    老井的故事(4) 天地漫漫,歲月悠悠,一眼久遠深沉的老井,一架簡約古樸的轆轤,勾畫著村莊裡悠久的農耕史話, 當年,孤寡病殘人家的日常生活中,每天到井上打水就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困擾。能抽空為孤寡老人挑一擔水,一直是村裡人們認定的積德行善之舉,是值得被人們稱頌的事情。所以,有單位駐村、幹部下鄉、少先隊過隊日、小學生學雷鋒,為村裡的烈軍屬、五保戶挑水抬水就成為了常選項目。
  • 我是一個不孝兒(四)
    我是一個不孝兒(四)文/直楠接上篇:1那個時候不知道姑媽是怎麼看我的,反正我當時的形象就是,長發快齊肩,鬍鬚滿臉,確實像個吸毒的……進城去我遇到一個熟人叫夏飛,我開口給他借錢,他也很爽快借給我50塊,後來我聯繫到我們老家一個在水城挖煤的人,對,還是挖煤,第三次挖煤!剛好可以坐車到他那裡。
  • 我是一個不孝兒(一)
    我是一個不孝兒(一)文/直楠1那年,我不知道我幾歲,反正會爬樹了,我帶弟弟一起去偷吃了陳大戶家的杏子,被陳老栓家老媽子扭送來交給我爸,我爸一氣之下直接一棍子就朝我臉上劈過來,一分不差的落在我的左眼上,頓時鮮血流了出來,大家都以為瞎了,而我當時還小,根本不知道意味著什麼,只是感覺熱乎乎黏糊糊的,有點熱,我媽用一塊破布給我包起來,我就睡覺了,還是第二天腫的已經遮住半邊臉了
  • 愚昧的代價(二)
    全嬸本來就個高,又有點瘦,前面掛著一個大肚子,走起路來整個上身往後仰著邁八字步,看著很讓人擔心會不會從腰部折斷了的感覺。村裡哪個懷孕了,女人們都會仔細的觀察孕婦的肚子,走路的姿勢,臉上的斑點。然後聚在一起時就議論著是個兒子還是個丫頭片子的。
  • 小故事,大道理(十一)
    (81)磕睡法有一乳母哺養小兒,因兒啼哭不肯安睡,乳母無奈,驀然叫官人快拿本書來,官人問其何用,應曰:我每常間見官人一看書便睡著了。」(82)開天窗有一人專討便宜,凡親朋有事,動輒為頭斂分飲酒,其自己一分,屢常瞞昧不出,且剩餘資入腰。閻王恨他立心暗昧,拘至陰間,命監在黑牢裡受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