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於2014-04-06 10:57:21)
分類: 兒時記憶
《夢——》劇中有一個情節:宋京生到辛萍萍家「刷夜」時,辛萍萍從箱子裡翻出她爹轉業到外交部之前的大簷帽、將校呢、和校官靴給京生穿,把京生美得不成!這讓我想起了一段幾乎一摸一樣的情景,是聶衛平在他的回憶錄裡提到的。
老聶也是幹部子弟,他爹是我們這邊汽車局(原一機部所屬)二局局長,後又當過國家科委情報局局長。
他娘是北京市委委員,一機局局長。他當年在北京25中時,與原空軍上將劉震的兒子劉衛平等曾是本校著名的「鐵三角」。都是當年的「老兵」,還一起到北京38中打過一次群架。
那次群架他們被二百來個土流氓給捂裡了,他和某人跑得快,沒吃虧。劉衛平腿慢了些,被人打成了腦震蕩。
後來某人見到他還感慨呢:當年要是跑慢點兒,恐無今日了!
老聶父母「黑」了之後,他就經常在外面「刷夜」,在當年幹部子女自己組織的各種「俱樂部」中亂串。
老聶常去的俱樂部有「杉杉俱樂部」和「丫丫俱樂部」。在「丫丫俱樂部」裡,他認識了一個漂亮女孩兒——章婭。她爹是北京軍區副政委,中將軍銜。
章婭經常留老聶在她家「刷夜」,還拿他爹的大簷帽和將軍靴給老聶穿。
後來章婭她娘為拆開他倆把女兒送去當了兵,這讓老聶難受了好一陣子。
老聶曾經扒火車到東海艦隊駐地找到了章婭,卻被她教育了一頓,掃興而歸。老聶又給她寫了無數封信,她一封也沒回。
十多年後,老聶已成風雲人物,有一天,突然有一漂亮少婦找上門來——是章婭!她已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她要和老聶重敘舊情,她甚至想要他老婆讓位,被老聶婉拒了。
「刷夜」這詞是時代的產物,是那個年代特有的。主要分幾種情況:
一,父母全「黑了」(黑幫),房屋被擠佔或被查封,子女無處可去,就只好到朋友家「刷夜」了。
二,父母被發到「幹校」或住進「牛棚」,家中孩子孤獨無依,只得找一些朋友同學來陪住。
三,和人「碴架」,老窩兒被人家堵了,不敢回家,先到哥們兒家避避風頭兒。
四,在家惹了禍,或和父母幹仗,被打出來了。
五,像新華社、外交部的子女,父母常年駐外,家中無人管的。
六,像我們這樣閒得蛋疼,有家不回,就愛往一塊兒湊,在一起瞎混的半大小子。
既然是「刷夜」,就像我前面說的,有時就難免男女混居。
「老兵」那茬人比較「單純」,淨顧著「解放全人類」了,自己這點子男女之事都沒太整明白。老聶當年曾因章婭親了他腦門子一口嚇得幾天睡不著覺,就怕章婭懷孕!
到了我們這茬兒孩子可就「懂事」多了!那時保險套都有偷出來賣的了。
我們這撥人走了之後,那幫孩子更王道了。我在校期間認識的一個軍報的孩子,以前也是空軍大院兒的,他爹原是空軍報社的副總編,後調入解放軍報社。以前看著特老實本分的那麼一個孩子,後來居然和本院兒及物資部的幾個孩子一起,因「群奸群宿,聚眾淫亂」罪而被判了刑!——世風日下呀!
描寫那個時期的文藝作品裡主要有都梁的《血色浪漫》和老葉的《夢——》與《青春——》二劇。
都梁比我大一歲,比老葉大兩歲,也屬我們這茬兒人。他寫的《血色浪漫》卻是「老兵」那茬人的事兒,裡面提到的「小混蛋」、「申區」、「月壇茬架」等,都確有其事。都梁的原著比那「改編劇」好很多。
據說都梁當年也是一「小頑」,聽那口氣像是我們這片兒長大的孩子,這邊的事比較熟,只是不知他是哪院兒的。
他的原著語言對白都很有那時的味道,說明他「有生活」。滕文驥改編成同名電視劇後就大打折扣了!據說都梁憋著自己重拍呢。
後來見到空軍大院兒的黑哥後方知:都梁為了解「老兵」當年那點子舊事,硬是在木樨地22號樓裡聽黑哥和前計委院兒的曹京生、農林部的張曉賓等幾位老哥神侃了三天三夜,難怪!
老葉的二劇堪稱此類劇的經典,尤其是《青春——》劇,恐怕無人能超越了,包括老葉自己——因為這都是他親身的經歷,在回憶這些往事時的那種刻骨銘心,那種撕心裂肺的感動,一生也難再有第二次了。
美中不足的是,二劇中所描寫的群架場面都略有誇張——不像那樣人山人海的。
據我所知,外地大規模武鬥時,人數較多,北京各院兒之間「碴架」,最常見的就是一二十人的隊伍,雙方加起來要超過五十人,這架就很難再打起來了。左盤右盤的,就有雙方都認識的人了,就該握手言和了。
空軍大院兒當時是屬於人數較多的,據黑子老哥講,每次一拉出去也就是二十來人。
一旦有事,要召集院兒裡孩子的時侯,也是各院兒有各院兒的高招兒。尤以商業部的吳運平(綽號「老碑」)最有創意:只要一有「戰事」,身為組織者的他,就在他們院兒中間的桌球臺子上連放三個「二踢腳」,院兒裡的孩子一聽,就像聽到了集結號,紛紛帶上傢伙,衝出家門!老葉的《青春——》劇中也有類似的場面:三裡河兒(其實就是在計委院兒裡拍的,國家計委宿舍院兒又稱「三裡河一區」)的吳胖子、劉會元只要一聲呼哨,從院兒裡各個樓門(單元)裡呼啦啦的就能衝出一幫子帶著傢伙的半大小子來!只是劇中場面可誇了張了,哪兒有那麼多人啊!樓道裡也盛不下呀!
還有就是老葉似乎對我們這邊「三裡河兒那幫子」孩子情有獨鍾,在他的兩部劇中都有提到,而且每次與他們院兒孩子「碴架」時,都被他們院兒幾個孩子把人家一大幫孩子給打得落花流水的?!
現在看來,可能是當年老葉吃過這邊孩子的虧,所以不免用上編劇者的特權了,在劇中yy一下子也是可以理解的。實際上就我所知,當年無論是「老兵」時期,還是我們這幫「小頑」時期,公主墳以西各部隊院兒中,我聽說過空軍、海軍、總後、通訊兵、工程兵、鐵道兵、國防大學(前身叫政治學院),甚至聽說過301,都沒聽說過那邊還有一個「總參軍訓部」的院兒,而且是在海軍隔壁?第一次聽說該院兒還是要藉助王朔,是老王把他們院兒介紹給了大伙兒。卻原來它是早期(1958年前)的解放軍訓練總監部,五八年「反軍事教條主義」後就被反掉了。後來改成「總參軍訓部」,再後來被人提起時,就是王朔、葉京們的功勞了。
一部戲中「角兒」選對了,這戲就成功了一大半了。老葉的二劇中主要角色都很出彩,尤其是《夢--》劇中丁志誠和張涵予分別飾演的宋京生和宋建軍哥倆,以及《青春--》劇中果靜林、黃勐分飾的高洋和高晉哥倆,都很有那時的味道。
你看宋京生和宋建軍哥倆身穿將校呢軍大氅還立著領、下巴上耷拉著大白口罩、羊剪絨皮帽護耳半翹的那份「痞」相兒!
高洋高晉哥倆一唱一和,插科打諢。這在別的類似題材的劇中是根本表現不出來的,必須要老葉那樣親身經歷過的人才能拍出如此的神韻來。
丁志誠和張涵予是髮小兒,同屬「院兒派」子弟,都有生活。丁-是地質部的,張-是八一廠的。張-小時候也滑過冰、打過架。據他自己說,他下巴上的那道疤就是以往的「戰績」。
所以,他們詮釋起角色來得心應手,活靈活現。至於果靜林和黃勐,我不太了解,但演得也確實好。
當然,最關鍵的還是要有「門兒清」的導演把關,正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細節決定勝負」。
《血色浪漫》用的全是名角兒——劉燁,孫儷,傅彪。。。
滕文驥又是名導,在我看來還是不如老葉的這兩個劇,輸就輸在細節上了。
拍的是「老兵」那茬人的事,卻戴著那時還沒有的羊剪絨皮帽子。
而且皮帽子的戴法和將校呢大氅的穿法都太規矩,太文氣。尤其是圍殺「小混蛋」的組織者,那幫「老兵」的「頭兒」(類似王小點的人物),在行動之前居然像戰士上戰場一樣,領著大家背誦了一段毛主席語錄?!這是最大的敗筆!想當然爾!那不過是一次「老兵」和「土流氓」之間的仇殺,何來神聖感?!
「老莫聚餐」那場戲更是在剛剛改建而成的「新莫」裡拍的,這對於我們這些有「老莫」情節,新舊「老莫」都曾光顧過的老傢伙而言,就很難再有帶入感了。因為新舊「老莫」區別太明顯了!——「新莫」只有「老莫」的一小半大,其間居然還相隔出禁菸區,就更顯擁擠了。
至於「圍毆小混蛋」出徵前,「頭兒」居然振振有辭的帶領大家高聲背誦毛主席語錄「成千成萬的先烈,為了人民的利益,在我們的前頭英勇的犧牲了」云云,則更是扯閒蛋了!假得讓人直想吐!那時的人們雖「左」,但「左」是做給外人看的,是正式場合的表演,私下裡沒人那麼幹!更甭提是半大小子們相互尋仇了。
當年打架「遭遇戰」除外,「尋仇」(堵人家老窩兒)或「伏擊」(半道截擊人家)時,都是叫足了人,抄上傢伙就走!哪兒有那麼「貧」呀!
那時「院兒派」的孩子打架時比較喜歡集體行動,可能從小就有「組織」管理的緣故,而且受父輩我軍戰術的薰陶,喜歡「集中優勢兵力,以多勝少,各個擊破」。
「土流氓」們(其實現在看來人家有一部分不過是住在老北京胡同裡的孩子)則比較鬆散,通常喜歡「單練」。
還真別說,要是「單練」,我們還真不見得「是個兒」。當然,後來人家也變聰明了,也學著組織起來了。
現在看來當年管人家叫「土流氓」也好,叫「胡同串子」也罷,其實多少都帶有一些階層歧視,都是受「血統論」的影響,都是半大小子不懂事以貌取人的荒唐言行。
當時「院兒派」孩子受父輩的影響和嚴厲的管教,通常都是清一色的小平頭兒,頭髮稍長一點,家長就催著理髮去。
而胡同裡的孩子除少數獨門獨院的住戶外,大多住在大雜院兒裡,通常都是底層老百姓,生活條件較差,衛生環境不好,家長也疏於管理,所以男孩兒的頭髮一般都較長,再加上穿衣服也不太講究,五花八門的,不像「院兒派」孩子整齊劃一。因此就看不貫人家了。就像現在不懂事的城裡孩子歧視農村娃一樣。
如今細想起來,當年的很多行為都是莽撞少年的無知舉動,如今看來都十分的可笑。
據我所知,包括「黑子」老哥在內的當年許多的「風雲人物」,一提起那段歲月,更多的是反思,是懺悔,是感覺荒唐。而很少有人還覺得神聖和驕傲的。
就像現在,有哪個受過良好教育的文明人會歧視「窮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