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孝子「廬墓」感「天地」

2020-08-26 梨鄉趣事

萊陽多賢士,瑤頭出孝子」,位克正、位永通的「孝名」載於「萊陽縣誌」(民國版),他們都出自瑤頭村。


傳說,明清時期,萊陽當地曾經流傳過一種習俗,家中老人仙逝了,把他(她)入土安葬後,子女們便會在其墳墓旁邊,搭建臨時的「草廬」,在裡面居住,日夜守護著墳墓,名曰「廬墓」。

「廬墓」之人,要承受常人難以承受的困難,常常忍飢挨餓,夜裡天寒地凍,白日風吹雨打,還要擔驚受怕,冒「妖魔鬼怪」之擾,聽憑「虎吼狼嚎」,一般地人,很難堅持下去。

這一天,位克正的老母親蓋氏,壽終正寢了。在老母親生前,位克正不分晝夜地看護著她,一日三餐,侍候周到,親自品嘗那熱湯、熱菜、熱飯,唯恐老人家吃著不合胃口;他經常地,到老人跟前去問寒問暖,生怕老人受到一絲一毫的委屈。族中的長輩,他的左鄰右舍,對位克正的孝行,全部「看在眼裡,喜在心中」,人們對他是交口稱讚。

老人患病以後,位克正更是日夜看護,及時地服侍老母喝湯、吃藥。老人家「駕鶴西去」了,位克正寢食難安,一直地忙裡忙外,直至讓她入土為安。他跪在了老母親的墳墓前,長久地不願離開。夜已經很深了,他依然跪在那裡,他想再多陪伴一會兒,他怕老人害怕,他怕老人孤單。他寧肯自己露宿墓地,也要陪伴著自己的老母親……


好心的鄉親們,熱心的左鄰右舍,都被位克正的孝行所感動,他們自發地在老人的墳墓旁邊,用麥秸,為位克正搭起了一棟草屋,眾人自覺地輪流,按時給他送來熱水、熱飯,全力地支持位克正「廬墓」……

位克正的孝行,一傳十,十傳百,傳遍了萊陽,經過那縣衙、州府、撫臺,一級一級地上傳,終於傳到了朝廷,傳到了皇帝的耳中,皇帝也是大為感動,對位克正的孝行予以表彰,御敕他「順德可風」巨匾,懸掛在了位克正家的大門上方……

受到祖輩們的影響,瑤頭村接著又出來一個孝子,他叫位永通,從左鄰右舍到村裡,從村裡到縣裡、到州府,同樣地,「孝名」遠揚。

位永通侍奉老母親,也是無微不至。他竭盡全力地,想讓老母親生活得更幸福。老母親生前,篤信「老莊」之道,崇尚「清靜、無為」。受到老母親的影響,位永通從小便入了「道」,由於他修煉刻苦,他對道法的領悟,一天天地漸入佳境。

老母親仙逝以後,他在老母親的墳墓旁邊,簡單地搭建「草廬」,為她日夜守護。他在「廬墓」期間,大聲的頌讀「道德經」,以便讓老母親在另一個「世界」,也能聽到「道法」。他的「道行」,因此大有所成,他經常地念念有詞,把自己的「孝行」,以「傳道」的方式,加以推廣、傳播……

人們傳說,每到夜裡,位永通的「草廬」門旁,便會見到有兩隻大狼,分列左右,為他看護著,做他的義務「守護犬」。不少早起的人們,見到過那「看門狼」,從遠處看,那兩隻狼,俯首帖耳,一副溫順的模樣。可是,當你試圖起身上前,想要看個仔細時,那兩狼,馬上抬起了頭,瞪著一雙駭人的白眼睛,十分地警惕,令人望而卻步。可能,位永通感覺到狼們的「虎視眈眈」了,他怕嚇到了自己的鄉親們,便從「草廬」裡出聲阻止,喝道:「孽畜,溫柔一點,不要嚇壞了我的鄉親們!」

那兩狼,聽了位永通的話後,馬上又俯首帖耳地趴伏在地上,溫順如初了,夜夜如此。


那兩狼,夜裡為位永通守護「草廬」,白天行人多了,它們便悄無聲息地避開……

位永通「廬墓」,整整三年。三年中,那兩隻狼,一直為他守著「廬門」。

三年後,位永通道行大增,出家到了嶗山,他後來成了仙得了道,失了蹤跡。那兩隻守門的大狼,也不知所終。


傳說,位永通在嶗山失蹤以後,家人們把他的衣服,安葬在瑤頭村的位家的祖塋裡,把他的生前事跡,刻碑立於墓前。

位永通的「衣冠塚」建成不久,距離他的墳墓不遠處,長出了一棵梧桐樹。


這梧桐樹,越長越神奇,樹冠依稀像一個「道貌岸然」之人,樹身漸漸地向下彎曲,兩根粗枝,似人的膝蓋著地,好像一個人跪倒了,正在跪拜著施禮,與位永通相依相伴著,形象逼真,惟妙惟肖……

相關焦點

  • 孝子哭筍 感天動地
    相傳在古時候,根本沒有冬筍,只有春筍,冬筍的由來還有一個孝感天地的傳說呢! 話說,在很古的時候,山腳下住著一戶人家,只有母子倆相依為命的生活在一起。 要說這個兒子,可是,有名的孝子,方圓幾百裡的人,無不翹起大拇指。
  • 故事:孝子鬥狐精
    晉朝時,有一個很窮的孝子一個傍晚,來了一位婦人,她抱著一個孩子路過,一再請求孝子讓她母子留宿。「我正在守孝,如果你不在意和我母親的屍首在同一個屋簷下的話,你們可以留下來。」孝子看她們孤兒寡母實在可憐,山中又時常有狐精吃人的傳聞,於是便答應了她們。過了下半夜,孝子還沒睡,依舊守候著母親的棺材。那婦人似乎非常疲倦,抱著孩子就在火邊睡著了。這一睡便露出了原形。「啊!一隻狐狸精抱著一隻烏鴉。
  • 故事:艄公渡孝子
    本故事為《民間故事》系列之第527期,如果您喜歡,不妨給個關注!文/小田今天筆者給大傢伙講一篇發生在古代的民間小故事。故事大體講的是:一位孝順的男子,因給母親治病,跑到百裡地外的郎中家裡求藥。閒言少敘,這就開講這則民間小故事:滁州的趙生,是個遠近聞名的孝子。他的父親前些年得了一場大病,早早離世。
  • 立不起的孝子牌坊(民間故事)
    民間故事選刊·下 2019年4期■陳志榮一王財主聽後,覺得金三貴是個孝子,他對孝子是非常敬佩的,馬上帶他到池塘邊,往下張望了一下,是有幾張殘存的綠顏色荷葉。王財主連忙叫來家丁,讓他們拿出採菱的木桶。金三貴坐在桶中,劃到閣樓底下,用竹鉤子鉤出鮮荷葉,採了幾張。王財主一直陪在他身邊,不但留他吃飯,還送他出門。金阿婆吃了藥,頭痛病果然好了。
  • 萬能神奇的「隱身帽」讓大孝子與富家小姐喜結良緣
    老虎嶺的二大爺是拉呱的高手,他拉的《隱身帽》的故事至今讓我還記憶猶新故事在《拉呱不是閒聊》中簡略敘述,現在寫出來與大家分享。幾天後,孝子惦記著家中的母親不敢久留,與狐狸爸爸告辭,狐狸爸爸拿出很多金銀財寶給孝子,孝子都一一拒絕。狐狸爸爸很為難,問:「你到底想要什麼東西呢?只要我有的我都會答應你。」孝子說:「我想要一頂帽子。」狐狸爸爸捨不得把隱身帽給孝子,但又不好反悔,最後拿了許多帽子讓孝子挑,孝子一眼認出了隱身帽。  孝子戴著隱身帽回到家中,果然母親沒有看到自己。
  • 寧波孝聞街的傳說:是哪個孝子名聞天下?
    楊慶從小就十分孝順爹娘,成年後更是盡心侍奉,有啥好吃的東西總是最先想到爹娘,讓他們先品嘗,久而久之就成了那一帶有名的孝子。楊慶家境貧困,經常是有了上頓沒下頓,日子過得十分艱難。隨著楊慶長大,爹娘又積勞成疾。有一日,其爹咳得特別厲害,不久便臥床不起。楊慶沒錢請醫生來為爹治病,看著老爹骨瘦如柴,臉色蠟黃,心裡就像被刀割一樣難過。
  • 讀古龍|古龍江湖第一孝子的行孝路
    不過,若論誰是古龍江湖的第一孝子,那似乎容易解答多了。翻開中前期的代表作《大旗英雄傳》,便有了答案。並嚴令門下子弟等永遠不可難為盛存孝這樣的忠臣孝子。02但縱觀二十年前,盛存孝的行孝方式,有著很大的不同。
  • 孝子的一生揭示了個道理
    小編在這裡說一個記載於《前定錄》中的故事,講述的是神明幫助一位孝子治癒了他母親的疾病。夢中得神指點 治好母親多年疾病袁孝叔是陳郡人,幼年喪父,對待母親很孝順遠近聞名。他的母親曾經得了一種病,神志恍惚,很多天也不好。有一天孝叔忽然夢見一個老頭對他說:「你母親的病能治好。」
  • 《孝子的尷尬(三)》
    村上人都說我們兄妹是孝子,把母親照顧得好。其實,我覺得孔雀嫂子的三個兒子才是孝子,而且是大孝子。我在想,如果我母親像孔雀嫂子一樣,躺在床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我都不一定能夠做得像他們兄弟那樣。這樣的故事給城市人講,沒幾個人願意聽,甚至沒幾個人相信。但在農村,這是真實的存在。
  • 故事:孝子被雷劈死 旁人直呼蒼天無眼 十多年後才知道真相
    有一位啞巴與老母親相依為命,雖然生活艱苦但卻是個遠近聞名的孝子。因他家境貧寒,自身又有殘疾,所以只能以乞討為生。這位老母親年事已高,行走不便。啞巴兒子就整天天背著母親去乞討。每回討來的食物,啞巴兒子都會將味道好又新鮮的食物先挑給自己的母親吃,自己吃剩下的不好的。有時候,討到的食物少,他就寧肯自己挨餓,也要先讓母親填飽肚子。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因為人們都知道他的孝順,也很樂於施捨給他。
  • 故事:孝子夜闖鬧鬼地,外史評:平生不做虧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門
    孝子聽命,果然得了些錢財回來,路經此地,踽踽獨行道中,全身乏力已然忘記有怪物作祟,當其看見墓地,方才頓悟,悔之晚矣。此刻欲要迴轉,已到半路;若要前行,奈何兩股戰戰,渾身僵直不能行。站定四處張望,不見有鬼怪出沒,既而僥倖未曾遇到,於是急忙奔馳前行,想乘著鬼怪未知時離開此處。忽然聽見風聲吹起,古冢有啾啾長嘯之聲,孝子越發膽戰心驚。
  • 古代勸善故事:地震不傷孝子家
    元朝時候,雲南晉寧地區有一個孝子叫李忠。在李忠很小的時候,他的父親就去世了,只有他和母親住在一起,倆人相依為命。李忠侍奉他的母親非常孝順。
  • 重溫聊齋《義犬》二:孝子籌資圖救父,忠犬捨命護失銀
    潞安(今山西長治)有個大孝子,父親遭人陷害失陷在大牢之中,將要病死獄中。孝子翻箱倒櫃、砸鍋賣鐵總算籌得百十兩銀子,打算前往知府衙門打通關節,期望能救出父親。打點好行囊,他騎上騾子出了門,家裡養的黑狗也跟了出來。孝子滿腹心事,見黑狗尾隨在後,不免一陣喝罵,將它趕進了家門。
  • 故事:紙人運桃救孝子
    老李是個孝子,他一邊打理桃園,一邊伺候母親,眼看著入夏了,桃林這面也離不開人了,白天晚上都要老李看守,這一不小心遭了賊,這一年可就白忙活了。
  • 故事:天地廟求子
    我們以前故事講過,滿洲民風古樸,人煙也稀少,走到的哪,都可以就地借宿,過去滿洲人都非常好客,好吃好待遇,臨行還給準備路上吃的乾糧。這老太太就在他家借宿,家裡老兩口就問這老太太,是否聽說有一座天地廟?老太太說真有這麼一座廟,而且求子非常靈,那廟只有每年的三月十五才開廟門,沒孩子的人都到那求子。
  • 孝子運氣總不會錯
    >孝文化篇:孝子運氣總不會錯在電視臺舉辦城市孝子評選中,阮翔的名字赫然在列。老二和老三很不服氣,在他們看來,母親身體轉好是不容易,但自己也去看過買了東西呀,為何偏偏老大好事都佔盡了,事業晉升、有了孝子稱號,索性有些不服氣。這時候,主持人講述了老大所做的付出:他賣掉了新房,拿這些錢給母親看病,一個月一萬多元醫療費。
  • 《孝子的尷尬(一)》
    我也六十六歲的人了,這時候少不了要說母親幾句,說完之後,心裡又很內疚,覺得自己這是什麼孝子?最近母親上火嘴裡長了個皰,吃飯很難受,我到村衛生所給她買了些藥,吃了三天不見效,就把她推過去讓大夫瞧瞧,結果大夫說如果吃藥不見效,就只有打點滴了。
  • 《一丈天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故事粉墨登場
    影片《一丈天地》將於10月16日全國公映!該電影由青年導演鄧國慶編劇並執導,張華製片,張又升、羅彥、毛藝舟聯合編劇,陳亮、陳淋領銜主演。影片根據真實故事改編,藉助社會變遷中深山古老獵戶的去留問題引申出保護野生動物,維護生態平衡的巨大現實意義。日前,該影片預告片曝光,打獵人用生命保護動物,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故事開始上演!
  • 清代孝子奇談,不禁令人感慨:天下竟有如此愚孝之人
    清光緒年文人李振青,曾在自己的文言集中寫過一則孝子的故事。看罷之後,不禁令人感慨,這樣的孝子,究竟是愚孝?還是真孝?而這種孝道,又值不值得後世推崇呢?李振青說,我的家鄉銅山有個孝子,名叫趙大慶。此人靠務農為生,父親早死,自小跟母親相依為命。他自懂事起,便對母親十分孝順。長大之後,性格愚鈍,凡事都要請示過母親才肯去辦。
  • 「民間傳說」神助孝子
    尋得人參入藥 神助孝子實多梁朝的阮孝緒,從小就過繼給了沒有孩子的伯父做兒子。照理,他可以盡數得到伯父遺留下的百萬財產。可是阮孝緒卻一分都不要,全部給了伯父的姐姐。神助孝子治癒母病南宋時代,有個人名叫叔謙,他母親得了一種病,用遍各種藥方子也不見好。叔謙是個孝子,便夜夜為母親禱告,希望有辦法解除母親的痛苦。有一日,忽然聽見空中有個聲音說:「你母親這個病,須得用丁公藤泡酒喝,才見效。」叔謙雖有疑惑,但為母親著想,便決定照辦。但他四處問醫,都說不知丁公藤為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