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開播五年,好評如潮,作為一部優秀的權謀大戲,雖然女性角色較少,但刻畫的都十分精緻,最突出的就是靖王生母,悄無聲息地從靜嬪到皇太后,她的一生,靜而不凡。
靜嬪出場便是一襲白衣裝束,乾淨澄澈,她所住的芷蘿宮未植富麗花樹,反而闢出一片小小藥圃,皇帝從宮牆外走過亦能聞到藥香,不禁連連感嘆「分外雅致可愛」,芷蘿宮就如同世外桃源,游離於宮城的富麗奢靡,多了些淡雅和清新,住在這裡的人必然也與眾不同。
靖王長年在外,每當靖王入宮請安,她都會親手做好靖王最愛吃的榛子酥,會熬他最愛喝的湯,她的愛,和宮中其他母親一樣,但又有很大不同,她不在意自己的孩子是否被器重,不在意是否大權在握,她只想守護最質樸溫暖的母子親情,平凡卻令人動容。
宮中生活寂寞,她卻懂得將日子過成詩,在爾虞我詐的宮城內守住自己內心一方淨土。
我們周遭的環境永遠不會像我們想像的那般好,多的是車水馬龍,多的是光怪陸離。靜下心來,才能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才能不與世俗同流合汙,才能踏踏實實做自己想要做的事。
每當皇帝到芷蘿宮,靜妃從沒有顯示出任何小心思,她只是為皇上推拿,幫皇上解決手腳冰涼的小毛病,就和普通人家的妻子關心丈夫一般,給了那高高在上的王從沒感受過的家的溫暖。
當靜妃終於見到林殊時,深藏在她心中的思念噴湧而出,「火寒之毒,為天下奇毒之首,要清理它,又何止脫一層皮那麼簡單」,她心疼面前的這個孩子,心疼他的遭遇,也恨自己幫不了他。
靖王認出林殊悲痛欲絕的時候,靜妃安慰兒子「失去的永遠不能再找回」。
靜妃是個感性的人,也許和她與世無爭的性子有關,她會在生活的每一個細微之處注入自己的柔情。
秦觀有詞云: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很多時候,一句關心、一句問候、一聲安慰就足以打動一個人,沒有人能抵抗住溫柔。
靜妃年輕時被化名梅石楠的林燮所救,而後從沒有忘記此番恩德,雖傾慕林燮,但也願意以醫女身份進宮照顧剛生產不久身體虛弱的宸妃林樂瑤。她一片赤誠,將祁王視如己出,陪伴著宸妃度過宮中漫長歲月。
而後宸妃祁王含冤而死,只有她一人記掛著這件陳年舊事,她從未忘記,也不會忘記。在靖王危急時刻,她會說,「宸妃姐姐,景琰又要去做危險的事了」。故人已逝,那份恩情成了她最深的牽掛。
那些在困境中幫助過我們的人,無論何時都不可忘記他們,因為他們在無人之境拉了我們一把,他們本沒有義務如此,卻願意為我們駐足,單是這份情意,就值得紀念。
靖王奪嫡之志漸露,靜妃僅一句「我雖不爭,卻也不是任人宰割」,即便皇后百般刁難,如皇后所言「靜妃如同一個悶葫蘆」。
她從低谷而來,在低谷時不卑不亢,如同冰山雪蓮,沒有在嚴寒的冰川下低頭,而是熱烈綻放。
范文正公有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人生艱難之時學著隱忍,學會藏拙,厚積而薄發,同樣在崛起時也不要忘了本。
對身邊人的一舉一動,靜妃都是了如指掌。皇后被下毒,只有靜妃探查出原因;身邊宮女受夏江指使也被靜妃一眼看穿;雖久居深宮,對蘇先生也是未曾謀面,卻通過一本《翔地記》認出當年的林殊,即使認出是他,也深知他的良苦用心,只在食盒這些小細節上留意,從沒有在靖王面前提起半分。
生活的瑣碎都體現在細節之上,從細節之處著手總會把事情處理地更妥帖,當我們細心觀察別人,體察他人之時,也就能知道什麼是設身處地,什麼是勿施於人了。
靜妃最智慧的一點是慎言,俗話說禍從口出。皇后和越貴妃從來都是唇槍舌戰你爭我搶,結果都是被皇帝各打五十大板。
由此可見,說話之前務必仔細揣摩,講話也不要太主觀,太情緒化。人們的利益訴求不同,所處境況不同,也許你不經意間的一句話就會傷害另一個人,得罪另一個人。切記,慎言。
當偶然聽聞有人設計陷害郡主,靜妃第一時間挺身而出,向長公主尋求幫助,這本是一件與她無關的事,但她卻不忍郡主因此受辱。
皇后因為後宮失火一事將所有嫌疑者杖斃,靜妃在調查出滑族宮人後卻選擇將他們送出宮。靜妃眼中他們的生命與他人無異,她願意給所有人一個重新來過的機會。
譽王起兵謀反,獵宮內外一片慌亂,全靠靜妃一人安排調停,從皇室到宮人,她都安排地有條不紊。她穩穩握住皇帝的手,成為了他最堅強的後盾。
我們總會面臨生活帶來的挑戰,不要慌,不要忙。汪涵曾說,我們不惹事,但事來了,我們也不怕事。
在自己能力範圍內,一定要成為一個正義善良的人,也許我們能做的不多,但這一點點,也許就能給別人帶來一絲溫暖,也許就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人可以不慈悲,但一定要善良。
靜妃從深宮中最不起眼的人,一步一步,成為了權力中心的女人,但她早就在多年前溫書種藥之時就已經成功了。她用她的柔許了兒子最暖的母愛,用她的靜許了丈夫最深的柔情,用她的慧許了自己雅致平安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