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發生了一件事,讓我百感交集。
鄰居中一位老人去世了,年紀不大,還不到70歲。
有一個兒子一個女兒,老人走後,子女都從外地回來了。
因為靠得近,我們也去悼念老人,送最後一程。
讓我驚奇的是,這對子女,竟然沒有一個人為老人的離去而落淚。
兒子和女兒請來喪葬隊,有人敲鑼打鼓,還有一男一女,代替他們哭喪。
看著他們婉轉高亢的哭聲,再看看老人子女臉上的淡漠,我的心頭很不是滋味。
說說老人的故事。
老人很早就喪偶,一個人拉扯兩個孩子,供到大學畢業,實屬不易。
為了給兒子湊婚房的首付,老人一邊工作,一邊撿廢品。
兒子和女兒如今都還不錯,成家立業,在外地城市定居。
一年回來看老人兩三次,也會給點零花錢。
老人是不快樂的,她太孤單太落寞了。
老人曾和鄰裡聊過,她的兒子女兒,沒有一個人開口喊她過去同住,她就知道了,自己是個累贅,註定要孤獨終老。
沒想到,一語成讖。
老人洗澡時心梗,倒地不起,連個求救電話都打不出去。
等到樓下住戶發現衛生間漏水,找物業處理時,大家才發現老人已經走了。
身體早就冰冷,散發陣陣異味。
兒子四十多歲,竟然說:「年紀大了,該去了。」
他的話,讓我感到了森冷的涼意。
我想到了去年一則新聞。
一個年輕人在外工作,父親病危,家人通知了他趕回來見父親最後一面。
於是他找公司批了七天喪假。
回來待了五天,父親一直沒有斷氣。
按理說,父親還能活著不是一件好事嗎?
但是年輕人卻不這麼想,他想到了自己的喪假白白浪費了,他等得不耐煩了,他對父親怒吼說:「你到底死不死啊,我只有7天喪假!」
病床上的老父親聽到兒子的話,老淚縱橫萬念俱灰,直接喝了農藥,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為了不耽誤兒子趕回去工作,本可以多活些日子的老人,絕望地走了。
兒子辦好喪事也如期回去上班了。
原來人性可以涼薄至此。
有人說:年輕人也不容易,飯碗丟了,日子也過不下去。體諒一下吧。
是的,工作很重要,我們從不否定,但是父母更重要,試問,沒有父母哪有我們?
工作丟了,可以再找,父母去了,你只剩懊惱。
哪怕在生命最後一刻,父母的心裡想的也是自己孩子。
為了孩子不為難,為了孩子的飯碗,父親選擇毒死自己。
這樣的愛,為什麼孩子就給不了父母呢?
哪怕在父親彌留之際,多陪陪父親,送他最後一程,這也做不到嗎?
難道請了喪假奔喪,無喪可奔,就要父親以死謝罪嗎?
我們的孩子,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變得冷漠涼薄的?
這是一個值得所有父母深思的問題。
為人父母者,總希望把最好的東西都留給孩子,害怕他們吃一點苦,受一點累,替孩子擋住了生活的暴風驟雨。
這種毫無保留的付出,本該得到孩子的由衷感激和同等程度的回報,然而現實卻是,越是無私的父母,越容易養出自私的孩子。
網上有一個故事。
一位老太太有四個兒子,老太太中風後,生活不能自理,於是要到四個兒子家裡輪流生活。
起先的一年,兒子們還能善待老母,一年時間過去了,兒子們開始推諉拖延,甚至不願意把老母親從其他兄弟家裡接過來生活。
逢年過節時,兒子們也會把老太太帶到飯店去吃飯,兒子孫子一大家人,熱熱鬧鬧,在外人看來簡直是天倫之樂,其樂融融。
只有老人心裡知道,飯後就是四個兒子開始扯皮討論,找理由將老母親推出去的時刻了。
老人說,自己沒有吃兒子一口飯,穿兒子一件衣,吃穿用度都是自己的養老錢和棺材本。
她唯一需要的就是親人的陪伴和照顧。
她老了,害怕冷清,更害怕自己一個人在空蕩蕩的房子裡入睡。
所以,即便兒子們冷淡,她也卑微地看著兒子的臉色,任由他們踢皮球一般,把自己踢來踢去。
只要有人能收留她就好。
留學生汪佳晶,因為母親拿不出錢,就在機場用刀將母親捅死。
他留學五年,所有費用都靠母親每個月七千塊的退休金來支撐。
母親沒錢了就和親戚借,借遍所有人,再也無法供兒子生活費了,兒子就對母親動了殺心。
可憐的母親死前一定很後悔,自己用全部心血養出來的孩子,竟然給了自己九刀!
中國人歷來喜歡多子多福,更喜歡養兒防老。
為了得個兒子,不惜生光家底,耗盡精力。
那麼,有了兒子,就能防老嗎?
答案是:不見得。
君不見,太多兒子娶了媳婦忘了娘麼?
又有多少兒子,能給父母做一頓飯,洗一次衣?陪父母散步聊天呢?
養兒防老,在過去,尚且靠譜,但也取決於有幾個兒子,兒媳怎樣,不過,在當下社會,這個觀點真的過時了。
往前30年甚至再久一點,那時的社會是單純的,人性是厚道的。孩子對父母有本能的敬畏和愛戴。即便父母老了,沒有太多能力了,孩子們依然不敢忤逆父母,依然對父母畢恭畢敬。
如今的時代變了,物質條件變好了,孩子想要什麼,父母就能提供什麼。
得到的太容易,就不會很珍惜。
孩子吃苦少,父母太輕易滿足孩子的需求,從來不知道教育孩子感恩和孝道,難道等自己老了,這些道理會自己跑到孩子的腦子裡嗎?
生活條件好了,父母不自覺地想給孩子最好的條件,讓孩子過上好日子。
但是,記住,凡事過猶不及。
哪怕你再愛孩子,也別愛得太無私。
留幾分私心給自己,也留點苦頭給孩子磨礪。
還有一點,千萬別忘記好好孝順自己的父母,把孝順這件事,做給孩子看。
你有多高頻率回家看你的父母,給他們洗衣做飯,你的子女將來大致會有類似的行為。
你有沒有帶父母旅行,你的子女將來也會效仿。
言傳大於身教。
你的孩子孝順與否,是否感恩,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的教育和培養。
從現在開始,反思自己的子女教育,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做父母要明白一件事,不要親手養出「白眼狼」的孩子。
千萬不要替孩子做太多,不要讓孩子覺得受之無愧,要教育孩子懂得感恩,知道付出才有收穫。
《少有人走的路》中有句話說得特別好:「真正的愛,不是單純的給予,還包括適當的拒絕,及時的讚美,得體的批評,恰當的爭論,必要的鼓勵和有效的監督。」
希望父母都能早日懂得這些道理,養出體貼感恩的孩子。
-----End-----
文/魚白原創
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