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明代的一本原創小說開始
《初刻拍案驚奇》中有這樣一個小故事。
成化年間,蘇州有一名叫文若需的書生,看見別人經商圖利,往往獲利巨大,於是也萌生經商的想法。
說幹就幹,他從蘇州買了一批扇子,跑到京城去販賣,結果由於「初來乍到」賠的血本無歸。
幸好朋友跑船去海外。借他白銀十兩順便把他捎帶過去。
在沿途街邊偶然看到一種叫「洞庭紅」的蜜桔。
他一看這玩意兒紅燦燦的還挺好看,於是用借來的十兩白銀買了百十斤裝船,打算拿到南洋販賣。為此朋友還嘲笑了他一番。
然而福禍相依,蜜桔這玩意兒在南洋沒有,很多人出於好奇,直接一個大錢一個蜜桔,獲利巨大。
回國途中他又撿到一個龜殼當紀念品,朋友又取笑他撿破爛,結果船到福建,龜殼被一波斯商人看到,出價五萬兩白銀買下。
一時間成了腰纏萬貫的富商。
窺一斑而見全豹,從這個故事可以窺探到明代海上貿易的巨大利益。
在巨利的驅使下,誕生出一批富可敵國的海商。
圖畫裡龍不吟虎不嘯,小小商賈並不可笑。
嘉靖年間仇英所做的《南都繁匯圖》中,詳細描述了當時南京地區的繁華景象。
後世的考證者們還從圖畫中找出了許多的商鋪和地攤,甚至還有一家商鋪拉出了:東西兩洋貨物俱全的橫幅廣告。
好一個河山,好一片繁華啊!
然而如此繁盛的商業貿易和海上貿易,卻並沒有為當時的大明朝廷,帶來任何的實際利益。
拜太祖爺所賜,腰纏萬貫的大明商賈們並不需要向朝廷繳納多少賦稅,有的甚至乾脆不交。
然而朝廷卻總是在寅吃卯糧,窮的叮噹響。
怎麼辦?涼拌……。
大明帝國就在這種不斷的糾結中艱難度日,
就在此時寧波爭貢事件發生了。
倭患起於市舶?
1523年寧波事件過去後,明史有過這樣的記載:嘉靖二年給中事夏言提議,倭患起於市舶…遂罷之。
但事實上夏言的這一次上書,朝廷並沒有關閉市舶司,而是進一步收縮海防,加大了海禁力度。
並嚴禁民間的私下貿易。
然而事與願違,在明日貿易中獲利巨大的海商們來說,什麼狗屁禁令,「歌照唱舞照跳」。
不讓在寧波交易那就出海。
海禁愈嚴,私商貿易愈發興盛,直可謂官市不開私市開。
日本很多東西多依賴大明,不容一日有缺。
湖州的絲綿、漳州的紗絹、松江的棉布、藥材、書畫、瓷器、茶葉,拿到日本價值皆是比大明多出數倍利潤。而日本的刀劍、銅銀、摺扇,運到大明也有數倍的利潤。往來販運,那要賺多少錢?
海禁?開玩笑。
然而隨著海禁力度的逐年加大,加上海防的收緊,走私貿易越來越難。
沒錢賺的海商們開始想起了歪點子,此時恰逢日本戰國時代來臨,大批的武士和浪人流落海外,於是他們勾結浪人裡應外合,橫行沿海一帶,為之「倭寇」。
短短十幾年時間,海洋之上竟然出現了十幾股冒充倭寇的大明海盜。
比如汪直、徐和尚、陳東……。
《籌海圖編》中提道:「今之海寇,動計數萬,皆託言倭奴。而其實出於日本不過數千,其餘則皆中國赤子無賴者入而附之耳……。
明代的商人還真是奇葩啊!
從不為這個王朝承擔任何責任,卻總想著如何背後捅刀子。
比如這些裡應外合的海商,有比如明末通敵賣國的晉商,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