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松山島,王振彪是部隊政委,後來還高升到要塞區做了副政委,但是他兒子王海洋在當時上山下鄉了,這是為何?
松山島內,除了王振彪,就是江德福,兩人是島內軍隊的一二把手,政委管的不比司令少,權力應該高於司令。軍隊是黨指揮槍,政委是黨在軍隊的代表,所以政委可以管司令。在戰爭年代,軍事指揮權在司令。比如《亮劍》中,李雲龍和趙剛的關係,軍事上全團都得聽他的,趙剛只管生活上的事。和平年代,戰爭比較少,軍事主官只是負責部隊訓練,權力相對縮水,政委管得更多。不管在戰爭還是和平年代,黨指揮槍是永不變的真理。誰代表黨,誰就可以管一切。江德福自己的孩子,還包括親戚家的他都安排了,但王振彪沒有這麼做,王海洋可能是他唯一的兒子,儘管如此,他似乎也沒有開後門。王振彪可能覺得自己是島內領導,如果給兒子安排工作,那麼還怎麼管別人。自己帶頭這樣搞,上行下效,部隊還怎麼帶。政委負責黨紀政紀,他對這些條例爛熟於心,如果這樣幹了,那麼就違反了那些規則,豈不是打了自己的臉。王政委是極愛面子的人,原則性強,特別講政治,所以他以身作則,沒有安排王海洋。
如果怕別人說閒話,其實可以安排到其他地方。江德福有老戰友,王振彪還沒幾個。人家江司令可以將自己的侄子安排到寧波做海軍,他也完全可以呀。這樣既能解決王海洋的工作問題,又能避免島內的人說三道四。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王振彪也希望自己兒子能離開松山島,因為他沒學好,之前還加入了紅衛兵,整天瞎胡鬧,要不是強勢幹預,王海洋也不會退出來。儘管出來了,但是那些人和組織還在,是非還在。因此,島內絕對不能待。既然不想送王海洋送部隊,免得其他人說閒話,所以最後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了。
王振彪可能還是給了王海洋進部隊的機會,但是他放棄了。部隊生活並不是他想要的,受夠了島內生活,他想出去闖闖。在島上,王海洋的行為早就表現出來了,只不過很多人沒看出來。當年島內那群孩子中,他是老大,特別是一群紅衛兵要搶江衛東他媽的衣服,王海洋及時趕到,帶領一幫孩子硬是沒讓另一幫孩子得逞。另外,他還調侃江衛國和江衛東兩兄弟,說他倆的名字有問題。以前,江衛國叫江國慶,江衛東叫江軍慶,兩人名字連起來有慶祝國軍的意思。這裡也能看出王海洋有文化,思維不同於一般的孩子。沒事的時候,特別喜歡看書,與島內那些瞎胡鬧的孩子完全不同,有的時候會在自家屋頂沉思。除了這些,他還會跟島內其他孩子玩耍打鬧,正因為如此,江德福才譏諷他為紈絝子弟,整天遊手好閒,不務正業。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江德福這種大老粗又怎會知道王海洋這種文藝青年的心思。他在思考自己的將來,但不知道怎麼辦才好,所以才放蕩不羈。一旦他做出決定後,就義無反顧地投身進去。上山下鄉就上山下山鄉,他沒覺得有什麼不好。因此就跟著無數青年一起投身到鄉下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雖然在鄉下,但是他沒有放棄讀書。這就是他能考上大學的原因。王海洋喜歡將未來美好化,並且願意嘗試,不過一旦他覺得事實並非如此,也很容易調整。在鄉下,他認為這並不是理想生活,於是拼命讀書,抓住機會考大學,上了大學後,他覺得外面更精彩,於是出國留學。折騰後,發現還是國內不錯,於是又回國任教。
正因為如此,他才會做出非常人的舉動,而這往往讓其他人大跌眼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