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時候,看央視版《水滸傳》,產生了一個極大的錯覺。便是認為宋江為人自私、懦弱,是最後梁山覆滅,以及造成多位好漢慘死的罪魁禍首。
仔細研究其原因,還是被好漢們在對抗朝廷小部隊的,一場又一場局部勝利戰役,給爽昏了頭。
以為水泊梁山上的108條好漢,加上些小老弟,就能有推翻整個朝廷的實力。可事實證明,光一個浙江的方臘,就已經讓他們損失慘重。
因此我不得不發出一個疑問:小小的梁山泊,真能推翻一個諾大的趙宋王朝嗎?答案顯然是不能的。
正史中曾有記載:「河北劇賊宋江者,肆行莫之御。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萬,無敢抗者,其才必過人。」但最後的結局,是被一個叫張叔夜的官員打敗,後來投降了朝廷。方臘的起義軍,其實是被童貫帶人殲滅的。
施耐庵不管在他的書裡,怎麼樣神話108將,他最後也需要遵循歷史的大進程。
如此一來,咱們心平靜氣細細來想,似乎擺在這些好漢們面前,關於未來發展的道路,似乎只有三條。
第一條:保持原有的狀態,替天行道,攔路搶劫。
這一條粗看可行,但細看絕對不是持久之計。理想很美滿,現實很骨感。朝廷是絕對不會讓好漢們,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肆意浪太久。它們一旦下定決心,全力剿匪,屆時靠這一群人,真的能守住水泊梁山嗎?
第二條:推翻趙官家的統治。
承接上一條的理由,梁山上的好漢們沒有這個實力。
第三條:受朝廷的招安
相比於前兩條,這一條無疑是最穩妥,也是最好的一個選擇。不僅是對宋江個人,對於整個梁山泊兄弟們的未來和前景來說,招安都會是最好的一種選擇和出路。
假設在《水滸傳》的結尾,沒有高俅蔡京等人設計陷害,其實宋江這一批招安成功的人士,結局不會太差。但即便是被陷害了,好歹也存下了個「忠義之名」,遠比被扣上賊寇帽子遭人唾棄好的多。
其實,翻開原著小說通讀一番,我們不難發現,這些梁山好漢當中,有許多人打一開始,就有著被招安的想法。
且宋江在臨死前,曾召李逵同他說了這樣的一段話:「我為人一世,只主張忠義二字,不肯半點欺心。今日朝廷賜死無辜,寧可朝廷負我,我忠心不負朝廷。我死之後,恐怕你造反,壞了我梁山泊替天行道忠義之名,因此請將你來,相見一面。」
可見宋江還是識大體,顧大局,為兄弟們的聲明前途做考慮的。許多人說宋江選擇招安,是自私,是為了自己能做官。
為自己做考慮,當然是有的。但筆者個人覺得,宋江更多,還是在為整個梁山和山上兄弟們,未來發展而做的考慮。
就好像,為朝廷戰死,還能落下個忠義之名。若是被朝廷戰死,那就是妥妥的反賊。
當然,我並非為宋江洗白,只是客觀陳述了自己的一點小看法。
畢竟人性不是簡簡單單幾句:「黑與白,正與反,邪與惡」,人性是複雜的。宋江這個人也是很複雜的。
最後給趙家做了冤魂,著實是可惜。靖康之難,是趙宋無道,是他們咎由自取,只不過苦了天下間的無辜百姓。
在此致敬《水滸傳》中塑造最成功的角色:大宋的良民,鄆城衙司,孝義黑三郎,呼保義,及時雨,水泊梁山108將第一把交椅,武德大夫,楚州安撫使兼兵馬都總管,宋江宋公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