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知道《陳情令》是根據耽美小說《魔道祖師》改編而來,主人公魏嬰(魏無羨)與藍湛(藍忘機)的關係亦就不遑多言。無論電視劇出於什麼原因、什麼程度的改編,這個基礎是無法改變的。
我看的是《陳情令》,那麼,便也只從《陳情令》的角度談忘羨。
他們之間的情,很令人羨慕、敬重、嚮往。
我甚至不敢在他們之間用「感情」這個詞,因為形容他們的話,這個詞太黏膩,不夠澄澈;太脆弱,不夠強韌;太情緒,不夠理智,而那兩個男子之間——不管他們是性格迥異的少年郎,還是後來並肩相契的仙友道侶,他們之間的情是星空大海、烈日長風,「感情」二字於他們,實在太過單薄。
他們之間的情,是情義、情誼、情意的疊加,早已在友情之上,愛情卻不足以概括,親情?羨澄、羨離或者羨寧之間都有可能是,忘羨之間卻絕不可能,他們之中,反而是劇中的臺詞更貼切一些、雖然也並不能百分百地精確,那就是「畢生知己」。
他們之間,是靈魂的彼此吸引,即便在懵懂的少年時期,魏無羨會百折不撓地「騷擾」藍忘機,而藍忘機的排斥、拒絕會一退再退,終於在魏無羨對著孔明燈許願這一生要「鋤奸扶弱、無愧於心」時,藍忘機眸光湛然——如果說從前魏無羨的不守規矩令他深惡痛絕、修為見識又令他高看一眼的話,那麼矛盾的情感在此時則是完全融合、化作了他的認同:魏無羨所許的,何嘗不是他藍忘機所願?
其實前一世的魏無羨也挺「可恨」的:把藍湛的情緒攪得雞飛狗跳,而吹皺一池春水的他還懵然不知,更在修詭道術法之後,因為驕傲、因為要保守失去金丹的秘密等等,而和藍忘機屢有爭執。即便如此,在萬念俱灰跳崖自盡時,看到拼死救他的藍忘機,魏無羨露出了最後一個笑容、笑著告訴他「藍湛,放手吧」——那是他這一世中能感受到的最後的溫暖了吧?儘管這溫暖抵不過死念,更因為怕紅了眼的江澄會誤傷到藍湛、而猛地甩開了他的手……
單從「情」的角度而言,不管是上一世還是這一世,藍忘機其實都是付出更多的那一個,表面上是魏無羨圍著藍忘機轉,但那更多只是沒心沒肺式的欣賞,反而是藍忘機早已確定了心之所向,從「情不知所起」到「一往而終」,說「想要帶一個人回雲深不知處,帶回去,藏起來」,到魏無羨墜崖時那一聲撕心裂肺的嘶吼「魏嬰」。此後便是問靈十三載、等一不歸人,直到在莫家莊生出希望「真的是你嗎」、在大梵山真的抓住了那個人的腕!
如果僅此而已,這部劇、連帶忘羨之情也不過如此,但是這部劇、忘羨之情都沒有停留在通常的層面,這也是我說他們之間,愛情不足以概括的原因——事實上,我覺得他們之間若僅僅歸結為愛情,會是一種褻瀆和貶低,他們之間的情,超越了歲月、容顏,更無關乎男女,一切只因為你是你,所以,我信你,趨你所往,護你所願,陽關道也好,獨木橋也罷,站在你這一邊,感覺不壞。
對於結局,很多人意難平,也有人解讀藍忘機接下仙督之職,說是為了有能力護魏無羨周全,姑不論此時一切真相大白,魏無羨已沉冤得雪,光論魏無羨的能力,他是庇護別人的人、何嘗需要被庇護?——他這個柔弱的男子需要含光君保護不在此列——事實上,他在詰問聶懷桑就沒想過當仙督時,已是在為藍忘機試探和清障,這樣經歷過前世今生、熟知人心世俗的人,需要擔心他保護不了自己?
所以,這才是忘羨之情真正令人動容、動心之處:他們知人心、察世情,知道何謂坦途,但儘管不會再如年少時那般流淚、流血質疑「孰正孰邪、孰黑孰白」,卻更加明晰要如何「誅奸邪,立正法,大道永存」,所以,他們沒選擇對他們來說再容易不過的逍遙歸隱,而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一個接任仙督,一個四海為家……
好在,可以預見的,有一天,仙門百家重上正軌,那個說青山不改、綠水長流的人會故地重遊,會有熟悉的人遠遠、沉沉地喚一聲:魏嬰……
煮一壺生死悲歡祭少年郎,明月依舊何來悵惘?敬忘羨,敬《陳情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