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遙《人生》:美麗而善良的巧珍

2020-08-28 宋少勘探


文|送少勘探

「不」巧珍抬起淚水斑斑的臉,「這是不可能的,我已經結婚。再說,我也應該和馬栓過一輩子!馬栓是好人,對我也好,我已經傷過心了,我再不能傷了馬栓的心......」

當初讀到高加林因為被舉報回農村時,我希望著巧珍與高加林能夠再在一起,即使巧珍已經結婚但他們無疑是最相配的。

看見巧珍說出不會再和高加林在一起時我很氣憤很傷心,我不明白作者為什麼要這樣寫,明明是那麼相配的兩個人就因為高加林做錯一次選擇,兩人以後變再沒了可能。後來再讀時漸漸明白找一個我愛的還不如找一個愛我的。



時常也替巧珍不值得一個多麼好的姑娘啊,為了自己心愛之人做出如此大的付出,換來的卻是這樣的遭遇。

現在回過頭再想巧珍沒能和高加林在一起也算一件好事,畢竟他們兩人在一起時除了巧珍給高加林點燃那欲望愛情就再沒任何的精神交流。

再巧珍去城裡找高加林時,談論的都是他冷不冷以及他家豬死了幾個,可以說是與高加林的思想完全不在一個階段,當高加林生氣時,善良的巧珍只能像一個做錯了的人一樣在旁邊默默的看著他。

當高加林向巧珍提出分手後,我開始本以為巧珍可能會尋短見,因為那個年代本是新舊思想衝突的最厲害的時候加上巧珍是那麼的愛高加林,但萬幸巧珍沒被打倒。

「爸爸,你告訴馬栓,事情完全按咱的鄉俗來。咱家你們也準備一下。你和我媽當年結婚怎樣過事,我結婚就怎樣過事!」

「我們那是舊式的......」

「舊的就舊的!」她痛苦的喊叫說。

當初這段文字讀到這裡我已經氣憤得快要撕書,巧珍的實際上是不情願的,她還深愛著高加林可卻嫁給了馬栓,我為巧珍感到不值。看到這裡後我把這本書放下了整整兩個月才從繼續看下去。

如今我為高加林感到惋惜的同時也感到慶幸,或許馬栓才是 巧珍的最好歸屬,從書中看出。當巧珍在全村都是壞名聲時,馬栓還義無反顧的去愛她,沒再找其他姑娘,馬栓的條件再找其他的女人也不是太困難。

後來再讀一遍人生時,我感到巧珍和馬栓結婚是一樁好事,在經歷過一段全心付出而被拋棄的感情後她找了一個愛她的人,也許她骨子裡還深深的愛著高加林,但庝過一次也明白過日子不是單方面的付出。找個愛自己的人很重要。


曾經這種事情無獨有偶額的發生在我身上過,一個愛我愛的死去活來的女生,一個願意把一周零花錢分一半給我的女生,一個願意在我最低落時陪我走出低谷的女生,一個給了我初吻的女生,可惜我沒能把握住與她分手找了一個耽誤我兩年的女生。

最開始讀《人生》時,也許我把感情寄托在巧珍身上,我多希望他們能在一起,好像能為我過去那段遺憾的感情挽回點什麼。或許也應該像《人生》裡一樣最後她找到一個愛她的才是我應該高興的,每次回想起這件事時心中總是有無盡的感慨。

《人生》與《平凡的世界》這兩本著作對我的震撼都是巨大的,每過幾年我都會再返回去看一遍,每看一遍都會有更多共鳴,仿佛我的一些事或者未來已經被路遙寫進了他的書裡。

相關焦點

  • 路遙《人生》:美麗善良的劉巧珍能過上屬於自己的美好生活嗎?
    今天,我們就以此來作為開頭,討論一下路遙《人生》作品中的劉巧珍這個比較特殊的人物。一、作品基本情況《人生》是作家路遙創作的小說,也是其成名作。原載《收穫》1982年第三期,獲1981——1982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
  • 路遙與「劉巧珍」的「前世今生」——為您講述《人生》原型故事
    人物原型是現實主義小說研究的必要課題,特別是作家路遙有「自傳色彩」的《人生》這部中篇小說,研究與挖掘人物原型是我們認識路遙的一個重要角度,因為路遙的「感情與心理的苦難經歷,賦予了他主人公的血與肉」。對於廣大讀者而言,文學作品和各種傳說中的路遙顯得朦朧虛幻,可通過劉巧珍原型的研究性發掘,真實的、具體的路遙向我們走來。
  • 路遙《人生》:巧珍嫁給加林,真的會幸福麼?
    剛畢業工作不久,從學校圖書館借了百年經典小說,無意中讀到了路遙的《人生》。那時候的我,20多年的人生路沒有遭受太多的挫折,閱歷淺,思考也不深入。讀這本書,關注點主要在男女主人公的「情感」糾葛上。所以10多年後,《人生》在我的腦海中留下的只是:高加林是個壞小子,負心漢,不過最後也遭受了報應了。對溫婉可愛的巧珍則充滿無限的同情和惋惜。昨日機緣巧合,重讀《人生》,內心又產生了不一樣的感觸!我突然理解了高加林,也慶幸,巧珍幸虧沒有和他結婚呢!
  • 心裡有個「劉巧珍」
    記不清是先被路遙的小說迷醉而喜歡上了「劉巧珍」,還是因為電影《人生》中那個美麗淳樸的鄉村姑娘「劉巧珍」而喜愛上作家路遙,成為他的忠實讀者和堅定的崇拜者。坦率地說,高加林在某種意義上是我跳出農門,做個「公家人」的人生榜樣。劉巧珍,就是那個時候我心中對愛情渴望的具體而生動的形象。 穿上軍裝成為軍校學員不久,我在寬闊宏偉的學校大禮堂,和年輕的夥伴們又一次觀看了電影《人生》。
  • 為什麼說路遙《人生》巧珍最後選擇馬拴而放下高加林是明智的呢
    路遙的《人生》以七八十年代陝北高原的城鄉生活為背景,講述了高中畢業生高加林做民辦教師被替換回到土地又離開土地的人生變化過程,其中穿插了高加林同農村姑娘劉巧珍,城市姑娘黃亞萍之間的感情糾葛。在《人生》中劉巧珍是一個漂亮、善良的農村姑娘,她敢於去追求自己的愛情,對待高加林,她願意付出所有,這樣的姑娘,誰不愛呢?
  • 《人生》:在路遙的《人生》裡看人生
    文|墨默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 -------------路遙《人生》讀路遙先生的作品是從《平凡的世界》開始的,而非其成名作《人生》。《人生》是1982年發表於《收穫》雜誌的中篇小說,獲第二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
  • 路遙《人生》中的巧珍敢愛卻不敢恨,憑什麼讓人對她念念不忘
    他第一次發現巧珍的美。也正是因為這一次的「偶遇」,改變了巧珍的命運。高加林是巧珍從小喜歡的人。因為巧珍雖然是個農村姑娘,雖然也沒讀過什麼書。但是巧珍心裡渴望知識,渴望外面的世界,更渴望有一份屬於自己的真正的愛情。一直以來,巧珍就把高加林當做了自己心上人了。只是巧珍知道:高加林有文化,又在做著代課老師,是看不上自己的。可是她對高加林的感情越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強烈。
  • 從路遙《人生》中高加林的命運起伏,看人生的悲劇美
    路遙筆下的高加林就是這麼一個人,因為在人生的岔路口選擇錯誤,從而抱憾終身。高加林是路遙小說《人生》中的主人公,這部小說講述的是上世紀80年代,在陝北農村發生的故事。,高加林一下子從一個知識分子變成了農民,這一身份的轉換讓高加林措手不及,但此時善良美麗的劉巧珍的出現,濃濃的愛情喚起了他重新面對生活的勇氣。
  • 電影《人生》中高加林和劉巧珍的愛情悲劇產生的原因
    電影《人生》中高加林和劉巧珍的愛情悲劇產生的原因一,電影劇情:電影《人生》是根據著名作家路遙的中篇小說而改編的。男主角高加林是個土生土長的農村孩子,家境貧寒,但又不甘於像父輩那樣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
  • 《人生》:路遙,愛上高加林這個鳳凰男,對於誰都是個災難
    《人生》:路遙,愛上高加林這個鳳凰男,對於誰都是個災難 但路遙在小說裡面卻是極力讚揚巧珍的,最後也讓這段愛情添上了悲劇的色彩。高加林最後的愛情歸宿究竟會是怎樣?人生當中,無非是事業和愛情,再加上家庭。高加林在沒有事業的時候,擁有了愛情。可當他失去事業,愛情難道也就不復存在?
  • 讀路遙的中篇小說《人生》有感
    中篇小說《人生》,是路遙的成名作,獲1981-1982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講述的是:小說的男主人公高加林,高中畢業後做了村小學教師,平靜地教學生活。然而,有一天,他的這個「飯碗」 被打破了,原因是大隊書記高明樓的兒子高中畢業了,替代了他。高加林並沒有任何工作上的失誤或過錯,失業皆因他爸不是大隊書記。
  • 《人生》之巧珍與亞萍——白玫瑰與紅玫瑰的愛情觀
    《人生》是路遙在1982年創作的中篇小說,講述的是由於20世紀80年代,城市和農村在經濟和制度上產生了巨大的差異,一些農村的有志年輕人渴望通過努力走出農村,改變自己的命運。 可人生有時候就是如此世事無常,儘管高加林在那個崗位上做得很出色,但由於走後門被揭發,他又被革職發配回了農村。 在這幾年仕途大起大落的日子裡,高加林的感情生活也豐富多彩。他先後遇到了兩位可愛的姑娘——巧珍與亞萍,面臨著兩難的選擇,而且感情上的選擇也影響了他的人生道路。
  • 《人生》|與其感嘆劉巧珍的悲苦愛情,不如為她無悔的人生而喝彩
    》是當代著名作家路遙先生的成名作,也是改變馬雲一生的紀實性小說,當年一經發表,便引起轟動。初次讀《人生》時,一方面為主人公高加林對理想的執著精神深深折服,但同時又為他因過分追求個人理想,狠心拋棄農村姑娘巧珍的行為所不齒。人總是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不管高加林的選擇是對是錯,畢竟他才24歲,人生的道路才剛剛開始。
  • 路遙《人生》:生活沒有不後悔的選擇,遺憾才是人生常態
    那一年,他失業被迫回家務農,遭受了人生的第一次失落,難過卻還要討好讓自己失業的人。那一年,他失業在家,故意拼命工作折騰自己,不曾想卻遇見了一位好姑娘,她熱情、善良,讓他疲倦的心得到安慰。那一年,他擁有了愛情,事業也有了新轉機,不僅回到了城裡,工作也更上一層樓,成了記者,正是得意時,又有老同學前來表白,被城裡繁華迷了眼的他,與女友分了手,高興地接受了同學的表白。
  • 《人生》:從高加林選擇巧珍看,你做出的每個選擇,都要自己買單
    ——《殺死鵪鶉的少女》1982年,中篇小說《人生》的發表讓路遙進入大眾視野,這部小說不僅榮獲了當年的「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更是在2018年入選「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最有影響力小說」。《人生》的主人公高加林是一個充滿抱負的農村知識青年,他渴望通過自身的努力走向城市,去幹一番大事業。
  • 路遙《人生》:階層社會裡,愛情婚姻的歸宿
    ——路遙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提到《人生》,中國當代作家路遙的成名作,這部13萬字的中篇小說,當年一經問世,便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後被拍攝為同名電影後,獲得第八屆大眾電影百花獎。看過這部小說的人,心底都會激起層層漣漪,想起曾經為了事業拼搏,為了理想而奮鬥的滿腔熱情,相信我們大家都會從中看到自己曾經青春的模樣。
  • 馬雲推薦的《人生》,感受以往不同的女主人公,悲喜交加
    馬雲推薦的《人生》,感受以往不同的女主人公,悲喜交加!馬雲說,我讀了《人生》這本書,讓我思考了很久,當你迷茫和困惑的時候,會給你感悟。路遙的《人生》問世後,書中女主人公劉巧珍這位家喻戶曉的鄉村少女,幾乎成了中國農村婦女傳統美德的代名詞,這一人物形象是路遙對於女性形象塑造的頂峰,她身上幾乎凝聚了傳統女性的一切優秀特徵,她的愛情悲劇,催人淚下,令人心碎。
  • 路遙《人生》:過程是錯的,結果就一定是錯的
    路遙《人生》:過程是錯的,結果就一定是錯的。路遙的《人生》是值得我們慢慢精讀的一部文學作品,語言樸實、通俗易懂。偉大的作家:路遙。拋棄在自己最困難的時刻給自己信心和溫暖的女友(巧珍),從而去追求與自己內心渴望的美好定格(黃亞萍)。但好景不長,通過不正當的手段取得的工作被人告發,依舊選擇回歸農村!
  • 重讀路遙的《人生》
    路遙的成名作《人生》問世快40年,第一次看大約還是大學時代,或是剛畢業那兩年。書中的很多情節早已從記憶中消退,大體的故事情節也斷片了,唯一記得的就是村姑給男主人說的「老母豬壓死小豬」這一情節。之所以記憶深刻就是當年常把這句話用來形容被嘲諷的對象猶如村姑的視野,大抵如此。其實現在想來也還是自己或者身邊同學、同事、朋友的一種優越感。
  • 路遙:關於事業、愛情、夢想與現實,不同視角下的《人生》
    (路遙)《人生》是路遙的第一部成熟的作品,發表於1982年。小說以主人公高加林對夢想和愛情的追求為主線,以他與農村姑娘劉巧珍和城市姑娘黃亞萍的情感糾葛為矛盾衝突,把改革開放時期黃土高原上像高加林這樣的年輕人的人生用藝術的方式表達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