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約1000字,閱讀預計需要5分鐘。
死亡,真是一件盛事。
它讓大家同心同德。
喬納森·林恩《是,首相》
其實整部小說讀到後邊幾章會感覺有些乏味,甚至有些膩味,因為故事性質結構都非常相似,都是首相大人想做一件事兒,或者別人想做一件事兒,結果都是在權衡利弊後,把這事兒拋了。雖然與此同時,在這裡邊也能感到哈克的睿智,比如無奈逼走就業大臣後,為了挽回民心,繼續推進他的方案。
或許這裡邊所涉及到的事情是與80年代英國社會有關,也牽扯到社會的某些痛點,所以它才能夠在當時盛行起來。當然了,政治劇最大的特點與黑幫劇相似,它所能涉及到的生活是常人所看不到的,並且主人公都是擁有較高地位,想幹啥幹啥,可以避開社會規則的某種繁雜,於是就有了常人所嚮往的魅力。儘管他們似乎也要碰到困難與權衡利益,但他們所擁有的權力是常人所沒有的。
尤其是以這樣一種荒誕戲謔的形式來表現所謂擁有最高權力的生活。
其實我讀完整部小說,我會覺得《是,首相》其實很像《紙牌屋》,這樣說可能不準確,因為《是,首相》要比《紙牌屋》早很多年。儘管《紙牌屋》最後因為某些原因爛尾了,但是二者情節有還是相似的地方,都不是民選領導人,上臺後總是散漫不經,作很多利益交換。稍微有些不一樣的就是《紙牌屋》可能更側重於欲望的表達,木下大人由於自己國務卿沒當上,心生怨恨,然後利用每個人的欲望接連碰撞出很多事兒,然後接著作出利益交換與選擇。
但畢竟這是創作,並不完全等同於現實,也不能完全將很多現實嵌套進去,不能因為看了這部劇就認為其實最高權力擁有者的生活就是這樣,如果產生這樣的錯覺,恐怕是沉迷進去了。
但話又說回頭,又不能完全不相信,《是,首相》真正出彩的地方並不在於那些充滿英式幽默的故事橋段以及英語「諧音梗」,而在於故事的背面,那些所謂讓人「笑到最後,卻笑不出來」的地方。或許最高權力擁有者的生活並不是這樣的,但他們在面對這樣問題時,是否會作出同樣的選擇呢?
這或許就是《是,首相》的現實性與深刻性。而我在讀書過程中所感到的厭煩與膩煩可能還是因為自己無法感同身受、置身於80年代的英國社會,不明白與了解每一章節所涉及事兒對當時英國社會的重要性,以及這些是否是緩和當時英國社會矛盾的需要。
所以又回到最初,我笑不出來與感到了膩味,怕是由於文化差異而導致的。
但如果看劇,抱歉,由於年代的古老以及戳不中笑點,我真有點看不下去。
所以在書評的最後,我的閱讀建議是如果您對《是,首相》有濃厚的興趣,也沉得下心,書會比劇是個更好一點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