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 | 延慶區人民檢察院
懸 疑
大樓夜晚突然停電,
妙齡女子離奇死亡,
相關人員各有說辭,
究竟兇手是誰?
今天延小檢就給大家說說
這個懸疑故事
《摩天大樓》改編自臺灣作家陳雪的小說,劇作結合現實熱點,懸疑色彩頗濃,從不同視角看待一起「兇殺案」的生成過程,看過的人幾乎都打出了四星五星的高分。
劇情簡介
被害人鍾美寶是一個咖啡店店長,卻不知何故死在了家中。楊子姍演的警隊新人楊蕊森、郭濤演的刑警隊長鍾敬國在偵查案件中,逐個排除摩天大樓裡的嫌疑人,發現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短短16集的電視劇,不斷牽動著大家看到了鍾美寶死因的種種可能性,從不同的嫌疑人口中,我們看到了多個狗血的版本,然而,在這些狗血劇情的背後,卻被隱藏了一個巨大的真相,這個真相直到最後20分鐘,才浮出水面。
鍾美寶到底怎麼死的?
可能是情殺,可能是自殺,可能是想跟惡人同歸於盡而意外死亡,然而,其實這些都不是真相。
法律 ·看點
為了保障不劇透的觀劇效果,延小檢僅僅說說其中幾個法律點
➤ 劇情從警察辦案的視角展開,通過對大樓內不同參與人的了解,逐漸揭示案件真相。要注意的是,訊問時要同時有兩名偵查人員在場,這是刑事訴訟程序的要求,為的是保障程序公正。兩名偵查人員相互見證,避免單獨會見可能存在的信息失衡、失真。若單獨訊問(詢問),就違反了法律規定。
➤ 警方的訊問發生在偵查階段。拘留與逮捕都屬刑事強制措施,在偵查階段對犯罪嫌疑人採取強制措施是為了讓案件的辦理更順利。嫌疑人被拘留或逮捕後,被羈押於看守所。拘留或逮捕的條件不同,不存在「拘捕」這樣的說法。
➤ 通緝令是指公安機關依法通緝本該逮捕而在逃的或者被拘留、逮捕後脫逃的犯罪嫌疑人以及從監獄中逃跑的罪犯而製作的法律文書。通緝令的發布要求嚴格,各級公安機關在自己管轄的地區以內,可以直接發布通緝令;超出自己管轄的地區,應當報請有權決定的上級機關發布。
➤ 片中提到的拐賣婦女、兒童罪,在刑法中屬侵犯公民人身權利的犯罪,具體來說,該罪侵犯了女性、兒童的不可出賣性。本罪的主觀方面要求行為人具有故意心態,且有出賣的目的。是否賣出不影響本罪的認定。認定任何犯罪,都要求行為人具備主客觀相統一的犯罪構成,不能純客觀歸罪。若行為人未履行法律規定的收養手續收養兒童,既沒有現實出賣,也從沒準備出賣,就不構成本罪。
➤ 辦案人員會糾結於事實的不同面向。法律真實不等於客觀真實,「以事實為依據」不是說說就算的,一切要以證據說話。由於人們對真理的認識有其局限性,事件的不可回溯決定了任何案件事實都無法完全呈現原有狀態,司法官只能在事後進行推斷,由此得到的事實就是法律真實。有些案件的法律真實和客觀真實會出現偏差,這時只能選擇法律真實,以維護法秩序穩定,也維護效率。
➤ 我國刑事訴訟法要求達到的證明標準為「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證據之間要相互印證,僅憑一方的口供不能定案。
當「故事」被一人描述地無懈可擊,同樣也可能呈現出完全相反的情況。影像的力量就在於能緊緊抓住觀眾的心,讓人產生共情,當我們看到畫面,會以為這就是真實的,但實際上卻可能不是如此。案件的偵查同樣會遇到這樣的情況,事實真相的還原很艱難,隨著現代技術的發展,偵查手段不斷進步,「正義」的實現變得更加可能。看到、聽到的,都不一定是真實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司法工作者要保持理性的思維和清醒的頭腦,從陳述中抽取客觀的事實,這個過程非常艱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