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熱播的《琅琊榜》,深受觀眾喜愛,《琅琊榜》中的江左梅郎『梅長蘇』,因梅嶺慘案,經歷了挫骨削皮之痛,有幸從戰場上死裡逃生,他一心想平反冤案,憑藉一顆機智的腦袋和對手鬥智鬥勇,故事勵志又虐心。
梅長蘇在歷史上真有其人嗎?其實這個角色是根據歷史人物來參考塑造,且算得上是一代戰神,他本人其戰力不輸於梅長蘇。
我國古代出現過不少戰神,其中的白起、呂布、趙雲、韓信等皆鼎鼎有名,但人們只知道他們很厲害,卻很難在戰力上給他們區分高低。
梅長蘇的歷史原型是一位鮮為人知的戰神,被清朝的皇帝推崇,並稱他才是第一戰神。
這位戰神的戰力十分強悍,讓清朝的皇帝十分崇拜,即使行程再滿,也要抽出時間去品讀他的事跡。
梅長蘇的原型即為陳慶之,人稱『白袍將軍』。
陳慶之,字子云,南梁人,出身於寒門,因此社會地位低下,在發揮戰力之前,他的存在毫不起眼。
出身卑微的陳慶之,起初只是梁武帝的一名小隨從,社會地位大概連個小兵都不如。
不過陳慶之雖然出身不好,但是他從小聰明,也很上進,也正是他的聰明好學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古代人才輩出,並非天資聰穎就一定有機會翻身,而出身不佳的陳慶之能夠有機會洗牌人生源於這兩點。
其一,陳慶之是梁武帝的隨從,儘管他地位不高,但「近水樓臺先得月」,能夠服侍君主,這是一件幸運的事,加上陳慶之的聰穎好學,把握機會的能力比一般人強。
其二,梁武帝平時酷愛下棋,因為缺少棋伴,他經常拉陳慶之來充當自己的對手,久而久之,陳慶之的棋藝也突飛猛進,且在陪梁武帝下棋的過程中把思維鍛鍊得更敏捷,並在棋藝中提升了大局觀、洞察力,為日後的帶兵作戰打下了一定的思維策略基礎。
不過陳慶之屬於大器晚成,沒有背景的他四十一歲才獲得領兵打仗的機會。
陳慶之的人生轉折點,源於為梁武帝填坑的路上。
公元前525年正月,北魏的徐州刺史元法僧意圖發動叛亂,而後失敗,於彭城投降南梁,且要求梁武帝前去接應。
梁武帝得到消息後,率領兩千人前去徐州,卻不知中途為何緣故,把徐州軍事要地轉交到了陳慶之手裡。
陳慶之當時屬於一位家奴,梁武帝的決定顯然突兀,卻也間接為陳慶之打開了人生的轉折點。
果然,陳慶之剛上任不久,就面臨了一場戰爭,北魏的兩位王爺看元法僧叛亂失敗,又率出千萬騎兵攻打南梁,而這個大坑突然落到了陳慶之的肩上。
面臨著人生中的第一場戰爭,陳慶之雖也憂慮重重,卻還算冷靜。陳慶之想,自己如果逃跑,沒辦法向梁武帝交代,只能和北魏拼了。
陪梁武帝下棋多年,陳慶之的才學終於可以從棋盤轉戰沙場。
他心中明白,自己手中的兵少,敵人的兵卻有很多,如果自己硬拼必定會吃虧,決定採用計謀應對。
經過一番思慮,陳慶之派人先去佔領了高地,再趁天黑派兵偷襲北魏軍隊。北魏未料到陳慶之有此一出,驚慌失措之下潰不成軍,陳慶之的第一場戰役大獲全勝,一時名聲大震,從陪棋奴隸變成了一代戰勝。
因陳慶之最愛一身白袍,故人又稱『白袍鬼將』。
兩年後,陳慶之再次率軍對北魏首都渦陽發動進攻,竟以七千將士大勝北魏三十萬守軍,以雷霆之勢佔據了渦陽城,並順勢拿下虎牢關,所到之處直令人聞風喪膽。
為何說『白袍鬼將』陳慶之是梅長蘇的原型?其原因有三!
其一,小說《琅琊榜》的時代背景發生在梁代,國姓為蕭,與梅長蘇的時代背景一致。
其二,梁武帝名為『蕭衍』,雖與陳慶之是君臣關係,但兩人的關係相處融洽,而梁武帝對陳慶之實際上有再造之恩。在《琅琊榜》中,梅長蘇和蕭景琰的關係也很親密,情同手足。
其三,梅長蘇有一個美稱『麒麟才子』,可見他在經歷挫骨削皮之前,不僅戰力非凡,還智謀過人。
陳慶之被稱為『白袍鬼將』,他在棋藝與智謀上同樣引領風騷,作戰基本上少不了一套好的戰術,在智謀方面與梅長蘇相吻合。
故梅長蘇原型,可謂百年難遇之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