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敏感青年(ID: qianthink)
作者:高野和明
出道作品即巔峰,我該這麼誇這本小說才夠呢?
這是我為數不多,不吃不喝,一天下來一口氣讀完的小說;這才是日本推理小說至高榮譽江戶川亂步獎應該有的水平。
日本著名推理小說作家宮部美雪,如此評價這部小說:
這是一次很有勇氣的嘗試,文中處處能感受到作者的熱忱。我一口氣讀完了這本書,非常推薦!
這是一部精彩,刺激,緊張的犯罪推理小說,但它又不是為了推理而強行推理,給讀者一種彆扭的感覺。
無論是案件的發展,走向,以及人物心理變化以及所做出的回應都極其自然,符合邏輯。
小說情節錯綜複雜,懸念多卻不亂。時而多線並進,時而單線深入。多條線就對應著多個懷疑目標,讓讀者覺得馬上接近真相時,卻突然斷掉或者被排除。不得不重新跟著書中人物繼續往下尋找。
它的精彩之處在於,你的思路永遠不可能跑在前面,永遠會有一種大腦被支配的感覺,行文推理就如同撒下的巨網纏在你身上,看著都是出口,卻始終出不去,只有等到最後真相大白的那一刻,才像被作者解開了那張令人窒息的網。
而在尋找證據,猜測真正兇手的過程中,作者又不斷在小說裡或深或淺的觸及社會問題:即正義、法律、私憤、死刑的意義等。或許正因如此,整本書從頭到尾才能融合的那麼合情合理,那麼自然流暢,但又那麼的令人深思。
本書開頭便以死刑犯樹原良的角度描寫了執行死刑前的心理活動,當執行死刑人員的腳步聲一點一點靠近牢房時,樹原亮的恐懼以及內心的獨白一下便抓住了讀者的眼球。可以說讀了第一頁,就停不下來了。
作者在後面章節中借杉浦律師的口提出了死刑存在的問題之一。
即在日本,如果是一人作案殺人是不會被判死刑的,一般是無期徒刑。而如果表現好,在監獄中呆上個15年左右,便可以回歸社會。但如果是三人及以上,那便都會被判死刑。
而樹原亮的案件特殊之處在於,根據案發現場證據所示,很有可能是兩人作案。這就出現了灰色地帶。如何判決完全看法官的決定。而法官又會看犯罪之人是否有懺悔之心。這可左可右的裁決便是天壤之別。
案發現場所有證據都指向樹原亮,他身上沾有被害人的血,且在他的包裡翻出了被害人的錢包,銀行卡。被害人遇害時間是晚上7點左右,而樹原亮是在離被害人家裡幾百米的路旁被發現,躺在翻倒的摩託車旁邊,腦袋在流著血,昏迷不醒。
警方據此推斷,樹原亮是在搶劫殺人後,慌忙逃跑,在轉彎處沒有減速而導致的翻車並且撞到了頭部,從而產生了逆行性失憶。
因此樹原亮對案件發生的前後幾小時完全沒有記憶。法庭上自然也就不可能看到他有什麼悔過之心,最終被判處了死刑。
但他的案件卻存在疑點:
因此,為其翻案的管教官南鄉正二開始了不懈的調查工作。並且邀請了剛獲得假釋出獄的山上純一作其助手,且承諾事成之後支付數額不小的費用。
為什麼偏偏是這兩個身份的人呢?一個是作為執法人員曾經殺死過兩名死刑犯的監獄官,而另一個是兩年前失手間接殺死了自己高中同學的殺人犯。
我想這裡是有用意的。南鄉作為管教官,卻對法律,正義,死刑存在極度矛盾和迷茫。他曾經以每一個刑滿釋放人員能夠改過自新,重新做人而驕傲滿足。但又對監獄裡執行死刑是否真的是最公正的裁決心存疑慮。
在他被第一次被選中,對死刑犯執行絞刑時,內心充滿了抗拒,甚至是恐懼,因為從某種程度講,他也成了殺人犯,只不過是以法律的名義而已。那次之後,他在街頭大哭一場,從此便患上了嚴重的失眠症。
刑法史上有兩種理論:一種是報應刑論,主張刑罰是對犯罪者的報復;另一種是目的刑論,以教育改造犯罪者、消除社會威脅為主。
而南鄉曾一度以相信前者來為自己矛盾的內心尋找安慰。
但他又願意相信後者,也許這就是他讓純一做助手的真正目的。為了驗證自己相信的理論
而純一作為曾經的殺人犯,也一樣對死刑產生了困惑。他自己從未對殺害同學佐村恭介有一丁點的悔過之意。
然而當他出獄後去被害人家裡謝罪時,又對其父親產生了同情和可憐。如果是他父親為替兒子報仇,而殺了自己,想來也是合理的。純一這麼想著。
而在尋找證據的過程中,他自己也反覆在思考,如果找到真兇,那就意味著那個人將被判死刑,和如今的樹原亮一樣的下場。救了一個人,卻殺了另一個人,意義何在呢?
藉助這兩個有血有肉的當事人的身份去調查,從而不斷探究死刑等問題,既立得住腳,又非常有代入感。
南鄉和純一的調查中,唯一的線索是樹原亮恢復的一點記憶中提到了「臺階」。而他們在被害人家裡查看了每一處角落,都沒有臺階的存在。那麼臺階到底在哪?
委託南鄉調查此事的是一間律所,而律所的委託人卻始終沒有露面。這個人是誰?為什麼要救樹原亮?難道真是相信其無辜的酒店老闆?
順著這條線,他們找到了樹原亮曾經工作的同事,而從同事口中,又牽出了一個四十歲左右的神秘大叔,據同事講,樹原亮看一眼就知道,這個大叔是殺人犯。那有可能他是兇手嗎?
隨著證據越來越多,南鄉發現,十年前案發的那個時間,17歲的純一和其當時的女友也出現在那個地方,且根據警方所言,兩位年輕人當時還接受了警方輔導,純一左臂有刀傷,而女友當時精神恍惚,且在純一隨身物品裡發現了10萬日元。難道純一殺了老夫婦嗎?
最後的精彩,也是最最緊張和刺激,真兇、委託人終於獻身,至此,真相浮出了水面。然而樹原亮的沉冤得雪,是以南鄉在搏鬥中殺死真兇,純一在對方的復仇下死裡逃生換來的。這結局,真的有些慘烈。
高野和明在法律和正義的問題上似乎給出了答案。
即法律的確有漏洞,不完美。它並非完全代表正義,正義也不一定只能通過法律得到實現。但法律的確給私刑以了結,冤冤相報何時了,法律給了第三人終結的機會。
消失的13級臺階,我想應該有兩處含義:第一是指整個案件調查中的關鍵線索。第二是指絞刑架,書中提到,走上絞刑臺一共有13級臺階。而消失的13級,可能也就意味著希望人們能克制內心的衝動,敬畏法律,同時也敬畏生命。
是否值得為一場痛快淋漓的復仇,陪葬掉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