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故事是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領域,古有奇書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今有說故事的能人異士,而筆者講的故事都是從民間搜集而來,然後再分享給大家。
每一個故事看似離奇荒誕,卻也給了世人莫大的警醒,這就是借物喻人,託物言志,以故事明事理,以道理動人心。
接下來筆者就給大家講一個小孩和一座孤墳之間的淵源吧。
「孩他爹,這娃兒都燒了一個晚上了,再燒下去怕不是要燒傻了。」一個婦女坐在哭哭啼啼的坐在床沿上,一邊抹淚一邊揪心的看著躺在床上的小男孩。
「唉,要不我去請村頭的朱大嬸來看看吧。」同樣焦急的男人,背著手在屋裡回來度步子,最後想到了村頭的朱大嬸。
「中,快去快去。」女人搗蒜似的連連點頭,如今也只剩下這一個法子了。
床上的男孩是他們的兒子小軍,今年才剛十歲,說起來這幾年小軍壯壯實實的,連小病小痛都沒發過,昨天下午玩回來,不知怎得就發起了高燒。
一開始兩口子沒在意,以為是小孩子玩得太累了睡得沉,沒想到了半夜,小軍就開始說胡話,孩子媽一摸娃的額頭,哎呀直燙手。
而且小軍不光發高燒,還昏迷不醒,於是小軍爹趕緊跑到鎮上請了大夫,這又是餵藥又是灌水的,折騰了一夜,娃兒愣是沒醒。
實在是沒有法子了,小軍爹這才想到了朱大嬸,她是附近十裡八村有名的司婆子,擁有常人沒有的本領,找她來說不定能救兒子一命。
很快朱大嬸就過來了,她一進門就瞧出了端倪,嘆口氣道,「你兒子犯下了大不敬的事兒啊,昨天他在人家墳上撒了一泡尿,現在人家發難來了。」
夫妻二人趕緊詢問救命的方法,朱大嬸只說,「你們準備好供品,到村外的柳樹林裡賠個不是,至於對方能不能原諒,就看你們的誠意了。」
於是夫妻倆按照朱大嬸的指引,來到了柳樹林,這裡果然有一處小小的墳塋,不過因為時間久遠,誰也不知道這裡歇著的是哪位先人。
二人賠禮道歉後,又誠心誠意的磕了三個頭,這才趕緊趕回家詢問朱大嬸,對方是不是放過兒子了?
「已經走了,一會兒你兒子便能醒過來。」朱大嬸說。
兩口子鬆了一口氣,只聽朱大嬸又開口,「幸好對方不是難纏的主兒,他這次發難也只是想懲罰一下你兒子,並沒有想要他的命。」
「不過對方也說了,這次看他年紀小不懂事的份上就饒過他,不過你們當父母的可要好好教育孩子,莫不要讓他變成蠻橫無理、心無敬畏的混帳子。」
這時小軍悠悠轉醒,一家人對朱大嬸感恩戴德,兩口子也將她的話謹記在心,從此對於兒子的教育再也不敢忽視。
故事講完,筆者想告訴大家,人,一定要結善緣,所以不可忽略身邊的小事小件,就像小軍,他雖然只是無意間在墳頭上撒了一泡尿,可還是犯下了業障。
佛經裡說,業障不分大小,所以我們一要對萬事萬物心存敬畏之意,方可長存。
看完故事的你有什麼感想呢,歡迎告訴筆者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