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中有一個讓人看了非常憋氣,氣憤的片段——
明蘭嫁給顧廷燁之後沒多久,小秦氏和康姨媽聯手算計她,要把康家的庶女康兆兒送給顧廷燁做妾,一來小秦氏好噁心明蘭挑撥她的夫妻關係,而來康姨媽好搭上侯府的關係好作威作福。兩個人一唱一和完全無視明蘭,就好像把康兆兒送給顧廷燁做妾是很理所當然的事情,話裡話外都是如果明蘭不接受就是善妒。
遇到這樣的事情,即使是聰慧的明蘭也不能在這上面多說些什麼,只能強行換話題,從康姨媽的人品下手,才算是暫時逃過一劫。
由此可見,在古代,如果不給丈夫或是反對給丈夫納妾是非常影響女子的名聲的。一個不小心便落得個「善妒」的名聲,犯了「七出」之罪,如果丈夫想要休妻,這就是很正當的理由。
可即便如此,在劇中還是出現了個例,而且不止一個:平寧郡主和大秦氏。
他們的丈夫齊國公和寧遠侯都是只有一個妻而沒有妾侍,這非常不符合劇中女子為妻的「配置」。要知道,華蘭嫁給袁文紹後,被婆婆往房裡塞了七八個小妾也不敢直言抱怨,淑蘭更是主動給秀才丈夫納妾,就這樣最後還是鬧得和離的下場。你說她們的地位還是不夠高,家世還不夠好?可是長柏的妻子海氏,出身累世清貴的大家,家族中更是有不納妾的傳統。就是這樣,她為了在外的名聲好些,還是沒有把從小伺候長柏的丫鬟都遣散,留下了羊毫好堵住外面人的嘴。那麼平寧郡主和大秦氏為什麼就能不許夫君納妾?
不過,即使能夠成功的不許夫君納妾,最後的結果還是不一樣的。大秦氏就廣遭詬病而平寧郡主卻從來沒有這方面的煩惱,這是為什麼呢?
要知道,大秦氏的丈夫上一任寧遠侯顧偃開可是個「媳婦迷」,要說他真愛妻子不願納妾也是有可能的,可為什麼大秦氏的名聲就沒那麼好呢。
可能有人說平寧郡主出身高貴,外人不敢隨便議論
這一方面的原因肯定也有,但聽風卻認為,兩個人的差距不僅僅是在出身上面。
論出身,平寧郡主出身高貴是不假,但大秦氏也是東昌侯府的千金,雖然差一點但也不會差太多。但大秦氏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身體不好,這一身體不好連帶著多方面也就都不行了。
首先,大秦氏身體不好根本無法理家。
要知道,管家權是非常重要的權利也是大娘子身為人妻的義務。看看平寧郡主,闔府上下誰敢跟她說個「不」字?雖然她看不上明蘭為了高攀討好六王妃好讓兒子娶嘉成縣主,但她也是為了齊國公府以後著想,並不只是高攀。再看大秦氏呢?寧遠候府當年出了那麼大虧空,險些導致全府獲罪她居然都不知道!或是知道也根本管不了,最後還得老侯爺夫婦讓顧堰開娶鹽商的女兒用人家的嫁妝來救急。就這樣她還仿佛受了天大的委屈,弄得白氏莫名其妙背上罵名,也害的顧廷燁從小遭人白眼。
進而再提到侍奉公婆,小說中提到大秦氏剛過門時公婆想給她立規矩,讓她伺候吃飯。結果飯吃到一半婆婆的筷子還停在半空她就暈倒了,從那之後侍奉雙親自然也就不用提了。平寧郡主這邊沒有多說,但想來高門公府規矩大,平寧郡主又是個穩重的,應該不會在這上面犯錯。
不過如果說大秦氏的身體不好,沒有盡到妻子的責任和義務不能理家侍奉也是情有可原,那麼下面這一條聽風就覺得沒什麼好辯駁的了。
生子方面,平寧郡主和大秦氏都是只生了一個兒子這個沒什麼好說的。但是對於後代的影響大秦氏卻是非常不好的。
先看齊衡,他長相俊美是京城第一美男子——遺傳了母親的美貌;積極上進,公府出身還憑藉自己的實力考上的進士,無論是公侯高門還是其他官宦之家對齊衡就沒有不誇的,小說中也提到過平寧郡主對兒子管教很嚴,功課抓得很緊,而齊衡通曉文墨,詩書字畫沒有不精也足以證明他的優秀。
可顧廷煜呢,大秦氏身嬌體弱剩下顧家老大沒多久就死了,連帶兒子也是從小的藥罐子,身體極差。雖然非常聰慧,但卻因為身體的原因什麼也幹不了。她不能親自教養自己的兒子也沒辦法,但再看顧家另一個嫡女——顧廷燦,她便是將大秦氏視作偶像,自恃清高只醉心詩書字畫,在女子該做的事上從來不上心。結果嫁進公主府後丟足了娘家的面子,還被公主連著塞教養嬤嬤給她教規矩。往前追溯,小秦氏嫁給顧堰開也是受了大秦氏在外名聲的影響,才找不到門當戶對的婆家才做了填房。
林林總總下來,可見雖然同樣都是不許夫君納妾,但大秦氏名聲不好也不是沒有原因,廣遭詬病實際上不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