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隻木桶盛水的多少,並不取決於桶壁上最高的那塊木塊,而恰恰取決於桶壁上最短的那塊。
——木桶理論
所以我們要取長補短?對不起,反正我是不咋信了,這是在緣木求魚,特別是在有《遙遠的橋》寄出一記響亮的耳光之後。
雖然是一部很老的電影了,老到英國傳奇特工007還很年輕(對,就是圖中站C位的那位主演,第一任007,肖恩·康納利),但這場戰爭也早已遠去了,不是麼?《遙遠的橋》講述的就是這場「古老」戰爭後期的市場花園行動,以及直到最後盟軍都可望而不可及的遙遠的橋......
作為二戰大後期的一場團戰,市場花園行動,怎麼說呢,除了突擊部隊士兵口中那座本次行動主要目標但卻遙不可及的橋外,就是怎一句翻車了得?其實市場花園行動的計劃十分新奇大膽,或者說十分德式,閃電範兒十足:一方面傘兵部隊空投深入德佔區腹地奪取重要道路和橋梁,作為市場行動,策應突擊部隊成為蛙跳的跳板;另一方面突擊部隊突破德軍前線後迅速向各個傘兵部隊佔據的地點突進,作為花園行動,把傘兵穿成串。
可以看做是一場弱化版的翻版閃電行動——由於盟軍突擊部隊突進能力比不過神一樣的對手,所以預先由傘兵完成部分攻堅任務,突擊部隊只負責突進和追擊。
然而一頓計劃猛如虎,上手操作mmp...一開始傘兵部隊就由於蒙哥馬利情報工作不到位落在了兩個德國裝甲師的頭頂,被毫不客氣的把建制都基本打沒了;
其次電臺罷工導致給傘兵部隊的空投給養幾乎全部無償捐贈給了德軍,盟軍空投部隊瞬間變成了德軍的運輸大隊長;而最大的問題在於突擊部隊努力學習著德軍的閃電戰理念,並且自認為這就是閃電部隊的全部,然而真打起來就發現了一句廣告詞——「不是所有的裝甲集群都是閃電部隊」。面對德軍二線部隊突擊部隊突進的成績就已經不怎麼夠看了,面對突如其來的坦克師,更是集體啞火。於是盟軍以1w7的死亡代價換來了3000+的殲敵的戰果,外帶傘兵部隊建製取消和市場花園行動破產。
不過真正復盤來看,市場花園行動的計劃確實是一個好計劃,如果託付給德軍,即使沒有傘兵鋪路做跳板,行動起來說不定一波就直搗黃龍,但也不是說盟軍不咋地,要不怎麼可能推到德國老巢呢。那麼只有一個解釋:相比較士兵口中那個遙遠的橋,更遙不可及的是盟軍學不會的閃電。
閃電戰確實是突出一個快字,突破前線後迅速向縱深突進,可這個快字卻是德軍裝甲部隊的稟賦,或者說這是虎豹大軍與生俱來的,也許盟軍也能集結大量的坦克,但只能學到其形,學不到其神,為什麼?因為盟軍沒有這種稟賦,而且這也是一種說不清楚的稟賦,這是可以審時度勢的元首意志,可以一夜潛襲的特戰力量,這是可以千軍卷席的突擊動能,如此種種。
既然盟軍學不會閃電戰,學出來的市場花園行動有點畫虎不成反類犬的意思,那麼我們為什麼要死盯著取長補短,而不是揚長避短呢?
回到木桶原理,還有一個衍生版更容易理解,就是艦隊航行原理,艦隊的整體航速取決於最慢的那艘船,而不是最快的那艘。嗯,我同意這個說法,但這恐怕並不能成為理論,因為巡航時艦隊速度慢一點死不了,但作戰時沒有強火力重裝甲的戰列艦和靈活機動的驅護艦配合,就真死路一條了。
成功的原因千千萬,可以是聰明,可以是堅持,可以是任何一點長處被命運放大的結果,但失敗的原因只有一條,天賦所長無用武之地。
所以如果有一座看起來很遙遠的橋,不一定要學習一套更加遙不可及的閃電技能去追它,唯有根據自己的稟賦開發自己擅長的方法,才能最終到達橋頭,否則它就永遠只是一做遙遠的橋。而即使別人以稟賦做支撐的長處被我們學得像模像樣,甚至以取巧的方式青出於藍,但只要別人以相同的方式,依舊可以憑藉稟賦輕鬆更勝一籌,在需要爭先的戰場,這一切都來的毫無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