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講到甄士隱到他的田莊去安身,結果他的田莊正經歷天災人禍。甄士隱十裡街回不去,田莊又無法安身。
士隱只得將田莊都折變了。便攜了妻子與兩個丫鬟,投他嶽丈家去。他嶽丈名喚封肅,本貫大如州人氏,雖是務農,家中都還殷實。
可見不是所有地方都亂,甄士隱的故鄉比較兇險,但他老丈人所生活的大如州卻還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甄士隱終於逃出了惡狼猛虎的地盤,到達了他嶽父生活的地方,這兒會是安全寧靜的港灣嗎?
事實是,離開了奸佞官僚的惡,甄士隱又遭遇了人情、人性的惡。
惡狼猛虎都沒有壓垮的甄士隱,卻在人情、人性的惡顯露後表現出對人生的徹底失望!嶽父的冷待、親人的無情,不人道的風俗是壓垮甄士隱的最後一根稻草。
為什麼如此說,甄士隱和封肅之間究竟發生了什麼?
嶽父封肅見女婿這等狼狽而來,心中便有些不樂。見嶽父大人不高興,甄士隱氣首先就矮了一截,人在屋簷下,怎得不低頭。於是甄士隱把賣地沒用完的銀子拿出來交給嶽父
託他隨分就價,薄置些須房地,為後日衣食之計。
這短短一句話值得注意有三點:
第一:甄士隱經歷了連續被搶奪災難後的態度。
隨分就價:隨分指安分,守本分。就價指根據當時的市價,意思是隨行就市,即使遇了強盜,他也沒有作非作歹,沒有貪婪之心,在不得志的時候也是管好自己的道德修養,依然是講究守本分,體現出他「窮則獨善其身」的士的品格。
第二:銀子已很有限,只夠生存
「薄置些須房地,為後日衣食之計。」甄士隱能說出這樣的話,說明他對房子、土地市場是清楚的,對他自己的銀子數量也是明白的。經歷了一系列災難後,他已不再是資產豐厚的望族,所餘資產已只夠他們幾個人生存。
第三:待嶽父如親父
甄士隱自己手裡有銀子,他自己也可以置買土地和房產,為什麼要讓他的嶽父代辦?他自己為什麼不親自辦?
這裡甄士隱是投靠他的嶽父,雖然是自己出銀子,但一是投靠到嶽父的地盤了;二是中國人有尊老、敬老的傳統,封肅雖然不是甄士隱的親生父親,但是他妻子封氏的親父親,所以他把銀子交給封肅,意思也是把他當父親待,表示對他嶽父大人的尊重和信任!
一、哄賺女婿
然而封肅是怎麼對甄士隱的呢?
那封肅便半哄半賺,些須與他些薄田朽屋。
封肅這麼做,甄士隱心裡有什麼想法?失望之情可想而知。甄士隱把封肅當親父親對待,而嶽父對女婿卻是完全當外人,沒有絲毫情義。
二、致女婿越過越窮
甄士隱為什麼越過越窮?文本給出的答案是
士隱乃讀書之人,不慣生理稼穡等事,免強支持了一二年,越覺窮了下去。
不慣生理稼穡是指不習慣、不善於種植與收割莊稼,他是讀書人,以前好歹也是統治階級的一員,過慣了優渥的生活,突然學種地,不擅長是太正常不過的事。
有人說甄士隱懶,這純粹是沒讀懂小說,甄士隱五十幾歲了,本來就是退休的人,經歷數個災難,落得要靠自己耕田才能吃上飯,是該值得同情的。
他為什麼越過越窮呢?是他真的懶還是別的原因?
原因是兩個人的土地無法養活四個人!
為什麼這麼說?甄士隱不擅長種地是可能,但他們的日子也勉強支持了一二年,說明甄士隱並不是懶,他在為他們一家人的生存做了極大的努力。
但土地的出產有限。前面講到本來甄士隱餘的銀子就不多,只夠他們一家人的衣食,又被老丈人哄賺了一半去。嶽丈只用一半的錢置了薄田朽屋。大家可以算帳,甄家投靠封肅的是四口人:甄氏夫婦和兩個丫鬟。只夠衣食的土地只餘一半,意思是甄家實際土地只能養活兩個人;可以住人的房子變成了朽屋,估計經常漏雨什麼的,風雨都無法阻擋;衣、食、住還能周全不?
周全不了,日子應該難以過下去。文本中有明證:後來他出家了,留下封氏主僕三人還得日夜做些針線發賣才能過日子。確實說明那薄田連三個人都養活不了。
所以甄士隱越來越窮不是他懶,不是他不擅長種地,關鍵是沒足夠的田讓他種,只夠兩個人生存的土地無法養活四個人,況且土地有限的出產還要換物質修補房屋,不然沒法住人,日子越過越窮就在情理之中。
三、冤枉女婿好吃懶做
甄家日子艱難,封肅見了女兒、女婿這樣,明明賺了女婿的錢,卻絲毫不想搭把手拉一把,而是把責任全部推到女婿身上。當然女婿混得差也嫌給他丟人,這個村莊裡不只生活著他們兩家人,應該還有別的鄰居,村莊也是小社會。
所以封肅每見面時便說些現成話,且人前人後又怨他們不善過活,只一味好吃懶做等語。
這封肅簡直就是得了便宜還賣乖,哄騙了女婿的錢還要指責女婿。甄士隱半生受人尊敬,過著優渥的生活,現在淪落到寄人籬下,看人臉色,還要聽抱怨、被指責,遭受冷待、冤枉、苛責。
這翁婿關係是連外人都不如,甄士隱是熱臉貼了個冷屁股。
士隱知投人不著,心中未免悔恨,再兼上年驚唬,急忿悲痛已傷,暮年之人貧病交攻,竟漸漸的露出那下世的光景來。
一系列的打擊、災難讓甄士隱感覺活著非常沒勁。古話說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甄士隱是過慣了好日子的人,現在落到這樣艱難的日子裡。身體的飢餓、勞累;心靈上的種種打擊和失望,身心疲憊,貧窮難耐悽涼!
逐漸露出下世的光景,下世指去世、死亡的意思。下世的光景指甄士隱從心理上,身體上都顯出不久於世的光景了,也就是快要去世的意思。
是完全被擊倒了,沒有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氣,活著沒有滋味,完全是一種低能量狀態,過一天算一天。人生被打倒了,本來好好的一個家散了,田也沒有了,房產、家產也沒有了,女兒也沒有了,現在是寄人籬下,看人臉色,活下去都艱難,雖然還有一個妻子,可是,他什麼也帶給不了這個妻子,對於妻子來說他是一個拖累。
這表明,再小的因素累計起來也會沉重如山,一旦超過可以承受的極限,無論什麼東西都會垮掉。嶽父的冷待、親人的無情是壓垮甄士隱的最後一根稻草。
上面講到封肅的貪婪、苛責、冷待、冤枉是壓垮甄士隱的最後一根稻草,僅僅是因為封肅的人品差嗎?
批者脂硯齋指出「封肅」諧音「風俗」。
意思指老丈人冷落女兒女婿,把女兒女婿當外人是一種風俗。不是封肅一個人的問題,他只是眾多老丈人的一個代表。
就是在古代男權社會裡,男尊女卑,女子出嫁後,就不再是娘家人。所謂「嫁出門的女,沷出門的水」。女兒好不容易嫁出去了,現在又要回到娘家來生活,對於娘家來說是件不光彩的事。封肅也要承受別人的風言風語,再封氏如果有兄嫂,也會不高興,封肅應該年高了,暮年承受這些,他就要把他的壓力轉嫁到甄士隱身上。
所以封肅的臉色就不好看,也不高興。第一次的嘴臉,甄士隱用銀子堵住了,在經濟上,封肅並沒有損失。但是,滿足了封肅經濟上的貪婪,甄士隱的日子過不下去,窮酸樣又損傷了老丈人和娘家人的面子。所以雖然甄士隱還是靠自己的田地過日子,封肅都作出這些怪嘴臉。
封肅諧音風俗,就代表著重男輕女的風俗。
甄士隱投靠老丈人失敗又苦澀的故事揭示了這種風俗的不人道和不健全,是應該批判、改變的風俗。
古代中國的 「五倫」說,即孟子所謂「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其中包含著人際間的溫馨、理解和信任,包含著發乎人心的骨肉之情。梁啓超指出同情心先從最親近者發動起,是之謂倫理。」
然而「五倫」說作為宗法等級社會的產物,側重強調男性間的關係,女性的親情關係完全被忽略。母女、父女、兄妹、翁婿都不在五倫關係之內,連朋友都算不上,完全是當外人對待。這種側重男性關係的風俗倫理是殘酷無情的。像甄士隱沒有父子、兄弟就被排除在五倫之外,當他有困難時,根本得不到最親近人的溫暖、理解、信任及幫助;被排除在互敬互助的範圍之外,讓他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
所以傳統社會不可能充分實現社會和諧。作者早在兩百多年前就看到了古代禮俗倫理社會的不健全之處,實在是新文化裡說「禮教吃人」的先聲,對我們今天的社會依然有現實意義。
作者是有了男女平等甚至是矯枉過正的男卑女尊的新思想,才能觀照到這個故事裡的問題。講出這個故事,引起大家關注、注意到這種不好的、有缺陷的、忽略女性存在的、重男輕女的、不能惠及到所有人的生存的無情壞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