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這本書產生閱讀興趣,起因於作者的名字——葵田谷。初初以為這是一位日本作家,畢竟這個名字有點日系,而日系推理作家們的懸疑小說一向寫的比較吸引讀者。看到書之後才明白,對於作者,對於這本書,我可能是陷入到慣性思維裡去了。葵田谷可能只是陽光下的向日葵田谷,看不見是真的眼睛看不見。就像有很多事情並不是我們以為的那樣像常識一樣自然,一樣正義,還有很多人為的刻意和命運的巧合,推動著這個世界變得光怪陸離,如夢似幻。
說到底這個故事其實並不複雜,推理的過程應該說也不複雜才對,只可惜人總是熱衷於盲目自信,熱衷於跳進慣性和自以為常識的坑。而將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的人設計出一系列讓人霧裡看花的轉折,將一個不算複雜的故事寫的極其複雜,「可能」僅僅只因為當事人的一句話。
「這個故事不複雜,但是我們的感情很複雜。」
隨即這本書被刻意的設計了許許多多的反轉,許許多多晦澀的人物對白以及作者的旁白,以期讓讀者產生代入感,產生共鳴,只可惜,化簡為繁註定也會讓人感到疲憊,感到矯情,感到無所適從。故事的主人公的感情復不複雜可能觀者不同,所思所想也不盡相同,但考慮到人心難測,人情複雜,或許主角們的情感真的厚重如山海,不能渡人,就只能毀滅。
雖說很多故事情節都很刻意,推理過程描寫地也讓人感到苦惱,但不得不說其反應出來的社會現實還是挺值得我們思考。
每個孩子可能都有一個冒險的夢,想要四處探險,看看父母守護的舒適圈外遼闊的世界,讓自己的身影聲音撒在世界的各個角落。有些孩子只是做一做這個夢,有些孩子會付諸行動。
小小的「薔薇」在玩伴都歸巢的時候選擇繼續冒險,結果命運的巧合讓她永遠的失去了父母,哥哥衝動之下的指責又讓她不敢直面悲傷,下意識選擇了逃避。可惜逃避帶來的後果是沒有人願意收養一個還帶著拖油瓶妹妹的孩子,而謊言更是需要更多的謊言來修飾,一步錯,步步錯。
進入福利院之後發生的事情,為這個故事的發生埋下了種子。
我們心裡都清楚,進入福利院的孩子們的人生,十有九悲,偶有逃過一劫的那真可以說是命運的饋贈。僧多粥少,管理缺失,福利永遠落不到實處,讓一群天真的孩子們也能變成圓滑的小大人,而早熟的「薔薇」尤是如此。明明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卻總是得不到長輩的歡心,「薔薇」的驕傲不允許她自己一直低頭,便只能變得更能幹。
只可惜能幹有時候只是火上澆油,讓不幸的人軟弱的心受到刺激,進而將同性相斥發揮的淋漓盡致。明明是出自同一個地方,得不到命運眷顧的陳媽媽也不能免俗,落入了塵世的圈套,喜歡軟糯可控的,憎惡聰明伶俐的。
誠然我們都喜歡可愛的小孩,而且一貫符合異性相吸的原則,但總有人會讓純粹變得不純粹,讓白紙濺上墨汁,讓陽光染上陰霾。福利院的老媽媽終究徹徹底底成了窺視這對兄妹的龐大陰影,在哥哥推波助瀾的反擊之後,惡意不僅沒有得到遏制,反而愈演愈烈。直至死亡,惡意都沒有放過這對可憐的兄妹。
如果說「薔薇」的一時怯懦讓她和哥哥的人生走向另一個方向,那她自滿的少女心思,則讓她的哥哥們陷入萬劫不復的終局。
陳媽媽失去了自己的小男孩,便選擇將惡意發散到極致,打壓「薔薇」,在「薔薇」兄妹逃離福利院之後仍然如影隨形地監視著他們的一舉一動,這實在讓人膽寒。縱使她的遭遇悲慘,也不是她毀滅別人的理由,更何況也曾有人愛過她,只可惜她依然選擇了報之以傷痛。這或許是小人物的狹隘,也或許是旁觀者的袖手旁觀所致。想到這裡,真的是應了一句話,世間之事,無關對錯,只是巧合。
幸運的是,陳媽媽的獲得的愛可能還缺那麼億點點,但是漂亮的「薔薇」永遠不缺守護者。小時候有奮不顧身的父母,成長的路上有攜手相伴的親哥哥,長大了之後還有另一位哥哥小心翼翼地呵護著她。她或許曾被所有人邊緣化,被所有人遺忘,但卻一直是某些人即使死亡也要堅持守候的寶貝,所以結局只有她理所當然地得到了救贖,得到了成長。可能正是因為這種讓人動容的情感,使得這個故事最終成了如本文這般複雜晦澀的樣子。
不幸的陳媽媽終其一生只是為了推動這樁離奇案件的發生,不可謂不悲催。看完全文之後,只希望福利院中能少一些如陳媽媽之流,多一些朱媽媽那樣的,或者說我們要直面社會福利問題,而不是任由其在陰暗的角落自由發展。但這只是個人的小小願景,只要還有不幸發生,這些機構就會生生不息的生產出各種各樣的不幸的人生。
看不見的「薔薇」,開始只是選擇性看不見,真正看不見的時刻,或許是我們都選擇沉默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