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課本上只看到了一句五胡亂華,知道更多這段時期的歷史,還是成年後看書,而網絡上有幾本特別優秀的東晉小說,則以另一種方式,叫讀者看到了魏晉時期的民風世俗,和所謂的「魏晉風流」下普通百姓的艱難生活。
下面這一段摘自百度百科,讓我們對東晉有個更直觀的了解。
東晉(317年-420年),是由西晉皇族司馬睿南遷後建立起來的王朝。此外,史書中又仿東漢稱中漢,稱東晉為中晉,寓意晉室中興之意;又東晉統治地區大部分在江東,古稱江左,因此以江左代指東晉。
東晉是門閥士族政治,與北方的五胡十六國並存,這一歷史時期又稱東晉十六國。東晉時代,也曾經內部四分五裂。東晉與之前的孫吳以及其後的宋、齊、梁、陳,合稱為六朝。
東晉曾多次試圖北伐,但由於內部不團結,除了最後篡晉的劉裕取得一定成果外,其餘都無建樹。
沈哲子穿越到東晉太寧二年,也就是衣冠南渡後的第五年,江東豪門沈家嫡子身上,不過這顯赫的出身即將覆滅,因為他有個造反的老爹。沈父因追隨琅琊王氏王敦在東晉初年「清君側」,軟禁皇帝,得到王敦重用。而沈哲子來的這一年王敦要再次造反,想要篡位,但最好的時機已經錯過,此時篡位不符合世家豪門利益,將以失敗告終,沈家更是滿門抄斬只留一個幼子的結局。
沈哲子絞盡腦汁終於說服父親不跟著王敦造反,同時也通過和父親的交流,發現這個時代,遠不是歷史資料裡幾句話能夠說得清的,而沈父做這一切也不僅僅是熱血上頭圖謀富貴那麼簡單。
雖然主角以八歲的年齡開始介入這些重大事件會叫讀者有些不適,覺得年齡還是太小了,可作為這一事件開頭,如果不是這個年齡,後面全家抄斬之下,這個人也就沒了。而且在我們看來八歲很小,但古人早慧的並不少,而主角發現自己不足之處,也在勤奮學習彌補。主角利用南北世家之間矛盾,各種盤根錯節的關係,洗白家族(造反,土豪),不斷高升。從開始主角就是要將外族驅逐,建立堂堂的大漢之國。
行文頗有古意,小說文採斐然,情節緊湊,難得的關於東晉時期的好作品。
「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這樣一句簡單的話裡透漏著東晉時期的等級的現實殘酷。看似風流,繁華的一方世界裡,想要出頭,首先看的就是出身。這本書講述的就是一個普通詩書傳家的寒門弟子,陳操之的一生奮鬥。
主角遭遇泥石流身亡後,魂魄寄居在佛前的長明燈裡,遇到前來上香的陳操之母子,陳操之添油之時想要試著吹滅長明燈,主角魂魄進入他的身體。而以前的陳操之雖然孝順,但有些呆呆的(文中字句對原身的形容有暗示),就我個人理解,可能這不是奪舍,更類似魂魄合一。
陳操之所在時間為東晉昇平二年,長江以南呈現一片歌舞昇平之色。這本小說要細讀,書中無論人物,環境,事件的描寫,都不是憑空出現,刻畫細緻,入情入理,既沒有大肆抄襲後人詩詞,也沒有強硬打臉情節,細膩的筆觸寫出了真正的魏晉風流,名士也不全是誇誇其談之徒,真正的飽學之士應有的風採在三痴筆下,栩栩如生。
引用書友一句話「數不盡的魏晉風流,盡在上品寒士」,想看這一時期的小說,不可錯過此書。
本書的歷史背景是五胡亂華後的東晉,劉裕,史料記載中也是有這個人的,不過當主角重生在此身上後,劉裕不會再是那個僅僅取得一點成就的篡位劉裕,而會是帶領漢人打回北方,驅逐異族的一代英雄。
劉裕是從出生起就在這個時代的,可前世他只是一個學歷閱歷都不高的農家子弟,對這一段歷史並不了解,好在有個強健的身體,還粗通武藝。從小就被父親寄養於別人家裡,而父親續娶之後也並沒有把他接回來,直到父親成家穩定後才回到家裡,並且在父親過世後奉養繼母與弟弟,好在有個成人的靈魂,不然可想而知,性格必然有所缺失。
劉裕生長在一個比較特別的地方,此處名為京口,正是北方流民逃難南方的第一站,而朝廷的許多流民軍也正確從這裡選取組建的。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劉裕從軍投身北府,為了能夠奪回失地,重建秩序文明,漢人拋頭顱灑熱血,終成一代偉大的軍事家,政治家,留下了一段不朽的傳奇故事。
此書和前面兩本不同於更注重軍事方面的情節,「丘八」一詞實際就是對普通大兵的蔑稱,這裡含有嘲諷的意味,就是這樣一個丘八,帶領大家保護了漢文化,也是這個丘八實現了驅逐外族,重建漢民族的興盛時代。
現已更新到第七卷,接近尾聲,五百多萬字,感興趣的書友可以看看了。
這一期就到這裡了,我們下期見。歡迎大家在書評區留言討論,推薦優質小說,謝謝大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