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是會傳染的」。
讀完《羅生門》,細品這句話,再對照當下海外暴亂的場景,一陣涼意從背後湧起。
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羅生門》這部作品,還有很多媒體會引用「羅生門」這個詞來形容講不清道不明,場面混亂的事件,而事實上這是一種誤解。
「羅生門」本意是日本京都羅城的城門,後來通常被借指為人世與地獄的間隔之門,或事實與假象的間隔之門。
(取自電影《羅生門》)
芥川龍之介創作的短篇小說《羅生門》,取自佛教禪經裡的故事,講述了在一個動蕩不安,民不聊生的戰爭年代,一個僕人被趕出了家門。
被迫無奈,他正在糾結是為了生存下去成為強盜,還是堅守自己的信義,寧死不作惡。
(取自電影《羅生門》)
走投無路之際,他來到「羅生門」,這裡烏鴉盤旋,陰森恐怖,堆滿了死屍。突然他發現有一個身形佝僂,衣衫襤褸的老婦人,正在從年輕女屍頭上拔頭髮!
僕人十分憤怒,上前質問老婦人為何如此沒有人性,老婦人解釋道她拔死人頭髮,是為了做頭套謀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取自電影《羅生門》)
老婦人進一步解釋說,這個女屍生前也不是什麼好人,她拿蛇幹當魚乾賣,來維持生計,那麼自己拔了她的頭髮,也不算作惡。
這個「如果我作惡的對象是惡人,那我就不算作惡」的邏輯,使得僕人徹底放下道義,為了生存他決定成為強盜,於是他扒光老婦人的衣服逃走了,再也沒人見過他......
(取自電影《羅生門》)
這篇小說大致只有三千字,卻將事件的時間、地點、背景、人物、情節等刻畫得鮮明精彩。國內常見的以《羅生門》為名的出版物,大多是芥川龍之介的短篇小說合集,只不過是把《羅生門》放在首篇。
其餘篇一般為《竹林中》、《地獄變》、《鼻子》、《山藥粥》、《河童》、《侏儒的話》。黑澤明執導的電影《羅生門》,改編自《竹林中》。
縱觀小說全文,不禁讓人思考,究竟是社會的惡磨滅了人性的善,還是人性的惡掩蓋了社會的善。十分歡迎各位書友和影友留言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