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的父母,說白了,一生都被兒女所捆綁,從孩子出生再到結婚生子,簡直操碎了心。
按理說,孩子結婚後,應該是人生大事了了,該到休息的時候了。
可事實上並不是這樣的。
那麼,結果怎麼樣了?
下面,我來分享身邊一個真實的故事。
01.
這是一個痛心的故事。
王阿姨五十多歲,和老伴經營著家特色小飯館,生意很不錯。
但這個大紅包並沒有換來女兒的好臉色。
今年,受疫情影響,王阿姨的小飯館也受到了衝擊,除過零七碎八的開銷,也落不下幾個錢。
最後,王阿姨和老伴一合計,乾脆將飯館用白菜價轉讓了,決定幫女兒帶孩子。
女兒拗不過老媽,想想便同意了。
原本想著這樣一來,老伴還可以相幫著帶呢,誰知卻將王阿姨的生活陷入了萬丈深淵。
02
冬種小麥秋收玉米,轉眼間,王阿姨把小孫子帶回老家半年多了。
帶寶寶的累,只有帶過的人才知道其中的「酸爽」。但孩子軟糯可愛的笑臉,給王阿姨和老伴的生活,增添了許多不曾有過樂趣。
小孫子成了王阿姨和老伴兒之間的粘合劑,家裡天天一副歲月靜好的模樣。
但是,王阿姨高興得太早了,常言只愁不養,不愁不長。隨著孩子一天天躥個兒,吃的奶粉從兩三罐增至四五罐,女兒給的奶粉錢根本不夠花。
也不知是這些花銷女兒沒有看見呢,還是女兒習慣了王阿姨的付出,反正還是按老規矩給奶粉錢。
眼看著幾千元都貼進去了,王阿姨想著日子還長著呢,便委婉地提出,讓女兒給孩子增加點生活費。
女兒當時倒答應得挺痛快的,可是給了兩個月後,又拖拖拉拉不及時了。到了後來,必須王阿姨反覆提醒才肯多給。
為此,母女之間開始有了疙瘩。
03
歲月神偷,時間被悄悄偷走了。
寶寶一歲多後,更加不省心。
有一次,王阿姨在做飯,老伴下樓去拿快遞,正在睡覺的孩子,不知怎麼就從床上摔下來了。
王阿姨嚇壞了,好在孩子只是頭上起了個包,在她的按撫下,哭鬧了一會便也安靜了。
但是,接下來的幾天,孩子蔫蔫的,偶爾還哭鬧,王阿姨不敢大意,便將事情告訴了女兒。
去醫院後,醫生說是顱內出血,由於當時沒有及時就醫,錯過了救治最佳時機,可能會導致腦癱。
這下不得了了。
有了小床還會摔下來嗎?
最讓王阿姨痛心的是,孩子雖然做了手術,但恢復得並不好。
和同齡的娃娃比起來,總看著傻傻的,醫生說,也沒有什麼好辦法,唯一麼能做的就是康復訓練,恢復期也許很長。
目前,為給孩子看病,王阿姨就差去賣血了。可是,女兒卻並不領情,一見面就死掐,仇人似的。
最讓娃阿姨後怕的是,女兒現在有要二胎的打算。
女兒回家的次數也越來越少,王阿姨真怕有一天,女兒將這個病孩子徹底扔給自己。
不是王阿姨不願意接包袱,而是一雙快六十歲的老人,哪裡能夠擔負起照顧一個病孩子的責任!
可是,這一切又能怪誰呢?
04
不該發生的已經發生了,替王阿姨難過之餘,關於給兒女帶娃這件事,我來說說自己的看法。
許多父母給兒女帶孩子,為了「裡外兼顧」,常常將孩子帶回老家,發展成自己家庭中的一員,比如王阿姨。
所以,為了安全起見,最好拎包入住吧,這樣雖然會導致兩地分居,但最起碼可避免「財產」糾葛,也不必為意外背鍋。
再說,帶娃娃也就那麼兩年,咬咬牙也就熬過去了麼!
這樣一來,不只能避免處在同一屋簷下產生的家庭矛盾,父母還可以有份收入保障。
碰到節假日,給保姆放個小假全家人聚聚,即照顧到了保姆「度假」的心願,又享受了天倫之樂,豈不兩全其美?
本人認為這一點很贊。
這樣一來,即不怕老窩「空剿」,也緩解了父母兒女「久處生厭」的萬年梗。
對於拎包入住幫兒女帶娃的父母來說,碰到節假日,要及時拋鍋。
一方面是讓自己休息休息,和家裡其他成員人團聚一下,另一方面,也是讓兒女體會父母帶孩子的不容易。
常言隔輩親,爺爺奶奶帶孩子日久生情,對孫子那個好,也許兒女看了都會嫉妒,幾乎是有求必應。
這樣做,一方面,爺爺奶奶剝奪了寶寶父母的責任感,另一方面,會讓孩子養成驕縱任性的惡習。
再說點題外話:人和人相處,互相之間都需要界限感和私人空間,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兒女可以在同一小區為父母租房或者買房。
試想,父母百年之後房子還不起自家的?
最後,我想說的是,哪怕心有傷痛,生活再沒有奔頭,也要朝有奔頭的地方去,熱氣騰騰地活著。
相信我們都會好好的!
作者簡介:六零後摩登外婆,專注於情感故事寫作,洞悉世間百態,詮釋生活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