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這個題目,一定會被判定為「癲懂老亂」,其實它們之間自有關聯。
侯興老婆看見了,動心起來,道:「這客長,有二三百隻釵子!我雖然賣人肉饅頭,老公雖然做贊老子,到沒許多物事。你看少間問我買饅頭吃,我多使些汗火,許多釵子都是我的」(《古今小說·宋四公大鬧禁魂張》。《漢語方言大詞典》說是吳語)。
這段文字,我們在「在山居主俗話說51」:《麻子菌「癆癲」,蒙汗藥「麻翻」(三)》中已經引過,那裡是在解釋「蒙汗藥」時,順帶解釋一下「汗火」即是「炫惑/幻惑」,跟「蒙汗藥」差不多時引述的。
「贊老子」,1958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古今小說》許政揚(1925~1966)先生校注說:「贊老子:贊,這裡是不正、邪惡的意思。贊老子,指盜賊。」
寧波周志鋒先生引述《漢語大詞典》《宋元明清百部小說語詞大詞典》(吳士勳、王東明主編)《俚語隱語行話詞典》(曲彥斌主編)《明清小說辭典》(張季皋主編)《白話小說語言詞典》(白維國主編)《近代漢語詞典》(高文達主編)《漢語方言大詞典》等及王鍈《宋元明市語彙釋》、許先生校注後認為:
王鍈先生把灒定音為「cuán」(引者按:原文未標音調),以「水集貌」作為「灒老」當「鹽」講的理據,恐欠妥。「灒」,當取zán音,通「贊」,其理據則以「取鹽為佐料之義為長。」「贊老」與「贊郎」「灒老」顯然是一個詞。又有「蘸老」一詞,《俚語隱語行話詞典》釋為:「<隱>宋明行院指鹽。見《行院聲嗽·飲食》。系就鹽的一種食用方法而言。」其實,「蘸」與「贊」方言也近音或同音(寧波話同音)。
「贊老」指鹽,那麼「贊老子」就是鹽子,也即販賣私鹽的人。市語行話裡,與「贊老子」相關的還有一個「孝子」。《俚語隱語行話詞典》「孝子」條:「<隱>清末以來煮鹽業指販賣鹽的人。孝,系就白色而言。隱喻鹽。」「孝」隱喻鹽,「孝子」即「鹽子」。「贊老子」與「孝子」詞義相同而構詞方式相似,可以比勘。(《訓詁探索與應用》,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
「鹽子」,販私鹽的人。「贊/灒老子」指「鹽」,沒錯,但其「理據」,「佐料」云云,是從「贊」推出來的。筆者再添一別解,寫出來跟周先生「抬槓」,並求正於方家。
(一)「葅」(zǎ)鹹菜之「葅」
川渝、吳語稱醃菜為「葅」。川渝音「zǎ」:
俗以鹽酒醶蝦蟹曰葅。……今人治菜作葅謂之醃。(1930年《嘉定縣續志》)
「醶」應同「醃」(以上《漢語方言大詞典》第二版刪除,只錄「葅菜」,蕺菜,即魚腥草一條)。川渝醃製泡菜叫「葅」:葅鹹菜:
葅:《玉涵山房輯佚書·聲類》:「葅,藏菜也。」
「長安冬葅酸且綠」仇兆鰲詳註:「葅,醃菜也。」(杜甫《病後過王倚飲贈歌》)
蒩:「葅醬一合」胡三省註:「淹菜為蒩。」(《資治通鑑·隋紀三》)
菹:《說文·艸部》:「酢菜也。」《玉篇·艸部》:「淹菜為菹。」
「後辛之菹醢兮」王逸註:「藏菜曰菹。」(《楚辭·離騷》)側魚切。
引申為心頭(因吃得過鹹或過甜、別人的不良舉動等引起的)「不愉悅」:
那個娃兒一點都不乖,一天只曉得捉黃鱔、偷果木,看到心頭葅得很/葅人。
糖吃多了葅心。
或寫作「鮓」。
(二)葅草之「葅」
「葅」,川渝稱水邊的草叫「葅草」:
「驅蛇龍而放之葅」趙岐注「葅,澤生草者也。今青州謂澤有草為葅」(《孟子·滕文公下》)
「葅草」之「葅」乃「澤生草者也」之引申。
「葅鹹菜」之「葅」的「父輩」:
鮺:《說文·魚部》:「藏魚也。」《集韻·馬韻》:「鮺,說文:『藏魚也,南方謂之黔,北方謂之鮺。』或作鮓。」《字彙·魚部》:「鮺,同鮺。」《廣雅·釋魚》「(魚岑),鮺也」王念孫疏證:「鮺、䱹、鮓,字並與鮺同」《集韻》側下切。
按:(魚岑),昨淫切。「藏魚」必加鹽「醂」(《玉篇·酉部》:「藏柿也。」盧感切(lǎn)。川渝至今稱用鹽巴「醂菜」「醂起吃」),「葅、(魚岑)」實際上取義於「潛藏」:
潛:《說文·水部》:「涉水也。一曰藏也。」昨鹽切
也就是說, 「鮺、(魚岑)、潛」取義相同。這幾個詞與「贊/灒老子」之「暫/灒」及「蘸」均讀音相近。
「南方謂之黔」之「黔」,「巨淹切」,群母,其「藏魚」義跟「鹹」一系。但從「今」的字,如「岑、涔、(魚岑)」音齒音(c-);「今天」之「今」,老輩川渝人音同「真天」(z-)。
「葅」還可以參考「」字:
(酉荼):《廣韻·薛韻》:「鹹葅。」周祖謨校記:段改作「(酉苶)」,與《集韻》合(此字《漢語大字典》第一版失收)。職悅切。
再者,「鹽」,以廉/瞻切,以母跟「定母」關聯(按郭錫良先生《漢字古音表稿》作「餘母」),則葅、(魚岑)等與「鹽」直接關聯。
(三)「孝」跟「鹽巴」
「『孝,系就白色而言。隱喻鹽。』『孝』隱喻鹽,『孝子』即『鹽子』」,此說之外,其理據可能還有:
「鹽」與「哮喘」有關。民間認為:哮喘與鹽巴有關,是吃鹽巴過多造成的。哮喘叫「鹽齁包兒」。貓兒「扯嚕」(打呼嚕)是因為吃了「鹽巴」的原因,是不是這樣,不懂;反正與算命先生說的「頸短胸高,不死成齁包」不一樣(古今中外均有鹽與哮喘有關之說。《英國醫學雜誌》報導:食鹽攝入量過多會加重男性哮喘患者的病情。1995)。因此,「孝」可能也跟「哮、齁」關聯。
(四)「贊/灒/蘸老子」之「贊/灒/蘸」
「贊/灒/蘸老子」隱語中稱為「強盜」,除周先生說的外,「贊/灒/蘸」也可能取自「搶」系。關聯的詞是:
僭:《集韻·侵韻》:「侵也。」「侵越也。」子念切。
翦:《慧琳音義》卷六十一「翦克」注引《考聲》:「截也。」
剪:《說文·刀部》:「齊斷也。」《慧琳音義》卷十「剪稠」注引《考聲》:「截也。」
「剪綹」「剪徑」我們在「在山居主俗話說37」:《棒老二遇到強盜》中已經講過。「翦/剪」與「贊/灒/蘸」高度關聯。
(五)「鮓肉」之「鮓」
「剃頭刮眉毛,順手來一刀」,順手解釋一下很多地方都有的「zǎ」「zǎ肉」這種食物。一般寫作「鮓」。川渝有「鮓肉、粉蒸鮓肉」等。「鮓」與「鯖、鮺」等是「一家子」的:
鯖:《北堂書鈔》卷一百四十五引《字林》:「雜餚也。」《廣韻·清韻》:「煮魚煎食曰五侯鯖。」諸盈切。
鮓:《釋名·釋飲食》:「鮓,菹也。以鹽米釀魚以為菹,熟而食之。」《玄應音義》卷二十二「葅鮓」註:「醃菜為葅,藏魚筍為鮓。」側下切,上馬莊。
從各地的「罈子肉」(如魯菜,川菜)做法看,可能既是「葅肉」,也是「鮓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