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已》前幾天大結局了,我今天才看了看,和我想像中的大結局不太一樣。
劇中,綠茶林有有全身而退,顧佳賣房給許幻山還債,收拾煙花廠的爛攤子。可以說,結局對顧佳很不公平,很多人也對此表示不滿。
然而,不論大眾怎麼想,編劇有自己的理解。雖說一句「林有有是喪失了所有尊嚴離開的」並不能令人信服,但畢竟劇情已無法改變。
看到這個結局,我也感覺很憤慨,全劇中三觀最正、最努力生活的顧佳,卻失去了愛人、房子、車子、金錢,以慘澹結局收場,真是不公平。
但是,轉念一想,顧佳擁有強大的抗挫力,無論遇到任何困境,都能靠自己戰勝困難。相信在以後,顧佳也能憑藉抗挫力,重新贏得失去的一切。
畢竟,抗挫力是支撐一個人取得成功的重要條件。
抗挫力,並不是一個新鮮的詞語。我們通常所說的「挫折教育」、「讓孩子吃點苦」等,其實也是在培養孩子的抗挫力。
擁有抗挫力的人,懂得如何面對挫折,獲得高復原力。看到顧佳如此越挫越勇,我又一次認識到了抗挫力的強大。
我們在教育孩子時,培養抗挫力也是一項重要的功課。今天我們就借這個機會,討論一下如何培養一個人的抗挫力。
能力是一個人的底氣,如果沒有能力,又怎麼可能戰勝挫折?
就像顧佳,即使在外人眼中,她只是一個全職媽媽,但她卻依然充滿底氣和鬥志。因為她知道,自己過去有能力和老公一起創業,現在有能力處理公司事務,未來也有能力應對生活中發生的一切。
其實,這就是抗挫力的基石。如果我們希望孩子也能成為一個具有高抗挫力和復原力的人,就需要先培養孩子的能力。
能力的挖掘和培養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對於年幼的孩子,由於對自身的認知不足,可能並不清楚自己有哪些能力。這時候,就需要我們用準確的語言進行描述,幫助孩子認識到自己的能力和優勢。
比如,看到孩子很擅長玩積木,我們可以幫孩子總結:「你的積木搭得很協調,說明你的空間感和動手能力很強。」
這樣一來,孩子就會對自己的能力有一個認識。除了刻意使用自己的能力外,在遇到類似問題時,也能知道自己的能力範圍,努力迎難而上。
而對於大一些的孩子,我們要做的更多。除了要肯定孩子的能力外,還要鼓勵孩子練習和使用自己的能力。
只有多實踐,才能提升能力,也才能在遇到挫折時,依然充滿自信,用能力戰勝挫折。
與丈夫許幻山相比,顧佳顯得自信很多,一副什麼問題都能解決的樣子。同時,她也在為丈夫解決難題的過程中,自我效能感越來越強。
我們先不說這樣的相處模式很不恰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讓許幻山變成了巨嬰。但是,必須承認,顧佳的自信,也讓她的能力、抗挫力越來越強。
所以當我們發現了孩子的能力後,要想方設法地多提供機會,讓孩子一次次的體驗成功。哪怕只是小小的成功,也能讓孩子積累很多的自我效能感,變得越來越自信。
比如,孩子畫畫好,就可以把孩子的畫作裱起來,掛在牆上,供大家欣賞。或者鼓勵孩子多畫畫,並把畫作送給別人。
這樣一來,孩子就會發現,自己在畫畫這件事情上,做得很好,這會產生成就感,讓孩子變得自信。
而且,這種自信是可以擴散的,會影響到孩子的其他方面。
「一份快樂,兩人分享,就變成了兩份快樂;一份痛苦,兩人承擔,就變成了一半痛苦。」
遇到挫折時,如果身邊家人、朋友或者同事可以給予鼓勵和陪伴,那麼這個挫折就會變得很容易度過。
而且,即使當下沒有挫折,對擁有比較親密的情感聯結的孩子來說,他們的安全感也會有所增強。以後面對挫折時,也會更有力量。
所以,我們除了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讓孩子感受到緊密的情感連接,內心充滿力量外,也要鼓勵孩子建立新的關係,讓自己得到更多的陪伴。
比如,讓孩子結交更多的朋友,和朋友一起分享快樂,和朋友一起面對難題。同伴群體的陪伴,是父母永遠都代替不了的。
當遇到困難時,我們很多人的第一反應都是感到震驚,哭鬧、憤怒、不知所措……總之,就是不願意接受現實。
但是,不同的人,有些人在震驚過後,會想方設法解決問題。而這一應對模式,也會成為人生模式,在遇到挫折時自然出現。
所以說,如果想要提高孩子的抗挫力,就需要讓孩子在遇到困難後,形成正確的應對模式,這一點在平時可以通過鍛鍊而得到。
比如,故意設置一些小障礙,鼓勵孩子拆解問題,一步一步地解決;或者在我們遇到問題時,讓孩子在一旁觀看,我們是如何解決問題的。
但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問題對於現階段的我們來說,也是屬於無解的。所以,也要告訴孩子,在無能為力時學會接受。
雖然顧佳的結局不那麼令人滿意,但現實生活就是如此,不可能事事如意。希望我們和孩子面對挫折時,都能有涅盤重生的能力和勇氣!
加油,每一個熱愛生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