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民間故事,了解民間傳統民俗文化。歡迎各位網友,民間文學、民間故事愛好者關注《牆根故事》。——本故事源於民間,純屬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山東日照莒縣龍山鎮徐家阿村,有徐姓於明初從海東十八村遷此,始遷祖有三個兒子都已成家,為了使三個兒子及子孫能和睦相處,分家時,父母同時為每戶植了一棵槐樹。有同根同祖、同心互助之意。
分家後,三個兒子精心耕種自家田地,侍奉老人,弟兄互助,你敬我讓。漸漸各家都過得衣食足車,牛肥豬壯。尤其老三家更是牛羊滿圈,糧米滿倉。始遷祖去世後,三個兒子來往漸少,感情也就逐漸單薄了。待到他們自已都以子孫滿堂的時候,兄弟們也就不來往了,眼看著子孫們長大,又加上人多地少,日子大不如從前。尤其老三家的富足,更引起了老大、老二的嫉妒,因而老大、老二就聚在一起合計:要麼咱們重新分家,要麼得有家遷出去。
這一天,老大請來保人,約請老二、老三到家裡,就開口了:「二弟、三弟,咱爹走了也有年頭了,咱也到這把年頭了,眼看著咱爹給咱留下這幾頃薄地,怎麼能養活這麼多子孫。我看這樣吧,咱們三家先遷出去一家,這樣孩子們就都能吃飽飯了。再說,遷出去也是好事,哪裡地也比咱這山地強。」老二說:「咱爹沒了,大哥是一家之主,我聽大哥的。」老三無奈,只好同意。
老三憨厚老實,不識字,抓了三次鬮,都說是「遷」。可憐老三大把年紀,只得拖子攜孫投奔親戚,好不悽涼。所留田地也自然被老大、老二分得。
兄弟二人分得肥田,自然高興。可是沒過幾年,始祖所種三棵國槐樹,有兩棵相繼毀於雷擊。只有老三家的那棵依舊安然生長。古人迷信,認為這是始祖神靈對自己不滿。老大、老二自老三搬走後時常心虛,夜不能寐。再者老兄弟們也都到了風燭殘年,親情又逐漸變濃。因而商議,還是讓出田地,讓老三搬回。
自此,三家合管一棵樹,並奉為神靈。兄弟和睦視為同心樹。如今,樹高丈餘,粗三人合抱。側枝三條,各長丈餘。樹中空,可容二人,據說這是老三容人之量,分杈處可放一桌,人可坐於樹上打牌、下棋。
據傳,此樹不能動,否則必有報應。曾有人想鋸掉,剛入鋸三寸就有紅血流出,驚駭而退;也有人不信邪,偏去折砍樹枝,結果大病而終。現在村人培土築圓臺,把樹妥善保護起來。每逢節令,常有錁果供奉。(袁從啟)
本民間文學作品由《牆根故事》團隊主創人員宋成泰、劉明照、陳金鵬等整理創作的原創民間文學作品。未經允許,嚴禁轉載,違者必究。歡迎關注「牆根故事」,莒國文化,源遠流長,精彩故事,與您分享。
編後:本故事取材民間,因各地方方言不同,文字有的取意方言,錯漏之處在所難免,因此在詞意上可能會出現理解不同,請讀者多批評指正。同時也歡迎留言發表您的觀點和見解,同時也歡迎分享您身邊的精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