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日期:2016·07·17
書名:《銀行的秘密:揭開美聯儲的神秘面紗》
作者:默裡·羅斯巴德(美)
這本書在書架上躺了很久了,也曾翻過幾頁,卻始終沒有繼續看下去。前兩天完成了一篇關於銀行業的稿子,文章雖寫完了,但是發現自己對於整個銀行系統,包括銀行業的發展,其實根本就不了解。我又是一個不但要知其然,更想知其所以然的人,所以就補補課,翻開了這本銀行的秘密。
說實話,初看這本書的目錄,很難勾起我的興趣。沒有《牛奶可樂經濟學》那麼有趣,倒像極了大學的教科書。不過,既然決定要讀,當然不能就這麼被嚇到。
書中的前五章,大概佔到四分之一的篇幅,講的是貨幣起源,價格決定,貨幣供給與需求等基礎理論,經濟學學得好的朋友可直接略過咯。我是屬於出了大學門就把所有的知識還給了老師的那種,所以就乖乖從頭看起了。
羅斯巴德給出的結論是:價格水平取決於貨幣供給和貨幣需求,而掌握在政府手裡的貨幣供給擴張才是通貨膨脹的罪魁禍首。
前半句不用多說了,對經濟學稍微有點了解的人都知道,重點在於後半句,這是這本書也是羅斯巴德的核心觀點,前面囉囉嗦嗦講了這麼多,其實就是為了得出這一句話;而後面旁徵博引、費死巴力的說來說去,也都是圍繞這一句話。
第六章正式進入銀行業的系統介紹,我覺得比較好的一點是,書中一直用羅斯巴德銀行來舉例子,把複雜的理論形象化了,也更容易理解。第六到第十一章的論述最終也是在說明一個問題:在中央銀行制度取代了自由銀行制度下,才會發生長期的、加速的通貨膨脹。
首先,通過分析羅斯巴德銀行的資產負債表,可以發現:貸款銀行是一個促進生產性的,而非創造通貨膨脹的機構;存款銀行體系中,如果各銀行的的確確是作為真正的錢倉在運行,則其依然是促進生產性質的,並沒有創造通貨膨脹的效應。
但是,在存款銀行家實施部分準備金銀行制度時,存款銀行家相當於變成了貸款銀行家,差別在於他不是利用自己的儲蓄或是借錢來給消費者和投資者放貸,而是用存款者的錢放貸。在這種制度下,商業銀行通過發行信用票據擴大了貨幣供給,憑空創造了貨幣。因此,部分準備金銀行制度和政府發行法定紙幣以及偽造貨幣一樣,都具有誘發通貨膨脹的效應,而且幫助一部分人在他人損失的基礎上獲利。
雖則如此,但如果市場是自由的,即在自由銀行制度下,由於各個商業銀行之間競爭的存在,對銀行信用擴張會有制約效果,一國銀行數量越多(即市場越自由),抑制效果就越好。但是,中央銀行制度卻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這種制約,即前面所說的,在中央銀行制度取代了自由銀行制度下,才會發生長期的、加速的通貨膨脹。
如果說前面都是對整個銀行系統的論述,那麼,第十二到第十六章則詳細講了銀行制度的發展,講真,這也是我最喜歡讀的部分。(我讀書一直是喜歡讀歷史沿革和歷史發展之類的,尤其是中國古代歷史,絕對是最愛。)
也是讀了這部分,我才知道,最早的中央銀行出現於17世紀後期的英格蘭,是瀕臨破產的政府和利慾薰心的金融集團之間骯髒交易的產物。在18世紀和19世紀前半葉,英國的銀行業一直為通脹、周期性危機和恐慌以及數次暫停黃金兌付所困擾,而不受英格蘭銀行管制的蘇格蘭銀行業,卻在自由銀行體制之下,享受著平穩和諧的發展。看來,蘇格蘭銀行業也是我們研究自由銀行制度不可忽視的。
作者用了十二到十六四個章節,詳細地論述了美國的中央銀行。包括它的起源,在19世紀20年代到內戰時期的發展以及國民銀行體系和聯邦儲蓄體系,對美國銀行業發展感興趣的朋友,這一部分是值得仔細研讀的。
總的來說,羅斯巴德這本《銀行的秘密》,是一本偏學術性的書籍,是需要深閱讀的,不太適合趣味性閱讀。不過,文中的理論也並不艱深,只要仔細地讀也都可以理解,無需過於擔心,抱著「壯士一去不復返」的心態去翻開它,把它當作一本增長知識的書即可。
讀完這本書,相信你會對整個銀行業有一個系統的了解,明白它到底是怎麼回事,知道銀行家究竟是怎麼玩的,包括對銀行業的發展,也能有一個大體的認識。不過,雖說大道想通,畢竟各國的國情還是不一樣的,如果想要了解中國銀行的發展,還是建議再找一本國內的書來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