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視作品《鬼吹燈之精絕古城》中,作者塑造了一個曾經輝煌一時,女王能夠用魔眼將敵人轉移到異度空間的神秘國度精絕,他們建立了規模宏大的地下宮殿,還能放出毒蛇和螞蟻為他們守墓,那麼在歷史上,這些人究竟是怎麼樣的一群人?精絕女王是否真的存在呢?
隨著民豐縣尼雅遺址的發掘,尼雅遺址,佉盧文書中的凱度多,基本上被對應為漢代的精絕國,這裡的文物,反映了這裡曾經有過的輝煌文明。
精絕人的服飾
作為印歐人遊牧民族的後裔,從民豐尼雅夫妻合葬墓和尼雅1號墓地3號墓出土的當地服飾來看,精絕先民的服飾特色是:直領、對襟、窄袖、緊腰、窄褲腿,領、襟表現出典型的中原風格,而兩側開衩則是西域牧民的特點,服飾整體上適合騎馬遷徙,而且能夠應對新疆晝夜溫差大,多風沙的自然氣候。在圖案和顏色上,絲線顏色有絳紫、黃、寶藍、白等各色絲線,能夠繡出卷草葉、豆英、金鐘華等紋樣,看起來色澤豐富,畫風輕快明麗,也許當年這些服飾的主人們,也有著類似的性格。
花卉紋暈綢緙毛靴
尼雅人的靴子,和網格紋襪
尼雅人「德」「宜」「子」「生」銘文錦帽,融合了漢地文化和西域織物的作用
為了應對西域「行人刁鬥風沙暗」的烈風,精絕人必須戴皮質或者絲綢質地的帽子,除了普通人的皮帽,毛織物帽,貴族們喜歡佩戴的是繡有茱萸,雲朵和人物紋路,還有漢隸文字的絲綢帽。相應的,為了防止風沙鑽入衣服內部,精絕人必須佩戴束腰和緊身的靴子。
綠洲小國的貴族
雖然當時精絕國的附近,有孔雀河和塔裡木河兩條主要水道,但是其國土主要是被沙漠所覆蓋,而且河流的流量不穩,存在季節性的消長,加上炎熱的氣候,讓當地蒸發量遠大於降水量,這決定了精絕的農業是典型的綠洲莊園農業,佉盧文中經常性出現精絕地區缺水的記載,可見當時的綠洲居民,就開始為缺水所困擾。除了當時類似於中原的五穀和黍,稷等作物外,有限的糧食產量無法滿足部族的進一步發展,所以在這樣的背景下,精絕人很重視葡萄種植業。
獨特的葡萄酒文化
疑似豐收女神提喀的織物,有希臘神話裡的豐饒角
大量的出土文物,證實了精絕曾經有過今日中國境內,當時精絕人有大片的綠洲葡萄園,用來生產昂貴的葡萄酒,葡萄莊園也被當作固定資產用來交易買賣,作為寺廟的供奉田,或者抵押物。從出土文物看,精絕遺址中有葡萄籽化石,有葡萄葉紋路的陶罐,青銅鏡上,也有人獸葡萄紋圖案。在一塊疑似豐收女神提喀的織物畫上,女神的豐饒角裡,也有溢出來的經營圓潤的葡萄;在一塊罽毯上,也有人獸葡萄紋;而1995年考古隊發掘顯示,當時的精絕人在去世之後甚至會用包括葡萄,梨,慄餅等食物陪葬,供亡者到來世食用。精絕出土的佉盧文文書也顯示,當時的王公貴族們,都是日飲葡萄酒,將這種飲料作為每日的佐餐佳品,為了創造外匯,精絕國還設有酒局,以一個村或者每百戶為單位徵收酒稅,以便從葡萄酒貿易中獲利。
由於綠洲脆弱的環境和經濟結構,所以葡萄酒的酒稅收入,是當時精絕國庫的主要收入源之一。
精絕古城的葡萄籽化石
除了典型的葡萄酒文化之外,精絕人也很重視蓄養駱駝等動物。從佉盧文文書來看,當時精絕王室將駱駝視為權利和富貴的象徵,這是因為駱駝是沙海中的重要交通工具,而且古代精絕人的祖先就是遊牧民族,所以他們對於畜牧的擅長程度高於農業:精絕王室專有畜群與平民蓄養的區分,御牧、廄吏等專管畜牧的職官設定,以及牲畜種類、來源 與用途等問題進行了系統分析,尤其指出鄯善國內牲畜雖實行分養,而鄯善百姓所牧養和飼養的牲畜為皇家畜群的來源。
武器,木雕和織物
作為遊牧民族的本色,西域民族罕見的武器文物-----尼雅弓,有典型的斯基泰文化特色,類似於車師遺址出土的弓箭,是當時典型的西域民族武器。只是類似於大宛或者大夏地區的城市居民,他們也是「民弱畏戰」:由於地理環境惡劣,土著居民的身體素質亦受影響;土地承載力低下,讓這裡無法承受長期的焦土戰爭的打擊;而長期依賴貿易收入,讓這裡的居民善於見風使舵,討好前來徵戰的各路強權,無論是西徵的漢朝大軍,還是北來的匈奴鐵騎,都能輕易地得到大部分城邦小國的認同。
精絕人曾經大量使用精美的木雕。和早期綠洲文明類似,精絕人因地制宜,製作了融合了健陀羅風格的木雕器皿,比如下圖中的鳥身女妖木雕:
還有有著精緻的植物紋路的木製家具,讓生命氣息已經沉寂的木頭,煥發出了曾經生機勃勃的感覺,體現了惡劣環境中,西域居民樂觀的生活態度。
這裡出土了一些佉盧文文書和木牘,說明當地可能有來自健陀羅的宗教或者移民,或者有求法僧人將健陀羅文帶到了這裡。而作為佛教東傳的某一關鍵節點,這裡還出土了木製的小佛像;
當地佉盧文的行政文書和通商符傳,顯示了當地的民族多元性:有月氏人,有漢人,有本地人,還有樓蘭人;而且,斯坦因在尼雅北部遺址發現一處古代垃圾場,找到兩百多件木牘文書,在書信的封泥上,既有篆文漢字刻制的行政長官印章,也有雅典眾神如雅典娜、伊洛斯和赫拉克勒斯等人的形象。這裡文化的多元,由此可見一斑。
書信封泥上的雅典娜
精絕的木製小佛像和木製簡牘
漢字的遺蹟
除了本地居民具有健陀羅-遊牧風格的藝術遺產之外,這裡還有西漢-東漢時代的漢文化遺蹟。從斯坦因等人發現的漢簡來看,當時精絕國王族能夠熟練的使用漢字漢語交流,比如8枚與王族相關的簡牘中,王,大子,小大子,大子美夫人,王母,說的就是精絕國王,太子,小王子,王子妃和太后。書法筆畫圓潤優雅,書寫節奏不緊不慢,可見書寫者經歷了長期練習;從內容看,當時的精絕王族在使用漢語的同時,也在堅持本族傳統,互贈玉石,琉璃珠,玫瑰等等信物,其原文如下:
(1)簡長6.9釐米、寬1.1釐米。正面書寫:「王母謹以琅玕一致問」,背面書寫:「王」。
(2)簡長6.2釐米、寬1.1釐米。正面書寫:「臣承德叩頭謹以玫瑰一再拜致問」,背面書寫:「大王」。
(3)簡長9.2釐米、寬1.2釐米。正面書寫:「休烏宋耶謹以琅玕一致問」,背面書寫:「小太子九健持一」。
(4)簡長7.7釐米、寬1.2釐米。正面書寫:「君華謹以琅玕一致問」,背面書寫:「且末夫人」。
(5)簡長10釐米、寬1.4釐米。正面書寫:「太子美夫人叩頭謹以琅玕一致問」,背面書寫:「夫人春君」。
(6)簡長8.2釐米、寬1.2釐米。正面書寫:「蘇且謹以琅玕一致問」,背面書寫:「春君」。
(7)簡長7.5釐米、寬12釐米。正面書寫:「蘇且謹以黃琅玕一致問」,背面書寫:「春君」。
(8)簡長7.9釐米、寬1.3釐米。正面書寫:「奉謹以琅玕一致問」,背面書寫:「春君幸毋相忘」
《到長安去》中的插畫,精絕宮廷中的貴族和漢朝使節
作為絲路上的重鎮,南疆地區的貿易和行軍要道,這裡的國王要經常接受漢朝方面發布的行政命令,比如1931年,斯坦因在當地發現了一件木簡,上面有這樣的文字:漢精絕王承從書,下當用者如詔書。意思是負責西域事務的官員對精絕王下令,讓他如對待皇帝詔書一樣接受任務。這份漢簡從內容和字體風格推斷,可能是西漢中後期,漢使馮奉世下令,組織列國討伐叛亂的莎車國時留下的文物。
「司禾府印」是漢代西域屯田官員印,手下的田卒平時為農,戰時為兵,自己供養自己的飲食後勤,並就地監督西域的各個小國。
北大漢簡 倉頡篇的殘片
西域漢人的生活圖景
除了軍人和官吏,還有一些平民,隨軍家屬也來到了精絕地區:比如漢代的習字教材《倉頡篇》也在這裡出土了,是當時漢族移民繼承文化的證明。當然,這樣的教材,也和漢朝培育自己的翻譯人員,溝通西域和漢文化的努力不無關係。
作為對於忠誠附屬國的獎勵,長安朝廷也會賜予當地王室一些絲綢,織物等禮物:
比如元和元年的錦囊:
還有疑似用蜀錦製作的「王侯合昏千秋萬歲宜子孫」銘文錦,也是漢文化在當地紮根存在的證明:銘文錦用兩幅織錦合併縫製而成,呈長方形,長168釐米,寬94釐米。這件珍貴文物的紋飾、色彩十分豐富,經線採用了藏藍、絳、白、黃、綠等色,紋樣有舞人、茱萸紋、變體雲紋,可能是長安朝廷為了獎勵精絕王族婚姻送出的禮物,千秋萬歲,宜子孫等用語,都是漢代常見的祝福語。
當然,最著名的漢字文物,莫過於「五星出東方,利中國誅(或討)南羌」的護膊,而對應到具體的史書記載和歷史背景,這很有可能是趙充國討伐羌族部落戰勝之後留下的紀念文物:當時漢宣帝曾經賜書道:「今五星出東方,中國大利,蠻夷大敗」。而這件文物,則因為良好的寓意,以及漢代佔星術用語無意間暗合了現代國旗的標誌,而成為了禁止出國展覽的國家一級文物之一。
女性的地位和最終的滅亡
在影視作品中,精絕女王擁有一雙鬼眼,可以將敵人在一瞬間化為粉末,她也藉此機會成為了南疆小國間的霸主。事實上從出土的佉盧文文獻顯示,精絕王應該是男性,精絕國內女性可以成為獨立的地主,可以抵押或者典當財產,也可以繼承父親的財富,而且在有的西域小國,女性地位的確不低,她們確實可以影響本地政局。但是警覺女性的婚姻,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族長的決定,而且精絕國男性奉行的是一夫多妻制度,所以女性在精絕國的地位並沒有文藝作品中描繪的那麼誇張,所以精絕女王應該不存在。
影視劇中的精絕女王
而且精絕的國力在當時西域世界,只算是一個中小城邦:精絕國,國王駐精絕城,距離長安八千八百二十裡。人口四百八十戶,三千三百六十人,其中勝兵五百人。設置有精絕都尉、左右將軍、譯長各一人。這樣的國力整體非常有限,根本無法做到影視劇中說的稱霸西域,壓制其他十幾個城邦。
精絕遺址
至於古國的最後命運,影視作品的寫法,是女性的瘋狂導致了這裡的崩潰。但是史料中比較缺乏記載。考慮到史料記載的匱乏,結合當地氣候變遷的規律,以及佉盧文自己的記載,當時有可能是在整個地區氣候惡化的大背景下,這裡遭到了周邊遊牧民族,特別是南邊的蘇毗人的進攻;而它的母國鄯善,也是命途多舛,所以在玄奘經過這裡時,這裡氣候溼熱難耐,已經變得非常不宜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