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陽的黃山(又名少容山)與雕刻藝術
在曲陽,提起少容山,可能有很多人不知道,但是要說黃山恐怕就無人不知了。
在曲陽縣城以南,距離20華裡處,有一座山,叫黃山,又叫少容山.為什麼叫少容山呢?這裡面可是有一段離奇的故事.
相傳,很早以前,有個叫昌榮的女道士隱居此山.他不食人間煙火,飢餓松柏籽,渴飲山中泉.他經常採挖山中草藥,為山下百姓治病.往來山下兩百餘年,她臉色如同.當地老百姓非常的尊敬他,親切地叫他少容姑娘.稱這座山為少容山.
後來,少容姑娘結識了一位經常來山上砍柴的樵夫.她愛樵夫身強力壯,人窮志大,便動了凡心.樵夫也愛少容姑娘容顏美貌,勤勞善良.後來兩人結為了夫妻,相親相愛,日子過得恩愛幸福.誰料想,少容姑娘與凡人結親觸犯了天條.玉皇大帝大怒,責令北嶽山神將這一對恩愛夫妻活活拆,並將少容姑娘壓在大山之下.少容姑娘被抓走時曾告訴丈夫說:」我就被壓在大山底下,你要想見到我,就想法把大山挖透.」痴情的樵夫記住了妻子的話,便天天去挖大山.他挖呀,挖呀,挖了九九八十一天,那有什麼少容姑娘的蹤影啊?挖出來的儘是些白石頭.樵夫並不死心,決定用白石頭給妻子刻像.於是,他刻呀,刻呀,刻了九九八十一天,把一塊大石頭雕刻的跟少容姑娘一模一樣.他把這尊雕像放在家裡,日日夜夜給自己做伴,知道老去..... 打那以後,人滿才知道那是漢白玉大理石,也知道了漢白玉是雕刻的理想材料.便開始了雕刻藝術事業,一代一代流傳至今.
黃山上邊有一座廟叫 八會寺,始建於南北朝齊周年間,因寺有「上閣院」、「下閣院」、「菩薩院」、「鐘樓院」、「普同院」、「資福院」、「聖壽院」、「靜巖院」。一共八院,故稱八會寺,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黃山的另一個版本傳說
八會寺之外,黃山上還有「桃花庵」、,俗稱下院。在靜巖院西北,是商殷女出家隱居之所。相傳她在此隱居數百年,,容顏如故,後人因此將此山稱為「少容山」,並在山上修建了「天仙聖母廟」,至今香火不斷。故曲陽八景中有「少女秋容」之稱。於靜巖院東南懸崖石壁上,刻有每字寬一點二米、高一點八米的巨字「靈崖」,是曲陽現在摩崖石刻之最。八會寺西南約五百米處山腰的懸崖下有祖閣,是黃石公隱居修煉之所,故「少容山」又名「黃山」。黃石公所居之洞至今猶存。漢張良曾在此投黃石公學藝,今遺址尚在。此處懸崖上有秦前刻於巖壁上的巖碑一幢,系曲陽雕刻刻石之源。八會寺西北保存有隋開皇石經,是隋開皇年間在八會寺西北—花崗巖峰頂上,用十三年時間開鑿的千餘佛名、佛經和佛像。故又名「千佛堂」,
此堂歷時千載,雖幾經戰亂,至今保存基本完好。是研究我國佛教文化、雕刻藝術、書法、文學等變遷的瑰寶,被列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隋文帝統一中國後,崇尚佛教。隋煬帝曾帶領西域十餘國使臣親臨曲陽北嶽廟祭祀北嶽恆山之神,朝拜八會寺。唐代佛教更盛。唐玄奘取經回國之後,中國佛教與天竺及西域諸國交流頗多,曲陽八會寺也在交流中達鼎盛時期,後經五代戰亂,其寺焚於兵災,僧眾外流。北宋景德初年(公元1004年)復被契丹焚毀殆盡,獨開皇石經倖免於難。宋真宗和宋仁宗年間又依次復建八會寺,並於山頂雕巨佛一尊,面北座南,遙視縣衙於五臺、大茂山(北嶽恆山)。諸山清水注為龍池,名華嚴集聖地(俗稱老龍池)。自此吃水常年不斷,成為山上主要飲用水源。宋代文豪蘇軾任定州刺史時,遊八會寺後在山崖上揮筆寫下「燕南奇勝」四個大字。金皇統年間,冀州僧眾修南殿,寶寧年間又造文殊菩薩及于闐王等四像,並建層閣護之。元明兩代又屢次增修。冀晉一些名寺舉行盛典,都邀請八會寺法師參加,據重修香巖禪院碑記載,參加該院重修典禮的各寺排列,黃山八會寺是第一名,五臺山顯通寺排為第二名,由此可見,明朝以前,黃山八會寺確是晉冀佛教之名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