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西遊記》大家都不陌生,無論是小說還是影視劇,相信不少朋友或多或少都接觸過,特別是對於豬八戒這個人物形象,更是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而細心的朋友會發現一個有趣的規律,每次師徒四人取經遇到困難或者挫折,豬八戒首先想到的都是分行李,然後回高老莊找媳婦兒高翠蘭。那麼他挑的擔子裡,到底都裝了哪些寶貝?為什麼他如此熱衷於分行李呢?如果真的散夥了,豬八戒又能得到什麼好處呢?下面我們來詳細分析一下。
央視版《西遊記》劇照
首先需要糾正一點,由於央視82版《西遊記》的影響力實在是太大了,每年寒暑假各大電視臺都會輪番播放幾次,導致不少朋友誤認為挑擔子的是沙僧,其實不然,在小說《西遊記》中,真正負責挑擔的應該是豬八戒,最後取到真經論功行賞時,豬八戒也是因為「挑擔有功」才被封為「淨壇使者」。而根據吳承恩的《西遊記》原著,我們大致可以推測出豬八戒的擔子裡至少有以下幾樣東西:
此二物為唐王李世民所贈,紫金缽盂用於化齋,而通關文牒類似於今天的護照,上面不僅蓋有唐朝的通行寶印,所經之處的每一個國家都要在上面蓋上國印,一者用於通行,二者也是最後到達靈山時辨別師徒四人所行之路真偽的一個物證,所以說這兩樣東西至關重要。
此二物為觀音所贈,不僅價值連城,而且還有護體功能,可以說是行李中最重要的兩件東西了。並且此物為菩薩所贈,意義不一般,所以唐僧非常珍視,一般場合不會輕易拿出來。在小說第十六回「觀音院僧謀寶貝,黑風山怪竊袈裟」一回中,錦鑭袈裟曾引起一場不小的風波。
張紀中版《西遊記》中的豬八戒
儘管小說中沒有明確說明師徒四人在途中會換洗衣服,但根據原著描寫,行李中至少會有唐僧的衣服。小說第十二回,唐僧取經啟程前,洪福寺僧與諸徒給唐僧帶去了他自己的冬夏衣服。至於其他幾人,書中沒有明確提起。小說第二十三回,豬八戒抱怨擔子沉重時說:
「四片黃藤蔑,長短八條繩。又要防陰雨,氈包三四層。匾擔還愁滑,兩頭釘上釘。銅鑲鐵打九環杖,篾絲藤纏大鬥篷」。
可見行李中還有氈包和篾絲編的大鬥蓬等物品。
雖說取經路上,凡有施主想要贈給師徒四人錢財,唐僧都是拒絕接受,但書中卻明確寫出了其實擔子裡還是有一些金銀的。第十五回唐僧感謝漁翁渡自己過河,曾從包袱裡取出大唐的幾文錢鈔送與老翁。第三十六回唐僧在寶林寺誦讀了自己隨身攜帶的經書《梁皇水懺》和《孔雀真經》。第二十七回唐僧趕走孫悟空時,讓沙僧從包袱裡拿出紙筆和墨,寫下了一紙貶書。
明代西遊記圖冊
如果說沙僧的口頭禪是「大師兄,師傅被妖怪抓走了」,那麼豬八戒時常掛在嘴邊的當屬「乾脆把行李分了,大家各自去也「,那麼,為什麼他一遇到麻煩總是想著分行李呢?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豬八戒加入取經隊伍後,組織上分配給他的工作就是挑擔子,使得二師兄每天與行李為伴,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所以遇到特殊時刻,總是能首先想到行李,就像孫悟空第一時間會想到降妖除魔,沙僧第一時間會想到牽馬,而白龍馬則是作為腳力,從這裡也可以看出豬八戒其實算是一個非常好的員工,能夠時刻銘記自己的工作職責。
通過第一部分的分析,我們可以知道,除了衣服鬥篷等平常之物外,行李中還包括了錦鑭袈裟、九環錫杖等菩薩賜予的寶貝,這兩樣寶物可不止是值錢那麼簡單,還具有防身功能,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種身份的象徵,是佛界對於修煉之人的一種認可。此外,李世民贈送的通關文牒和紫金缽盂也具有特殊的意義,從」真假美猴王「故事中六耳獼猴對這兩種物品的重視程度就可看出一二,最後紫金缽盂還作為人事送給了阿儺、迦葉,這才換取了真經,可見二物非比尋常。
戴敦邦繪《西遊記》插圖
師徒幾人中,唐僧自小就在寺院中生活,很少接觸社會;孫悟空乃石猴幻化而成,無父無母,逍遙自在;沙僧也是獨自一人在流沙河為妖多年,過著「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的生活。幾人中只有豬八戒有家有室,而且還不止一段婚姻經歷,先是與卵二姐,後來又入贅到高老莊與高翠蘭成親,可以說是師徒幾人中最食得人間煙火的人。與其他幾人相比,豬八戒最能體會到生活的艱辛不易。所以說,遇到一些困難以後,為了自己的生計著想,總是最先想到自己能夠得到那些利益,這與古代封建社會形成的小農思想不無關係。
這個需要我們從以下兩種情況來分析:第一種是唐僧還在的情況下。那麼豬八戒基本上不會分到任何高價值的行李。從行李中所存在的物品可以看出,這些東西大部分都屬於唐僧所有,特別是九環錫杖、錦鑭袈裟、紫金缽盂和通關文牒這幾樣貴重的東西,唐僧自己都不捨得輕易示人,更不可能分給豬八戒;第二種情況是唐僧真的被妖怪吃掉了。此時只剩下孫悟空、豬八戒、沙僧和白龍馬,在這種情況下,幾個徒弟可能會根據排行先後進行行李的分配,豬八戒作為二師兄應該還是可以分到一些東西的。但錦鑭袈裟和九環錫杖大概率會被菩薩收回,幾個徒弟誰都分不到。
取經歸來
從上面分析可以看出,豬八戒挑的擔子裡確實有不少寶貝,而他之所以經常嚷著分行李,與他本職工作、行李價值和過往經歷有很大關係,但如果真到分行李的地步,以豬八戒的地位和實力,其實也不會撈到真正有價值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