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9月23日,上映的電影《肖申克的救贖》取自史蒂芬·金的《麗塔·海華絲及蕭山克監獄的救贖》小說改編成。這部電影是由弗蘭克·達拉邦特執導,蒂姆·羅賓斯、摩根·弗裡曼等主演。影片公認的主題是&34;,全片通過剝奪自由、強調紀律的監獄背景來展現我們普通人對&34;的恐懼。
很多人對這部電影做過解讀,比如僵硬的體制化,起初大家痛恨監獄的圍牆,慢慢的,卻又習慣了監獄一成不變的生活,最終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也被體制化而不自知。體制是一個很奇怪的東西。開始時人們會抗拒它,後來又習慣它,最後又離不開它。曾經,我們也夢想過詩與遠方,可總是邁不過生活這道坎。漸漸地,放棄了自己曾經的追求,每天奔走在生活的瑣事中。
那麼像影片主人公安迪這樣,始終不願妥協,最後達到目標的人,他們是如何做的,又為什麼能做到呢?
在《肖申克的救贖》原著裡,其實安迪早就打通牆面,只是遲遲沒有行動。因為他心裏面臨了走還是留的兩難選擇。
類似的選擇困難症,在現實生活在屢見不鮮。很多人因為種種原因想轉行,但是害怕轉行失敗,擔心日子更加難以為繼;也有人工作是不順,想要重新選擇職業,可是擔心結果是賠了夫人又折兵。遵循內心的價值,改變人生的重大決定,通常是很難抉擇的,而且會在心裡反覆權衡。
在安迪知道自己是被冤枉後,去找監獄長伸冤時被關了禁閉。而知情人湯姆已經被監獄長安排人射殺而滅口。這一切促使安迪下決心離開肖申克監獄。因為湯姆的死,讓他看清了諾頓監獄警察們的殘忍無情。所以他選擇遵循內心的想法&34;。
為什麼遵循內心價值觀這麼重要?賈伯斯在史丹福大學演講時,說了這麼一段話:&34;如果你並不喜歡目前做的事情,你每時每刻都覺得很痛苦,所以也很難把一件事真正做好。而打心底喜歡做一件事,會想盡辦法做好,並且更容易把它做到極致。遵循內心價值觀的選擇,會讓人爆發出巨大的潛力。
在被關在監獄的日子裡,安迪做了很多&34;的事情,有些事甚至讓他險些喪命。比如修繕房頂時,他想告訴看守長如何避稅,差點被看守長從房頂推下。而幫看守長避稅的回報,就是讓安迪的同伴在房頂上喝幾瓶啤酒。安迪的這一舉動讓同伴們感受到久違的自由。
為了在監獄裡建立一個圖書館,安迪堅持給參議院寫信,從每周一封到每周兩封,最終參議院答應撥款建立圖書館。當建立圖書館的物資送到後,安迪發現還有一張唱片,為了不讓警察幹擾,他把警察關在廁所,鎖緊房間,並在廣播裡播放《費加羅的婚禮》。
&34;。
雖然安迪因此被關禁閉,可是他似乎總是對這種事樂此不彼。即使身在牢籠,安迪還是以這種方式來激勵自己,要像個自由人一樣的生活。所以他他時刻告誡自己,不要鬆懈。
這是正反饋的力量。如果做一件事很久都看不到結果,一般很難堅持。如果把目標拆解,階段性的完成目標,讓自己及時地看到正反饋,就更容易堅持下去。因此,利用正反饋來自我激勵對提高效率堅持到底大有裨益。
&34;安迪利用自己的特長為諾頓警察們洗錢,藉此為囚徒們爭取著不多的權益和精神空間。比如當安迪頭一次利用理財特長為海利做事時,所要求的只是讓海利請獄友們喝酒,他自己不喝,微笑著看著瑞德他們喝,別人都不懂安迪為什麼這樣做,瑞德明白,因為那一刻安迪讓他自己和別人都享受到了久違的自由的感覺。
其實在原著裡,他交好這些人的目的,還有一部分是為了不調離這間牢房。安迪的牢房在二樓的最後一間,靠著牆。試想,如果他調離了牢房,那麼他之前謀劃的一切就化為烏有,如果被人發現,等待他的將是更嚴重的後果。
因此,他用自身優勢和獄警做了一場交易,讓自己一直待在這個牢房,這是他逃出生天、重獲自由的倚仗。他非常善於利用資源強化自身優勢,而不是單靠蠻力。最終安迪也獲得了夢寐以求的自由。
而在獄中安迪的好朋友管理圖書的老爺爺,出獄後因為適應不了脫節了的現實社會,最後上吊自殺。原以為從監獄出來以後,獲得了渴望已久的自由,是一件高興的事情,不曾想老爺爺已經習慣了體制化的監獄生活。
也許此時的你已經或正在被&34;,在各種制度下苦苦掙扎,難以抽身,但還是要對人生抱有希望,也要為了自己的夢想付諸行動。
在這部電影中,人性永遠不會被磨滅,人性的積極一面被演繹得淋漓盡致。安迪讓我們相信只要我們擁有堅定不移的信念,夢想和希望就從來不會離我們而遠去。用電影裡的一句話給這篇文章結尾,&34;
文章作者簡介:大臉的秋葵,情感創作者,願通過文字與你一起領悟人生,共度好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