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歲的吳老太是遠近有名精明老人,生活了大半輩子閱人無數經歷豐富,左右街坊鄰居都稱她為老太師,吳老太上街不時有人打招呼嘮嗑,熟人熱絡沒有半天光景回不來。
吳老太生了三男五女八個子女,偏疼寵愛兒子的吳老太忽略女兒,心頭肉的兒子娶了媳婦忘了娘,到頭來還是女兒為她養老盡孝。
(一)
吳老太是民國殷實富裕人家的女兒,漂亮聰明上過學堂寫一手羊楷毛筆字,解放那年18歲的窮孩子過繼給父母當兒子,家人撮合結婚後生活清貧感情很好,丈夫學了門手藝刻章子養家餬口,年輕的吳老太居家忙家務做飯待產。
幾年功夫,吳老太生了幾個孩,一個比一個大一兩歲每張嘴等吃,綁住手腳的她圍著兒女鍋臺轉,外部世界離她越來越遠,和她同齡姐妹都有工作風光體面,唯有她拉扯幾個孩子灰頭土臉。
能說會道精明強幹的吳老太充滿希望和力量,當然她的希望在三個兒子身上,從小就偏心寵愛的兒子是她的底氣,始終都盡己所能將最好的給兒子,大女兒和哥哥鬧矛盾了,無論對錯吳老太總向著兒子數落女兒,甚至罰跪不給飯吃。
(二)
五十年代末,家中光景全靠刻章的丈夫維持生計,大小十張嘴全等著刻刀換來的米下鍋,時常孩子餓著肚子去上學,一大早吳老太就等在一旁,祈禱從丈夫手中接過銀票去買米,運氣不好時孩子們中午回來,面對冰鍋冷灶肚子餓的咕咕叫。
生計艱難吳老太開始打女兒的主意,想把大女兒嫁人堅決不從硬逼含淚支邊,接著又把排行老三的二女兒送街上一殷實好人家,至今被送的二女和吳老太互不相認,一連送走了兩個孩子也沒好多少,兒子心頭肉捨不得女兒太小人家不要,只能自己養著勉強維持艱難度日。
吳老太生了八個兒女,苦累拖住了吳老太手腳但抑制不了心氣,街坊鄰居有事都愛找她說道出主意,能說會寫的她潑辣膽大人前論理,都說吳老太能人一個好福氣,自然是邊疆的女兒女婿長了臉,每逢寄錢來匯款單一路招搖,整條街都知道幹部女婿又孝敬吳老太了,每月吳老太都給大女兒寫信收到來信高興好多天,她慢待的大女兒成了她依賴最親的孩子。
(三)
六十年代末缺吃少穿,邊疆的女兒帶兩孩子回來住了大半年,吳老太小女和外孫女同歲大一塊玩耍,結伴去街上撿爆米花鄉下挖紅薯,晚上一床被子覆蓋著大小孩子,冬日冷的用熱水瓶捂腳渾身發抖,下鄉的兒子偷跑回來也沒好吃食,隨意吃兩口趕快打發回去。
落實政策大兒子去單位上班,三兒、四女進了街道五金廠,二兒、三女紮根農村結婚生孩,大女兒從未斷過寄錢日子好起來吳老太更精神,走路如風街上少不了她穩健身影,二兒子一家三口上街來看吳老太,兒子擺弄電風扇不慎被電死媳婦瘋了,吳老太將小孫女養在了身邊。
兒女都結婚小孫女也出落嫁了人,吳老太輕鬆下來喘了一口氣,老兩口靠匯款外帶刻章子掙點足夠花,沒想到七十出頭的老伴得病去了,感情好的吳老太見人就要哭一場數說半天,自嘆夫命苦沒享福丟下自己更命苦,精明強勢的吳老太哭天抹淚讓人同情。
(四)
八十年代末,吳老太的女兒全家回來探親,吳老太一頓哭訴念叨女兒跟著掉淚,炎夏女婿給家裡買了大吊扇,吳老太心疼大女婿比兒子還要親,依依不捨送走女兒吳老太依然單過,正好趕上拆遷幾萬元拆遷款歸母親所有。
攥著養老錢還有生活補貼的吳老太生活有保障,大兒子兩口忙著帶孫子,小兒夫妻勸說母親一塊生活,生活兩年多養老錢沒了,老太師不復存在人憔悴老了,生病臥床幾個女兒輪流過來照顧。
大女兒回來伺候兩個月,所有的費用全出晝夜守候,病情好轉後大女兒接走了老母親,從此吳老太和大女兒一直生活在一起,大女兒每天給老母親單獨做飯,悉心照顧伺候彌補幾十年不在身旁的虧欠,偏愛兒子的吳老太還是享了女兒的福。
結束語:
世上有一種母親,封建思想意識根深蒂固,男孩自家人養老送終女孩外姓人早晚嫁人,孩子一出生就有了性別歧視,兒子最親享受尊貴待遇女兒卑賤凡事靠後沒份。
這種母親一碗水始終端不平,兒女家庭地位懸殊不能同等對待,心裡不平衡壓抑怨恨造成心理陰影,冷漠隔閡失去了骨肉親情催生不孝之子,其結果傷害最深的還是偏心眼的母親,男女孩一視同仁的家庭有助養出懂事孝順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