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愛兒子的吳老太,心疼兒子天下第一,到頭來女兒為她養老

2020-09-11 伊人相悅

86歲的吳老太是遠近有名精明老人,生活了大半輩子閱人無數經歷豐富,左右街坊鄰居都稱她為老太師,吳老太上街不時有人打招呼嘮嗑,熟人熱絡沒有半天光景回不來。

吳老太生了三男五女八個子女,偏疼寵愛兒子的吳老太忽略女兒,心頭肉的兒子娶了媳婦忘了娘,到頭來還是女兒為她養老盡孝。

(一)

吳老太是民國殷實富裕人家的女兒,漂亮聰明上過學堂寫一手羊楷毛筆字,解放那年18歲的窮孩子過繼給父母當兒子,家人撮合結婚後生活清貧感情很好,丈夫學了門手藝刻章子養家餬口,年輕的吳老太居家忙家務做飯待產。

幾年功夫,吳老太生了幾個孩,一個比一個大一兩歲每張嘴等吃,綁住手腳的她圍著兒女鍋臺轉,外部世界離她越來越遠,和她同齡姐妹都有工作風光體面,唯有她拉扯幾個孩子灰頭土臉。

能說會道精明強幹的吳老太充滿希望和力量,當然她的希望在三個兒子身上,從小就偏心寵愛的兒子是她的底氣,始終都盡己所能將最好的給兒子,大女兒和哥哥鬧矛盾了,無論對錯吳老太總向著兒子數落女兒,甚至罰跪不給飯吃。

(二)

五十年代末,家中光景全靠刻章的丈夫維持生計,大小十張嘴全等著刻刀換來的米下鍋,時常孩子餓著肚子去上學,一大早吳老太就等在一旁,祈禱從丈夫手中接過銀票去買米,運氣不好時孩子們中午回來,面對冰鍋冷灶肚子餓的咕咕叫。

生計艱難吳老太開始打女兒的主意,想把大女兒嫁人堅決不從硬逼含淚支邊,接著又把排行老三的二女兒送街上一殷實好人家,至今被送的二女和吳老太互不相認,一連送走了兩個孩子也沒好多少,兒子心頭肉捨不得女兒太小人家不要,只能自己養著勉強維持艱難度日。

吳老太生了八個兒女,苦累拖住了吳老太手腳但抑制不了心氣,街坊鄰居有事都愛找她說道出主意,能說會寫的她潑辣膽大人前論理,都說吳老太能人一個好福氣,自然是邊疆的女兒女婿長了臉,每逢寄錢來匯款單一路招搖,整條街都知道幹部女婿又孝敬吳老太了,每月吳老太都給大女兒寫信收到來信高興好多天,她慢待的大女兒成了她依賴最親的孩子。

(三)

六十年代末缺吃少穿,邊疆的女兒帶兩孩子回來住了大半年,吳老太小女和外孫女同歲大一塊玩耍,結伴去街上撿爆米花鄉下挖紅薯,晚上一床被子覆蓋著大小孩子,冬日冷的用熱水瓶捂腳渾身發抖,下鄉的兒子偷跑回來也沒好吃食,隨意吃兩口趕快打發回去。

落實政策大兒子去單位上班,三兒、四女進了街道五金廠,二兒、三女紮根農村結婚生孩,大女兒從未斷過寄錢日子好起來吳老太更精神,走路如風街上少不了她穩健身影,二兒子一家三口上街來看吳老太,兒子擺弄電風扇不慎被電死媳婦瘋了,吳老太將小孫女養在了身邊。

兒女都結婚小孫女也出落嫁了人,吳老太輕鬆下來喘了一口氣,老兩口靠匯款外帶刻章子掙點足夠花,沒想到七十出頭的老伴得病去了,感情好的吳老太見人就要哭一場數說半天,自嘆夫命苦沒享福丟下自己更命苦,精明強勢的吳老太哭天抹淚讓人同情。

(四)

八十年代末,吳老太的女兒全家回來探親,吳老太一頓哭訴念叨女兒跟著掉淚,炎夏女婿給家裡買了大吊扇,吳老太心疼大女婿比兒子還要親,依依不捨送走女兒吳老太依然單過,正好趕上拆遷幾萬元拆遷款歸母親所有。

攥著養老錢還有生活補貼的吳老太生活有保障,大兒子兩口忙著帶孫子,小兒夫妻勸說母親一塊生活,生活兩年多養老錢沒了,老太師不復存在人憔悴老了,生病臥床幾個女兒輪流過來照顧。

大女兒回來伺候兩個月,所有的費用全出晝夜守候,病情好轉後大女兒接走了老母親,從此吳老太和大女兒一直生活在一起,大女兒每天給老母親單獨做飯,悉心照顧伺候彌補幾十年不在身旁的虧欠,偏愛兒子的吳老太還是享了女兒的福。

結束語:

世上有一種母親,封建思想意識根深蒂固,男孩自家人養老送終女孩外姓人早晚嫁人,孩子一出生就有了性別歧視,兒子最親享受尊貴待遇女兒卑賤凡事靠後沒份。

這種母親一碗水始終端不平,兒女家庭地位懸殊不能同等對待,心裡不平衡壓抑怨恨造成心理陰影,冷漠隔閡失去了骨肉親情催生不孝之子,其結果傷害最深的還是偏心眼的母親,男女孩一視同仁的家庭有助養出懂事孝順的孩子

相關焦點

  • 老太想去兒子家養老,被兒媳拒絕,無意看到女兒的手機老太落淚
    老太的名字叫張桂枝,她是農村人,如果不是老人自己提起的話,幾乎沒有人知道她的名字,張桂枝今年都70歲了,她老伴幾年前去世,留下她一個人,她還有一兒一女,兒子比較出息,讀了大學,在城裡工作,還娶了個城裡的媳婦,女兒呢,就嫁給鄰村的一個男人
  • 半生都在為兒子而活,養老卻找女兒,這對父母最終栽了大跟頭
    如今還是有很多長輩,依然有著很深的重男輕女的觀念,任何事情都只為兒子考慮,根本就不曾給過女兒任何的愛。可是到頭來,等他們老了,需要人照顧的時候,卻還要求女兒為給他們養老,這公平嗎?楊大姐就是這樣一個絲毫不懂得為女兒考慮的長輩,她有一個兒子和一個女兒。
  • 老人把20萬拆遷款都給兒子,女兒未得一分:我指望兒子養老呢
    可是到了女兒身上,蘇母又顯得那麼斤斤計較,為了省錢,不惜讓女兒犧牲自己的學業。雖然電視劇最後為蘇母進行了「洗白」,不過我們都知道,在現實生活中,像蘇母這樣偏私的父母比比皆是。在很多父母眼裡,女兒始終是外姓人,終究是要嫁人的,所以他們覺得即使對女兒付出了千般好,最後也不見得女兒會給自己養老,可是兒子不一樣,不管到什麼時候,兒子都是在自己身邊,等自己老了,兒子也一定會給自己養老。
  • 故事:狠心的吳老太
    因為這吳老太為人尖酸刻薄,很不受人待見。吳老太老伴兒出意外沒了,兒子張磊到了22歲才經遠房表姑介紹娶了李梅為妻。李梅這姑娘老實,只會苦幹,不善言談。雖然李梅已經懷胎7月,但吳老太可沒有心疼的兒媳婦的心。她總是吩咐李梅幹這幹那,就是不讓李梅閒著。鄰居就勸她:「李梅大著肚子呢,你讓她歇歇養養胎。」本是句好話,但吳老太就急眼了:「養什麼胎?我懷張磊那會兒不也啥都幹嘛!」鄰居們不再勸說。
  • 母親到兒女家養老,兒子給吃肉,女兒只給吃素,結果兒子樂了
    石井村張老太的祖上是富貴人家,爺爺曾做過一方的父母官,然而到了她父親這一代卻遭遇了時代的變革,父親成了一個被批鬥的地主,自此家道中落,成了普通人家。張老太原名張秀蓮,年輕時候也是個大家閨秀,17歲那年嫁給了一個普通的農民。七年時間裡秀蓮生了三個孩子,兩個兒子一個女兒,但後來因為疾病大兒子在4歲那年夭折了,家裡只剩下一兒一女。
  • 故事:年近八十的李老太被女兒接到了縣城,她卻氣得大罵女兒不孝
    李老太眼看就要八十歲了,十年前老伴兒去世後,她就獨自一人在農村老家生活。李老太有兒有女,兒子部隊轉業後,就留在了很遠的城市裡,只有到過年的時候,才能回來看看她,而今年由於疫情的原因,兒子一家過年也沒有回來。李老太的女兒就住在縣城,離她住的村子也就幾裡路,所以,女兒來得相對多一些。這天,女兒女婿開著車,來到了李老太的家。
  • 財產給了女兒,養老卻找兒子,兒媳婦不幹了……
    兒子找了個有錢的兒媳婦,對方是城市獨生女,家裡經商,光我知道的房子都有五套,還不加其他產業。親家整天忙著掙錢,親家母一大把年紀了還一天到晚開著奔馳往美容院跑,據聽說一充值就是三萬五萬,相當奢侈!女兒條件差遠了,本來工作就不好,收入又低,還嫁了個農村小夥子,又窮,脾氣又不好,兩個人天天吵架。外孫剛滿一歲那年,為了不讓女兒再受委屈,我勸女兒離婚了,孩子判給了我女兒。
  • 兒子是老闆,老人卻非讓窮女兒養老,她臨終道出實情,女兒跪下了
    雖然兄妹倆人都是初中畢業,但混的卻是一個天一個地,哥哥楊光遠在外面與人共同開了一家飯店成了老闆,她與丈夫在城裡打工,做苦力活,掙來的辛苦錢只夠維持基本生計。因為這個原因,有一件事情成了楊桂花夫婦的心病,就是她母親養老的問題。楊桂花父親去世的早,是母親拉扯她與哥哥長大成人,照理說母親歲數大了之後兄妹倆人應該輪流給她養老,然而母親卻沒有讓兒子給她養老的意思。
  • 小說:兒子贍養母親晚年,母親卻將財產給女兒,母親的話讓兒沉默
    原來身為兒子的他一直給母親養老,母親卻把財產全給女兒,可是得知原因後,身為兒子的周沫頓時沉默了。事情還得慢慢說來。當時身為兒子的周沫剛給母親養老時,周沫的媳婦聽說,母親把所有的錢全部都留給了她的女兒,那臉色立刻變得比醬牛肉還要難看上幾分。這前腳剛回家,後腳就開始收拾自己的衣服,一邊陰陽怪氣起來。
  • 小說:兒子贍養母親晚年,母親卻將財產給女兒,母親的話讓兒羞愧
    原來身為兒子的他一直給母親養老,母親卻把財產全給女兒,可是得知原因後,身為兒子的周聰頓時羞愧不已。事情還得慢慢說來。當時身為兒子的周聰剛給母親養老時,周聰的媳婦聽說,母親把所有的錢全部都留給了她的女兒,那臉色立刻變得比醬牛肉還要難看上幾分。這前腳剛回家,後腳就開始收拾自己的衣服,一邊陰陽怪氣起來。
  • 母親臨終前給兒子10萬,不給女兒一分錢,女兒這樣「報復」她
    張老太的老伴走十多年了,平日老人獨自一人住在村裡老宅,他有一兒一女,兒子王大壯和媳婦在小鎮上擺攤賣水果,日子過得不錯。女兒王小珍家在附近村子,有兩個孩子,女兒女婿家裡負擔重,生活條件一般。王小珍是個孝順的女兒,雖然自己家裡不富裕,但她對老母親十分關心,每次趕集的時候都會來母親這裡一趟,不是帶魚就是帶肉。
  • 母親立下遺囑,二十萬給兒子,女兒不同意,進門魂飛魄散
    劉老太就是這留守老人中的一員,好在幸運的是,自己的兒子一個禮拜都會回來一次看望她,給她洗洗涮涮。劉老太的這個兒子,一直沒結婚,他怕結了婚就不方便回家照顧自己的孤獨的老母親了。所以就踏踏實實的在工廠裡面打工,一打就是十幾年。劉老太還有一個女兒,女兒在幾年前嫁人了,很少回家看望她。但是劉老太還是很想她女兒的,劉老太想女兒,歲數越大就越想,整日以淚洗面。
  • 那年那月的那個老太
    在那一輩人心裡,不管這個兒子能否借力,哪怕是個討債鬼,也足以讓人底氣十足。兒子十幾歲被當時的生產大隊保送外地求學,後來工作,結婚就很少再回農村。老太想兒子想孫子,當時,有急事可以發電報,但想兒子也不是急事啊,況且三言兩語也解決不了問題。王老太的大女兒結婚後與她生活在一起,一晃二十多年過去了,隨著大女兒也成了姥姥,老太在自己的房子裡反倒像個寄人籬下的外人了。
  • 母親癱瘓在床兩年,女兒精心照顧,偷聽到母親電話女兒崩潰
    都說父母偏愛兒子,這話用在有些人的身上,真的一點都不假,在長達幾千年的封建思想的薰陶下,大部分父母都覺得兒子是自家人,女兒是外人,兒子待自己再不好,再不孝,也是自家的兒子不予計較,女兒待自己再好,那也是摘取別家的果實,心安理得。
  • 老太賣房去女婿家養老,三年花完66萬賣房款被趕出門,路邊上吊
    過門以後,看到婆婆的婆婆都70多歲了還去田間幹活,回到家中還下廚做飯,我很是心疼。婆婆的婆婆,我叫奶奶,看到她下田,我就會跟去,自家的田不做,也要幫她做,自家做好吃的,總會先盛一碗給她送去。在我的影響下,我的婆婆也開始對我奶奶好了起來,在我與婆婆的照顧下,奶奶晚年過的很幸福。
  • 「給母親養老,不許她瘦了」,這樣的兒子,不要也罷
    孫老二問兒子這自行車哪來的,兒子說是堂姐的,孫老二不許兒子騎,兒子不同意,於是兩父子當街鬧吵起來。明天四月初八是兒子的生日,孫老二的兒子耍賴就要一輛自行車,媳婦聽了若有所思,這四月初八是大日子,她趕緊提醒孫老二辦正事,孫老二楞了半天也才想起來,媳婦的意有所指是什麼。是啊,明天是四月初八!
  • 兒子是老闆,女兒是農民,母親卻要跟著女兒吃苦,半年後她淚目
    ,姜老太太怎麼也不去,還讓兒子把自己送到了女兒家。,女婿待姜老太畢恭畢敬的,也孝順了許多,女兒在家的地位也提高了,姜老太心裡舒坦多了。半年以後是中秋節,大家都聚到姜老太跟前,吃團圓飯。酒菜上桌,姜老太掃視過一家老小,情緒激動,女兒拍著老太的肩膀,問她怎麼了。姜老太說出了藏在心裡許久的秘密。其實,女兒自己撿的,並不是自己親生的。
  • 吳大爺兩個當兵的兒子
    四川省簡陽縣養馬鎮三元公社六大隊的吳大爺,養了兩個英雄的兒子,今天給大家講一個真實的故事,吳大爺和我父親經常一起喝茶,75年我在部隊每個月都要給父親寫一封信,他們一起喝茶時總會拿給吳大爺看我的信,76年我退伍他的兒子就入伍,有時吳大爺看見我就會了解一下部隊的情況。
  • 故事:陳老太懊悔不已:「我真不該那麼早就把房子分了啊!」
    子女們忙碌著辦理老陳的後事,陳老太像傻了一樣,坐在自己的房間裡,她無法相信那個整天笑眯眯的老頭兒就這樣走了,連句話都沒給自己留下。但子女們的哭聲和來來往往的親朋,告訴她這是真的。她陷入了迷茫,甚至腦子都不運轉了,就這樣呆呆地看著眼前的一切。
  • 民間故事:老太養大3個兒子,生病卻無人理,老狗每天為她送吃的
    你長大了她老了古巷村的李老太有三個兒子,老伴幾年前去世,剩下老太太一個人守著老房子生活人啊,老了胳膊腿的多多少少都會疼痛,李老太也不例外,因為腿疼病每天走路都要扶著小板凳一步步的挪動,自己也去不了菜園,每天清湯寡水的湊合著吃些。剛開始,李老太三個兒子還算孝順,隔三差五的給老太太送點菜啊,買點肉啊的,可時間一長就不是這麼一回事了,有句老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李老太三個兒子就是這麼一個情況,時間一長,哥三連去也不去了,後來直接外出打工,對老母親連問也不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