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知道成都為什麼會「處處飄零」了!
而且眾多網友私信說成都就是gay都,這讓我突然覺得成都文化真的是海納百川,也足夠包容!還有網友私信說在成都約過成都的男孩子,確實讓他流連忘返,都想和對象分手了。
那麼為什麼我會說終於知道成都被稱為「處處飄零」呢?
因為四川人民出版社在2017年的時候出版了中國臺灣重量級作家郭強生構思二十年的同志題材小說《斷代》,郭強生的《斷代》在2016年中國臺北國際書展大獎小說組成功入圍。
郭強生的同志題材小說《斷代》寫了捨不得和放不下,也寫了痴嗔貪念,更從情慾出發去窺探歷史層面。我在《斷代》裡面發現了最可惡的一個人,那就是姚,因為他是一個雙性戀,典型的男女通吃,遊走在政黨之間,遊走在非富即貴和平民百姓之間,不斷地追求情慾。而小鍾卻是一個單純的孩子,也許他並不是同志,只是恰好遇到了高中同學姚的誘惑,在嘗到了情慾的滋味後便一發不可收拾。而且後來在大學的時候,小鍾和姚又相遇了,但是姚這個男女通吃的人,身邊有男生,也有女生,這讓小鍾陷入迷茫和痛苦中。後來小鍾卻患有愛滋病,對未來感到焦慮,而姚不但家庭美滿,還是國會議員,但他也有他的難言之隱。
其實很多人都是雙性戀,就看偏男生這一塊是顯性還是隱性了,顯性可能會生理成熟後就知道自己喜歡男孩子,但是如果是隱形的話就需要一個契機,就像是姚誘惑小鐘的那樣,通過發生關係讓隱形的那個人也變成為同志。我大學班上有一個男生,人長得特別帥,但他就是雙性戀,他有男朋友,也有女朋友,似乎這種漲的帥的人身邊從來不缺男生女生,也許是個人魅力很強吧。
而另外一種就是隱性了,前幾天發了一篇成都「處處飄零」的微頭條後,就有人給我私信,他說他其實以前並不知道什麼就是同xing戀,但是在他上學的時候,他和他叔叔睡一起被撫慰之後他就變了,眼裡似乎看不見女生,只盯著漂亮的男生看,他也無法按捺自己,就交了幾個男朋友,都不長久。後來就聽從家人的安排,在23歲的時候相親結婚了,但是他感覺生活並不幸福,因為他一點都不快樂,還是想找男生……
顯性就像是郭強生的《斷代》中的姚,也像大學班上的一個同學,天生就是,但是他知道自己喜歡男生,還有一種就是隱形,像小鍾,也像那個私信的朋友,他們都是被動引發出來的,而且隱性的一旦被誘導成為同志,一般情況下他們都是下面的那個,同時他們的目光似乎只有男生,餘生感情比較辛苦。
其實無論顯性,還是隱性同志,他們都不被社會主流價值所接受,也不被社會所認同,甚至認為他們有病,更不會被父母所祝福,他們所面臨的心理壓力其實更大!因為我們的主流文化價值觀念就是男人必須傳宗接代,男人必須老婆孩子熱炕頭,這才是一個男人的生活,也因為我們的文化強調集體而忽略個體,才讓個人不得不屈服在大家長文化統治下的社會。
我想四川人民出版社之所以選擇出版郭強生的同志題材小說《斷代》是和天府之國的成都文化密不可分的,在這裡體現的更多的是包容和開放,接納和吸引,還有先進的國際視野。這才是郭志強的同志題材小說能夠在四川,在成都這個大都市面世的原因。
文化其實是人的文化,而文化的價值觀則是人的價值觀。之所以成都文化能夠體現出包容的文化理念,其實背後折射出來的是四川人民,也是成都人民的價值觀,所以他們對同志更加的包容,甚至持有開放的態度,在我看來,至少是不支持不反對,更重要的是他們不歧視同志,相反把他們放在和異性戀相同的地位對待,這就是為什麼在成都能夠看見同性戀如此見怪不怪了吧?!
我想這才是文化該有的樣子:
文化因為關注人而有了溫度;
文化因為包容人而有了人性。
所以人和人之間才消除了隔閡,矯正了偏見,讓文化的陽光灑在成都這片沃土上,讓同xing戀這群弱勢群體才從黑暗的深淵裡生活在了陽光下。他們不懼怕世俗的眼光,在陽光下肆意奔跑,去迎接自己新的生活,因為他們沒有被邊緣化,他們沒有被區別對待。
正是這種文化氛圍,我想四川人民出版社才選擇了郭強生同志題材的小說《斷代》在成都出版吧!
我想同xing戀之間的愛情之所以比較困難,是因為就像郭強生的作品《夜行之子》中所說的那樣:「戀一個人的折磨不是來自得不到,而是因為說不出,不斷自語,害怕兩人之間不再有故事。符號大師把愛情變成了語意,語意變成了文本,又將文本轉化成了系統,只因終有一個說不出的故事而已。」
我認為成都這座城市之所以選擇包容同志,而四川人民出版社之所以選擇出版郭強生的《斷代》肯定是有其背後的原因。但我並不認為成都就是在鼓勵大家「處處零」,去做同志,而是在包容他們,讓他們活出自信,讓他們活出精彩,讓他們活出自己。
所以,與其對他們過多地指責和歧視,不如多用理解的目光關注他們,畢竟他們是弱勢群體。希望他們不辜負好時光,也希望他們被溫柔以待。
部分圖片取材於來源於網絡,如若侵權,請聯繫刪除。
我是頭條品書官 ,願我的文字,溫暖你的世界,歡迎點讚評論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