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7期文化產業評論
愛奇藝迷霧劇場的最後一張底牌被掀開,《沉默的真相》用9.2的豆瓣高分結束了整個夏天的期待。與《隱秘的角落》《無證之罪》一樣,這部劇同樣改編自作者紫金陳的懸疑小說。作為一部推理劇作,它空有懸疑的殼子,卻沒有「猜兇手」的樂趣,也沒有解謎的酣暢淋漓,結尾的餘味甚至有些糟糕,那麼,是什麼令觀眾欲罷不能,一口氣刷完整部劇的?又是什麼讓觀眾在一部推理劇裡哭得上氣不接下氣?
作者 | 是圓圓呀(文化產業評論作者)
編輯 | 張越
來源 | 文化產業評論
正文共計4112字 | 預計閱讀時間11分鐘
如果你不知道「丟錢包」這個片段,那你可能錯過了「今年華語片最佳」。
作為愛奇藝迷霧劇場的收官之作,《沉默的真相》可謂是含著「金勺」出生。前有《隱秘的角落》《無證之罪》的人氣儲備,後有原著IP的火熱加持,壓軸作的身份和豪華的卡司陣容使它註定不會平凡。
好在,它避免了撲街這一國產劇平均宿命,用9.1的高分回應了觀眾的期待。
但畫風詭異的是,相比《隱秘的角落》中「一起爬山嗎?」和童謠《小白船》的毛骨悚然,《沉默的真相》給觀眾帶來的感受更多是悲傷、哭泣等消極情緒。
然而,《沉默的真相》所有的魅力就在於此。摒棄了傳統推理劇中「猜真兇」這一遊戲環節,它探討的是社會的問題和人性的暗礁,儘管這一過程並不痛快,但它的餘韻卻更加綿長。
作為紫金陳嚴良三部曲中的最佳,它近乎完美地完成了社會派推理的任務,解鎖出更強烈的共情力量,而這正是它敢說「沒有對標劇」的底氣所在。
從上至下分別是《無證之罪》《隱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中的同名角色——嚴良
記錄眾生:關照現實的社會派推理
上周,《沉默的真相》迎來會員大結局,很多網友一邊高喊「堅決抵制資本主義割韭菜」,一邊罵罵咧咧地付費超前點播,類似「這部劇值得花錢」的評論有很多。
為優質內容付費的心情值得鼓勵,但早在前幾集就公開真兇的《沉默的真相》,已經沒有吊人胃口的懸疑點了。那麼,讓觀眾心甘情願地貢獻自己錢包的「胡蘿蔔」是什麼呢?
如果單說演員的演技、劇情的反轉和製造上的精良,未免太過於膚淺。不得不承認的是,最近幾年審美支稜起來的國產劇,無論是在美學意義上,還是在主題選擇、演員演技上都有極大的進步。
向來偏愛大紅大綠的於正在《延禧攻略》中大玩莫蘭迪色調,考究地還原了大量傳統服飾。
《三十而已》關注起當代女性的生存困境,就連剛剛大結局的《摩天大樓》裡,萬年被嘲的Angelababy都得到了章子怡對其演技方面的讚賞。
先前的「珠玉」《隱秘的角落》更是用天馬行空的鏡頭語言和豐富的視聽元素,為觀眾帶來一場感官的盛宴。
而反觀《沉默的真相》,鏡頭語言缺乏可延展性,槍戰戲略顯冗餘,還有多處刪減導致的不連貫,更不用說那些突然插播的廣告植入,嚴重破壞了觀感。但觀眾卻沒有因此放棄該劇,反而大加讚美,真情實感地付出自己的眼淚。
可見,外在的、可複製因數從來都不是感動觀眾的關鍵,口味越來越叼的觀眾沒那麼容易被視覺和文本上的技巧矇騙。
真正吸引觀眾,引起共情的是劇情本身的魅力,而這種魅力是社會派推理的內核帶給它的。
《沉默的真相》改編自紫金陳的社會派推理小說《長夜難明》,它講述了一個「十年飲冰,難涼熱血」的悲涼故事。幾批不同的人,跨越7年時間,共同追求女學生性侵案的真相,為一個冤死的青年翻案,在與邪惡勢力作鬥爭的途中不惜犧牲自己的前途、家庭,甚至是生命。
正義與邪惡的較量,人性的掙扎和主角們悲劇的宿命,都是社會派推理的迷人之處,也是它能超越其它推理流派,在經典的本格派推理為主的影視藝術中,佔據一席之地的原因。
所謂的本格派推理,是從偵探的視角出發,講述高智商的偵探如何通過科學手段和邏輯思維能力解謎的故事。它發源於西方,主要的樂趣來自指認真兇的過程。
電影《看不見的客人》返璞歸真地回到了本格派推理應有的細節推理和智商拉鋸
邏輯之王埃勒裡·奎因、《福爾摩斯探案集》的作者柯南·道爾、日本「偵探推理小說之父」江戶川亂步等人都是該派的鎮派之寶。
英劇《神探夏洛克》: 改編自阿瑟·柯南·道爾創作的偵探小說《福爾摩斯探案集》
給我們帶來童年陰影的《名偵探柯南》拋開戀愛部分,具備靈光一現的推理過程以及「兇手就是你」的指認過程,這使它大體上也可以算是本格派推理。
工藤新一給自己取的名字——江戶川柯南,正是兩位本格派推理大神的結合體
而社會派推理則興起於戰後的日本,是純粹偵探小說的一種變體,是嚴肅文學與通俗偵探小說的融合。
在混亂的時代背景下誕生的社會派推理,往往傾向於表現罪與罰、善與惡、權與法等尖銳的話題。相比本格派「猜兇手」的遊戲,它更想探討犯罪的根源,以上帝視角,甚至是兇手的視角,還原犯罪現場。
本格派推理對犯罪技巧和意外結局的崇拜,在社會派推理這裡被文學性取代,高智商的偵探被普通的角色取代,出於個人意願的犯罪發展為與時代瑕疵勾連的陰謀詭計。
在這些故事裡沒有人是完美的,人性之間的撕扯和現實黑暗的湧動才是故事的主角,而最令人唏噓的是,屠龍少年只有以生命為籌碼或化身惡龍,才有可能解救出公主。
日本作家湊佳苗的小說《告白》改編的同名電影,通過女老師森口報復殺害其愛女的學生的故事,對當時日本青少年成長教育作出了反思。原本盡職盡責的老師成了索命的惡魔,而殺害小女孩的中學生卻成了他人刀俎下不斷懺悔的魚肉,從受害者到加害者,從加害者到受害者,兩者之間界限模糊,沒有人能獲得真正的勝利,有的只是普通的小人物在人性的枷鎖中掙扎。
東野圭吾更是將這種人類的獨特情感羈絆寫到了極致,以《白夜行》為例,男女主二人的共生關係既畸形又悽美,有人以愛之名白日行兇,有人為愛守望暗夜潛行。從冷酷社會中滋生的惡之花,充滿悲情與無奈,令我們在解謎後有種悵然若失的恍惚。
由小說改編的同名音樂劇《白夜行》
《沉默的真相》同樣如此,故事中三條敘事線並不複雜,兇手也很快有了答案,真正的懸念在於這些案件發生的原因,以及案件背後的糾葛。壞人逍遙法外,而一批又一批人不斷尋找真相,傳遞正義,這才是讓人為之動容的地方,也是它超越前人的創新之處。
令人耳目一新的改編優勢,雖九死其尤未悔的感人力量
通常來說,根據社會派推理小說改編的影視作品往往放棄視聽上的趣味,重視人物塑造,追求真實質感,在一針見血地揭示出社會病灶的同時,展示出人性的光輝,因而收穫廣大受眾的青睞。
儘管受制於尺度問題,劇集作出了部分顯而易見地妥協,但《沉默的真相》成功地以光影的形式再現了《長夜難明》的感人故事,承載起鞭笞社會和思考人性的責任,在影視化過程中發揮了社會派推理的優勢。
首先,是在人物的塑造上。《沉默的真相》播出後,劇中主人公江陽的扮演者白宇頻頻被誇「演技好」,青年江陽的意氣風發與中年江陽的窮困潦倒形成鮮明對比,一代有為青年的隕落讓無數觀眾看的喘不過氣來,這恰恰說明了該劇在人物塑造上的傑出貢獻。
對於社會派推理來說,能否讓觀眾先認同劇中人,是故事能否扣人心弦、引發思考的關鍵,因此,《沉默的真相》通過凝練的臺詞和細節的把握豐滿了人物的形象,展現出了人的多面性。
第一集開頭地鐵拋屍的前政法大學教授張超,在三場三幕中形象發生三次反轉,從慌張的犯罪者到失神的被提審者再到精明的律師,不同身份的碰撞有力地撐起人物的骨架,促使觀眾去好奇他犯罪背後的原因。
其次,敘事架構的不同。為了更好地剖析人物的複雜動機、挖掘犯罪的社會根源,社會派小說常用的一個手法是「倒敘」,由於犯罪者的身份已經半公開,所以故事能集中在正邪雙方的角力上,《沉默的真相》採用的就是這一手法。
2010年,江譚市刑警隊長嚴良為偵破「地鐵拋屍案」去尋找江陽的足跡,而2003年,時任平康縣檢察官的江陽正忙於為冤死的大學同學侯貴平翻案。2000年,沒能挽回學生性命的支教老師侯貴平,在悔恨中走上伸張正義的道路。
三條線索環環相扣,互為因果,在敘事上使用了大量蒙太奇的手法,設置了多重敘事視點,構建了一個跨越七年、三批人的宏大敘事格局。部分鏡頭的平行剪輯,營造出了一種主角三人跨時空對視的錯覺,這不僅增強了劇集的懸疑感,更重要的是從不同的維度渲染了同一個主題:正義,或許就是一場接力賽。
最後一點是,對社會問題的密切關注。社會派推理小說洞察當下社會問題,致力於揭開籠罩社會的黑霧,它的內容疆域囊括各個領域,因而,社會派推理改編的影視作品天然具備元素多元化、題材與時俱進的特點。
雖然《沉默的真相》的原著小說在2017年出版,但它卻與2020年全國矚目的「張玉環案」遙相呼應。
張玉環的哥哥和前妻多年來替他四處奔走、遞訴狀、聘律師,硬生生扛起了時代落在個人身上的大山。
而侯貴平案中,尋著絕望奔跑,只為前方一束光的是江陽,相似的經歷下是個體的渺小與堅韌,這一新穎的主題在滿足不同受眾需求的同時,又能喚起當下觀眾的同情和情感認同。侯貴平、江陽、朱偉等人高貴正直的靈魂令人仰望,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這或許就是《沉默的真相》餘味悠長的原因。
總結
底色悲涼的社會派推理誕生在日本戰後黑暗的時代背景中,相比追求解謎樂趣的本格派推理,它在道德上佔據更高的位置,讓觀眾在懸念解開後仍沉浸在作品帶來的叩問與反思之中,一時難以回神。
在影視化的改編中,社會派推理中鮮活的尋常人、宏大的敘事方式以及尖銳的現實問題,在拓寬推理劇受眾的同時,也增加了它的思考空間。《沉默的真相》的結束是紫金陳嚴寬三部曲的落幕,但中國本土化的社會派推理劇才剛剛開始,我們期待創作者開拓出更多這樣沉穩、克制,卻又飽含力量的故事。
留言話題互動
歡迎給圓圓打賞,您的支持就是她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