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流傳著詭異嚇人的故事,既不知道從何而來,也不知道流傳了多久。
它們一般都是通過口頭傳播,奶奶輩傳給媽媽輩,媽媽又傳給小孩。
比如小時候我們不聽話,媽媽會說:「小孩不聽話,吃人老太婆會把你吃掉。」
刻骨銘心的吃人老太婆事故,一起來溫故而知新。
以前,在一個山腳下住著一戶人家,父親因病早逝,留下母子三人相依為命。
有一天,母親小蘭去遠方看望親人,臨走前叮囑弟弟和姐姐:「晚上,千萬不要給陌生人開門。聽說這一帶有吃人婆」
由於路途遙遠,這位小蘭走累了,在途中休息一會。
夕陽西下,一個白髮蒼蒼的老太婆向她走來,餘輝照在老太婆的白髮上,散發出極寒般的光芒,
非常滲人。
老太婆走到小蘭身旁,小蘭汗毛直立。
親切和藹與小蘭聊天:「這是要去哪啊?家住哪裡?」
小蘭懸掛的心才放下來,便與老太婆說自己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突然,天色暗淡下來,颳起大風。
老太婆露出了青面獠牙,長指尖甲,兇猛撲向小蘭,吃了她。
換上小蘭的衣服,偽裝成小蘭,走去小蘭家。
深夜,吃人婆到小蘭家,敲打門,說:「媽媽回來了,孩子開門。」
姐姐琢磨:「如果媽媽去了親戚家,當天是無法返回家。」
懷疑門外不是媽媽,猶豫著要不要開門。
吃人婆順勢把小蘭的衣服從門縫裡伸進去,給孩子們看。
看到媽媽衣服,孩子便相信是媽媽,開門讓吃人婆進屋。
晚上睡覺,姐姐被咔嚓咔嚓聲音吵醒,睡眼惺忪,驚恐發現吃人婆在吃弟弟。
慌亂地跑出家,爬上門口那棵高大白楊樹的樹頂。
吃人婆用鋒利的尖甲,緩緩地向樹頂攀爬。
當吃人婆快夠著姐姐時,姐姐鼓起勇氣,用盡全身的力氣,猛烈一腳踩吃人婆猙獰的面孔。
吃人婆從高處墜地下來,摔死了。
這個吃人婆故事,目的嚇唬熊孩子,孩子產生恐懼,乖乖聽話,不敢造次。
同時教育孩子,要用智慧解決生活的困難和問題。
今天我們覺得這個故事荒誕,在當時可真有人信。
這些故事起源於古代的謠言,經過口口相傳,跨越文化地域時,會根據不同地區做適應性的改變。
比如,在西北叫吃人婆,在東北叫老虎媽子,在北京叫虎媽子。
為什麼人們會製造謠言呢?
在古代,晚上沒有燈光,屋外伸手不見五指,夜晚異常的安靜和黑暗。
稍微有點風吹草動,仿佛草木皆兵。
人們半夜醒來會很恐懼,老覺得在暗處有妖魔鬼怪。
當今有許多人在夜晚休息,晚上不關燈,讓房間燈火通明。
心裡覺得黑暗藏著鬼怪,內心相當恐懼,只有光明能讓鬼怪無地遁形。
古代夜晚貓叫春,貓頭鷹咕咕聲等和突如其來的動物顯示比較恐怖,人們常常受到驚嚇。
而且古人沒有什麼獲取知識的渠道,也不知道外界發生什麼。
人們需要對恐懼和未知尋求合理解釋,不信謠言還信什麼啊?
輕信謠言可以讓人們不至於過於恐慌,對身體有一定的好處。
現在社會相信謠言比比皆是,當人們身患疾病,一時半會醫院查出原因或者治療不好。人們非常焦慮和恐懼。
為了尋找心靈上的安慰和事情的確定性。人們尋找神婆幫助,神婆會給出問題所謂原因,並指出條明路。
人們得到「答案」,緩解心靈上的焦慮,心情平靜,感覺自己病情減輕。
恐慌極其容易傳播,別看謠言的內容荒誕簡陋,它的傳播性和持久性可是非常強的。
在農業社會,是熟人社會,人們很少有獨處的機會,幾乎一天都呆在一起。
謠言就在這種親密關係裡大量滋生,然後在集市上或公共場合擴散。
很多謠言成為了地方的記憶,在千百年反覆的出現。
謠言經久不衰,傳播有時根本就停不下來。
國內謠言已經衝亞洲,形成全球文化的交流。
吃人婆故事有沒有熟悉的味道和配方,和《格林童話》裡的小紅帽故事有點類似。
不僅是德國,在法國、義大利、日本,都有幾乎類似的故事。
學者田海研究得出結論:這些小紅帽的故事,最初起源於中國的吃人婆,以口頭傳播的方式傳遍世界。
謠言幾乎在民間滋生,由於恐懼情緒推動,沒有明確的目的性。
所以每個人相信和傳播它的人,都對它的後果負有責任。
謠言是恐懼、幻想這些心理本能產生,人心是永遠不變的,所以謠言會一直存在下去,區別僅僅在於形式和細節。
好啦!我是愛讀書的碼字工,願你和我一起成長,喜歡的點讚加關注哦!
參考文獻:《講故事:中國歷史上的巫術與替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