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叫《活著》的電影,裡面人物差不多都死了

2020-11-12 足球狗程序猿

張藝謀1994年導演的作品《活著》可堪稱中國電影的代表作。該片改編於著名作家餘華的同名小說,雖然名叫「活著」,但餘華的原作卻讓人有種差點活不下去的感覺。


電影《活著》海報


書中的福貴本是地主家的少爺,家裡有大宅院和一百多畝地,上學罵先生,下課家裡僱工當馬接他回家。生活優渥的福貴是個不折不扣的敗家子,雖然娶了城裡米行家的千金,但溫柔賢淑的妻子擋不住他去嫖去賭。最終被龍二做局輸光了家產,搬到草屋去住。從養尊處優的少爺變成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佃戶,這樣巨大的落差卻僅僅是福貴苦難生活的開始。


如果說鞏俐有短板的話,巨星氣質和倔強的形象不易與苦難中順從的傳統女性契合。


母親生病,福貴揣著家裡僅有的兩塊銀元去城裡找大夫,路上被抓去當了苦力,再回家已經是兩年後了,母親早已去世,臨死前也不知道他是不是拿錢去賭了,女兒鳳霞生病之後聾啞,年幼的兒子幾乎不認識他這個爹。


因為福貴家的宅子和地,龍二被定成了地主,又因為搞破壞被槍斃了。臨死前對著去看熱鬧的福貴大喊:我是替你去死啊!嚇得福貴,嗯。。。,在電影裡是尿了褲子。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丟了富貴卻保了命。然而之後,福貴並沒有如我們期待的那樣鹹魚翻身。兒子、女兒、妻子先後離他而去,就連女婿和外孫也都相繼死於非命。這書看得人心裡太堵了!


不過與書中差別不小的是,電影將故事整個放在了城鎮,電影結尾,福貴與妻子家珍和女婿帶著外孫給兒子、女兒掃墓之後回家吃飯的畫面雖悲傷又充滿溫情和希望。

餘華原著顯然更加殘酷。

強烈推薦這部由鞏俐和葛優主演的電影,配合原著食用觸動更大喲。看過之後如果心裡太難受,歡迎來吐槽!

相關焦點

  • 從電影《活著》讀懂人生的「生與死」
    電影《活著》是著名導演張藝謀根據餘華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的,《活著》演繹著福貴的人生苦難,記錄了福貴從年輕到老中間經歷過的種種,電影中更令人為之動容的是用「死」來折射「生」。本文從生與死的角度上去探討電影《活著》傳遞出來的思想。
  • 26年了,那部叫做《活著》的電影一直還活著
    「人活著,就比什麼都強,我們都是從死人堆裡爬出來的,你可不能去尋死啊!」二十六年後,重看《活著》,多了份鄭重的蒼老,增添了許多沉重的思考。《活著》無疑是張藝謀最好的一部作品,這其中大部分功勞有人認為要歸功於餘華,但其實電影和小說有許多的不同,尤其是結局,電影最後是一家團圓,而小說最後卻只留了福貴一個人活了下來,其他所有人都死光了。
  • 電影《活著》反映的不是好死不如賴活著,而是「笑著活下去!」
    電影《活著》是根據餘華同名小說改編,張藝謀執導,葛優和鞏俐主演的一部電影。這部影片被譽為一部活生生的中國當代野史,名副其實。當時,給出的對影片的評價是「本片以貼近生活的小人物通俗劇風格反映數十年來中國老百姓「好死不如賴活著」的生活觀。」不過,我看過這部影片之後,倒是認為這個影片評價有失偏頗,我認為應該更正為「笑著活下去!」
  • 一本書 一部電影 道出人為什麼而活著的真諦 值得每一代青年閱讀
    他們都是各自最為人所知的作品,留給讀者無盡的悵惘,其中尤以《活著》為甚,即使你沒有看過這本書,至少也看過這部電影,或者在哪裡聽過這個名字。餘華曾經對《活著》的經久不衰有過這樣的解釋:「我應該感謝每一位中學老師,是他們一直在分享《活著》這本可能略顯沉重的書,一代推薦一代,才讓它如此受關注。」
  • 小說、電影、話劇,如果《活著》如此艱難...
    為了比較同一個故事,小說、電影、話劇都是如何表達的,選了這部讓人觸目驚心、百感絕望的本子。,「還能這麼死?」。一個人慢慢地活在身邊所有人都一個一個離自己而去的世界裡,不得不說是一種勇氣,這不僅是緩慢受錘的過程,而且是多個裡程碑式的重錘。小說的背景跨越了四十多年的中國近代史,歷經民國、解放、自然災害、文革,這也是為什麼張藝謀在1994年拍電影版《活著》的時候,即使有一些情節已經改編過,沒那麼尖銳,在當時仍然屬于禁片。
  • 《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我們是選擇死亡還是努力的活著?
    電影《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是一部2015年上映的瑞典電影,改編自同名小說。講述了一個叫歐維的男人,在妻子索尼亞去世後,因受思念之苦,決定自殺追隨妻子而去,卻一直未果的故事。電影獲得第29屆歐洲電影獎最佳喜劇片,及第89屆奧斯卡獎最佳外語片提名。在豆瓣的評分高達8.8分。
  • 這部被封禁了7年的電影絕不是大尺度那麼簡單的,電影:大鴻米店
    這是一部1995年就完成的電影,完成後被認為是宣揚人性惡論的灰色電影而被封禁7年,7年後才得以解禁。這部電影就是由小說《米》改編而來的《大鴻米店》。故事簡單概括來說就是講述了一個社會底層的一個普通人物如何在歧視、壓迫中變成了一個可怕、泯滅良知的惡魔復仇的故事。
  • 「電影《活著》中的隱喻」序
    這部電影,指的是改變自餘華的小說,由張藝謀執導,葛優、鞏俐主演的《活著》。我一直在猶豫是不是寫下面這些文字,因為看看網上對這部影片的評論並不多,能看到的評論多半並未寫出我認同的看法,我不知道究竟是影評人方面的原因,還是其他原因。
  • 深度解析《活著》:福貴生前有多慘?「向死而生」就有多隨意
    主人公福貴的一生都在與死亡相伴而行。父親摔死在糞缸裡;母親因為他被捉作壯丁,來不及救治而病死;兒子有慶獻血,被活活抽死;女兒鳳霞難產而死;妻子家珍病死;女婿二喜被砸死;最後孫子苦根吃豆子,活活撐死。整篇小說都是在以福貴親人的死,作為情節的主要推動力。
  • 刪去66分鐘後,這部民族史詩成了一部潘金蓮傳
    彼時作為第六代導演的領軍人物,王全安是有野心的。第五代導演裡張藝謀拍出了《活著》,陳凱歌拍出了《霸王別姬》,第六代導演也應該拿出足以媲美這些作品的硬貨來。電影《白鹿原》就是個最好的機會。為了拍好這部片子,王全安從2004年起籌備了整整6年,拍攝周期長達3年,在編寫劇本時還請來陳忠實親自把關。
  • 美國電影徵服大陸觀眾竟然是從這部爛片開始的
    原著作者大衛·莫瑞爾並沒有去過越南戰場,他寫這部小說時,美國民眾的反戰情緒依然高漲,所以他塑造了退伍老兵蘭博這個人物,寫他從越南歸國後如何受到虐待,逼得他奮起反擊,用自己在越戰中掌握的遊擊戰術對付警察。
  • 這部講「出軌」的電影,憑什麼成為經典的愛情片?
    這部電影講的是一個三觀不太正的故事:一對姐弟的母親去世了,遺願是將自己的骨灰灑入廊橋之下。,那個男的叫Robert.這部講「出軌」的電影,憑什麼成為經典的愛情片?我想,關於這個問題可以從兩個方面回答,一方面是這部電影的內容給了我們什麼啟示?一方面是這部電影給了我們什麼啟示?
  • 刪去66分鐘後,這部民族史詩成了一個農村寡婦偷情史
    彼時作為第六代導演的領軍人物,王全安是有野心的。第五代導演裡張藝謀拍出了《活著》,陳凱歌拍出了《霸王別姬》,第六代導演也應該拿出足以媲美這些作品的硬貨來。電影《白鹿原》就是個最好的機會。為了拍好這部片子,王全安從2004年起籌備了整整6年,拍攝周期長達3年,在編寫劇本時還請來陳忠實親自把關。
  • 差不多的故事
    記得小時候和大人們一起看電影裡面有一個小故事,講的是一個小男孩叫小林,他非常喜歡射箭,有一天他去學射箭,在無數次的粗心大意的學習射箭中也沒射中靶心,一直烏鴉落在了靶子上方,小林就想射烏鴉,結果烏鴉飛走了!他就胡亂射箭,結果誤打誤撞有一隻箭終於射中了靶心!
  • 一生坎坷的福貴,從電影《活著》我們能看出哪些儒家思想
    這部電影豆瓣評分9.2分。《活著》改編自餘華的同名小說,導演張藝謀,葛優、鞏俐主演。整部電影都在表達,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什麼福分都不重要了,家人比什麼都重要,哪怕全家人在一起吃苦也是最幸福的。儒家強調重視人的生命,不輕生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儒家更加重視活著,而不是死後,死掉了就什麼都沒有了,儒家強調人活著一天,就要做一天的事,盡一天的責任,它弘揚的是一種積極入世的生死觀。
  • 亮劍:為什麼魏和尚一定要死?如果他活著,李雲龍晚年會名聲掃地
    為什麼魏和尚一定要死,首先是年齡問題,按原著來的話,段鵬首次出場是在五十年代丁偉介紹給李雲龍的一個新兵,他這個年紀幹特種部隊是合適的,但和尚確實實打實的抗戰老兵,而且38年就入伍了(假設這一年十八歲),等到組建梁山分隊的時候已經三十好幾,更不要說到68年的時候快五十歲的人了,還在不在軍隊裡都不好說了
  • 《活著》電影獲國際大獎,小說卻被出版社銷毀,餘華:感謝張藝謀
    提到餘華,就會提到小說《活著》,提到《活著》,就不得不提到張藝謀。現如今,《活著》是經典著作和電影,但當年可都是禁書和禁片。談起餘華和張藝謀的「愛恨」糾葛,實在是令人尋味。妻子陳虹激動地對餘華說,:」我覺得咱這一輩子都不用為錢發愁了。」第2天,餘華用這筆錢買了自己的第一臺筆記本電腦,硬碟100兆,一下子就花了一萬五,5萬元看起來也就不算巨款。後來餘華感嘆,北京五環的房子都要2萬多一平米,5萬元也就能買到兩三平。1994年,張藝謀改編的電影《活著》獲得了坎城電影節評審團大獎,男主角葛優獲得了最佳男演員獎。
  • 這部電影配不上這位史上最牛的女科學家
    裴淳華主演的這部《放射性物質》,我幾乎是第一時間就找來看了,卻斷斷續續用了將近半個月才看完,觀影之後的第一感覺就是:牛逼的女人值得比這更牛逼的電影。 《放射性物質》海報之所以對這部電影如此關注,是因為 以上囉嗦,除了愛因斯坦這句話,幾乎所有我提到的內容,都在電影《放射性元素》中出現了,可見這部電影的誠意和野心,但我為什麼仍覺得這部電影配不上居裡夫人呢? 事實上我一直納悶如居裡夫人這般傳奇人物,為何刻畫她的影視作品如此之少?
  • 「電影《活著》中的隱喻」一、看不見惡人的世界
    不論是小說本身,還是改編後的電影,《活著》中都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惡人,這是與我們慣常把小說或電影人物區分為正反派的想法大相逕庭的。餘華在小說的《序》中說:"作家的使命不是發洩,不是控訴或者揭露,他應該向人們展示高尚。
  • 康丫,活著活著就死了
    蘭曉龍對康丫的人物設定,是個山西人。山西人精明,會理財,也藏著小氣。所以《我的團長我的團》裡,康丫甭管見著誰都想佔點便宜,不幸的是,他身邊的人,沒一個能讓他佔著便宜的。不是不給他佔,是真沒便宜給他佔。他可能是炮灰們中死得最不值得的那一個,「窮寇莫追」這個道理,康丫可能沒聽過,他只是太想追上那個逃跑的鬼子兵,弄不弄死他先放一邊,要緊的,是能不能從鬼子兵身上撈點戰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