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鎖記》:原生家庭的缺愛缺錢讓曹七巧一生都被鎖在黃金之枷

2020-11-07 翰墨馨香2

人的一生可以選擇很多東西,唯獨出身無法選擇。最近熱播的兩部劇《都挺好》、《以家人之名》無論是從小就被母親忽略不重視的蘇明玉還是被母親虐待的凌霄最終都選擇了與原生家庭和解。他們原諒了原生家庭對自己身心的傷害,放棄了怨恨,但同時也放過了自己,最終都收穫了快樂幸福。然而《金鎖記》中的曹七巧,一生都在怨恨原生家庭帶給自己的傷害,分家之後又將這種怨恨轉嫁到兒女身上,造成了兒女的悲劇人生。

《金鎖記》是張愛玲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曾得到許多批評家的讚譽,傅雷先生譽之為「文壇最美的收穫」,夏志清教授則稱之為「中國從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說」。年少曾讀,體會不深,近日重讀,拍案叫絕,再三回味,越愛不釋手。我以為,和張愛玲其他的小說篇章比起來,這篇《金鎖記》可以說是張愛玲頂峰之作,無論從技巧上還是思想上,都能體現張愛玲的天賦所在,尋常人是無法企及的。

《金鎖記》寫於1943年,小說描寫了一個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靈變遷歷程。七巧做過殘疾人的妻子,欲愛而不能愛,幾乎像瘋子一樣在姜家過了30年。在財欲與情慾的壓迫下,她的性格終於被扭曲,行為變得乖戾,不但破壞兒子的婚姻,致使兒媳被折磨而死,還拆散女兒的愛情。「30年來她戴著黃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殺了幾個人,沒死的也送了半條命。」

人的一生最不能缺的究竟是錢還是愛。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女作家張愛玲始終有著不可替代的位置,但她的一生卻是在又缺錢又少愛的環境中度過的,從小父母離異又與繼母關係惡劣,非常缺少關愛,甚至一度被父親軟禁起來,從家中逃跑之後,她又陷入了極度的經濟困頓當中,看親生母親眼色,伸手要錢才勉強完成學業。

原生家庭沒得到溫暖,婚戀之路呢,也是十分坎坷,她與胡蘭成的故事大家基本聽過,總之他這一生是又缺錢又少愛。錢和愛可以說是張愛玲一生中不曾改變的內心訴求,因此呢,我們看到他在多篇小說中塑造了經濟拮据,又得不到家庭關愛的悲慘女性形象。比如說半生緣中的顧曼璐傾城之戀中的白流蘇等等,你仔細琢磨就會發現這些女主角身上幾乎都有一個缺錢少愛的坎,內心都有著對錢和愛的渴望。

張愛玲這種對個體情感的關注也使得他的作品超越時代經久不衰,金鎖記不僅被改編成了影視劇,搬上熒幕,也被改編成話劇在舞臺上反覆上演。下面我們就從曹七巧的心理變化歷程、心理扭曲的原因以及人物刻畫描寫的三個層面對本書進行分析解讀。

一、曹七巧:從天真爛漫到心裡扭曲她經歷了什麼?

1.分家前:是豪門更是深坑

從第一幕兩個小丫鬟的對話中,我們可以了解姜家的基本情況:其一,姜家大宅為了躲避戰亂舉家搬遷到了上海;其二,二奶奶曹七巧出身低微,在姜家很不得人心,連丫鬟背地裡也瞧不起她。

第二個場景是姜家的日常生活。曹七巧一登場就是一頓抱怨,唇槍舌劍地敲打姜家欺負她。姜家三少爺是七巧的情感寄託,但他跟七巧只是嘴上調調情,他怕將來玩夠了,整天在眼前甩不掉。可見七巧在男人這裡也無法獲得存在感。第三個場景是曹七巧的哥哥曹大年從外地來姜家拜訪,但姜家老太太明明看見人來了,卻故意裝作不知道,也不接待。曹七巧只能把哥哥領進自己屋裡說說話就送走了。

這三幕場景都是生活細節,但我們卻能夠從中看到,曹七巧在姜家被眾人瞧不起,情感沒有寄託,滿腹牢騷,只能渾身帶刺地去討人嫌,藉此來尋找一點存在感。

2.分家時:黃金之枷深深鎖

十年之後,老太太和七巧的丈夫都去世了,七巧獲得了姜家的巨額財富。她給自己打造了一把結實的黃金枷鎖,因為這些錢是她用一生的煎熬和不幸才換來的,她一定要牢牢看守。

分家沒多久,三少爺居然上門來找七巧表白。但他只不過是因為缺錢,想騙七巧將分得的田地賣掉,三少爺的圖謀很快被七巧識破。從此,七巧的這把黃金枷鎖鎖得更緊了。除了錢,她誰都不相信。

3.分家後:扭曲心理狠報復

對於兒女的婚事,七巧總怕別人貪圖她的錢,直到兒子開始逛妓院,七巧才慌忙給兒子娶了親。娶親之後又開始處處擠兌兒媳,直到將兩任兒媳逼死。

女兒也是拖過了適婚年齡還沒有嫁人,後來在堂妹的搭橋牽線下,終於相親到滿意的對象。但七巧看到女兒每次約會回來都帶著笑意,心生妒意,於是就開始拼命阻攔女兒的婚事。最終背著女兒,設局攪黃婚事。

二、究竟是誰給曹七巧戴上了黃金枷鎖?

1.原生家庭缺愛給曹七巧埋了怨恨的種子

七巧的哥哥來姜家探望七巧的一幕中,兄妹兩個見面就開始爭吵。可以看出,七巧是被半賣半騙著出嫁的。而曹大年作為哥哥不僅沒有關心妹妹的生活和情感,反倒說將來你爭家產的時候,有用得上我的地方。可見,這個哥哥滿眼都是錢,已經把妹妹當成了搖錢樹。

2.夫妻關係缺愛讓曹七巧嫉對愛扭曲嫉妒

七巧曾哀怨地描述過殘疾二少爺,那肉是軟的、重的,就像死豬肉一樣,即便勉強坐起來,還沒有三歲的孩子高。可以想見,一個花季少女面對一個沒有感情的殘疾丈夫,情感極度壓抑。

而三少爺在分家之後,利用七巧的感情來騙錢,這就更加讓七巧對世界絕望,一顆缺愛的心徹底變成了吞噬一切的黑洞。

3.社會階層缺愛讓曹七巧憤世嫉俗

七巧嫁到姜家之後,姜家從上到下都瞧不起她。他們不僅沒有扶持弱者,體諒七巧照顧殘疾丈夫的不易,反而處處欺壓七巧。她在大環境中,也仍然得不到一點關愛,感受到的只有全世界的惡意。

這種缺愛正是由等級間的歧視造成的。其實等級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等級間的鄙視鏈,容易造成人的不理智,對於七巧來說,就是心靈的扭曲。

三、張愛玲在小說《金鎖記》中體現了哪些創作特點?

1.《金鎖記》中藏著紅樓夢的影子

張愛玲的小說受到傳統小說影響很大,這篇《金鎖記》尤其明顯,單從技巧上來說,許多地方可以看得出《紅樓夢》的影子來。比如人物描寫方面。寫七巧,小說一開端並不直接就寫,而是通過兩個下人的床頭閒話點出,把這個家族的人物關係和大致的情況都交代清楚,這和《紅樓夢》借冷子興賈雨村之口道出榮寧二府的興衰故事一樣異曲同工。

張愛玲的作品在寫作手法、人物刻畫上無不有著《紅樓夢》的影子。《金鎖記》開篇就讓人感受到和《紅樓夢》相似的大家族氣息。不僅是這種先由旁人敘說主角的模式,跟《紅樓夢》一致,就是主角曹七巧的出場,也跟《紅樓夢》中的鳳姐一樣,人未見,語先聞。

《金鎖記》的整體敘事方式也和古典文學一脈相承。在《金鎖記》中,每個人的語言語氣都極具人物特色,能夠深入到人物內心,看小說就像在看戲。

2.景物烘託心境的手法

張愛玲的文筆細膩、華麗,寫人物心情不會直接寫他高興還是悲傷,往往會通過景物來烘託人物的心情,烘託整個氣氛。

在《金鎖記》中,月亮這個景物就曾被多次使用,每到人物生命中的關鍵時刻,月亮都會出來搶鏡頭。因此張愛玲筆下的景物也都成了表現人物的法寶,景物把整個場景的情緒渲染到極點,人物也更呼之欲出。

讀完整本書,我對於曹七巧由原先的討厭,變成了悲憫,曹七巧的悲劇不只是她一個人的悲劇,更是舊社會眾多女性的悲劇。社會對於女性的諸多限制、規矩,三綱五常哪一條不是套在女性身上的枷鎖。張愛玲對曹七巧對錢財那種變態的心靈刻畫得入木三分。

在張愛玲眾多對追求錢和愛的小說人物中,將這種對錢和愛的訴求表達得最徹底最淋漓盡致的就是金鎖記中的曹七巧,張愛玲說曹七巧是她小說世界中唯一的英雄,曹七巧出身低微,家裡為了錢將她賣到了大戶,人家嫁給一位患了軟骨症,整日臥床不起的殘疾少爺,她是出身貧寒被婆家瞧不起,這是缺錢,他的情感呢,在殘疾丈夫身上得不到寄託,這是缺愛,這使得一個花樣少女變得乖張暴戾,心理扭曲,她用一生幸福換來的錢成了他的黃金枷鎖,他對全世界都充滿惡意的地方,連兒女的幸福都要親手毀掉。這也是為什麼張愛玲要把曹七巧稱為英雄,正是因為他的心理扭曲,將他的情感壓抑表達得最充分最鮮血淋漓。


這個故事如果換成魯迅先生來寫那麼主題,一定是封建社會的吃人本質,封建社會對人的束縛和殘害。但是比起那個時代,張愛玲更關注個體關注人們的心靈與情感,因此呢,它能夠從女性的視角寫出人物最真實的感受,寫出一個人活在世上錢和愛都不能缺少而愛的重要性更甚的道理。


相關焦點

  • 張愛玲《金鎖記》| 為什麼七巧自己帶上金枷鎖,並鎖住子女的人生
    曹七巧畸形的一生,戴著黃金枷鎖活了一輩子,同時也把這幅枷鎖套在了女兒長安和兒子長白身上,圈出一個她自己一輩子也走不出的怪圈。曹七巧也是個有過青春夢的女人,在臨著碎石子的馨香的麻油店裡,她穿著藍夏布衫褲,鏡面烏綾鑲滾。與對面肉鋪的年輕人朝祿鬥著嘴,打著笑著。一個恍惚,在豬肉銅鉤的晃蕩間,叮叮噹噹,恍恍惚惚,銅鉤變成了黃金的鎖,她給自己套上了。珠圓玉潤臉頰也成了乾癟尖刻,臉上多了很多的戾氣,這就是曹七巧,後來幻化成一個乾癟的小老太太,陰森森的。
  • 《金鎖記》:沒有得到愛的曹七巧,卻借愛的名義害了自己的孩子
    初看時覺得曹七巧很可憐,婚姻沒法選擇,只能被迫嫁給一個患病的人,再看時發現她更多的是可恨,她把自己鎖在金鎖中,也不讓自己的兒子、女兒、兒媳走出去,並一步步毀了他們。《金鎖記》一、「沒」丈夫,愛兒子曹七巧渴望愛情
  • 張愛玲《金鎖記》丨從心理學三個層面,解析曹七巧的悲劇人生
    有人說,故事借曹七巧這個角色,寫盡了人性之惡。誠然,這個女人的一生極不討喜,如作者在小說結尾總結的那樣:「三十年來她戴著黃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殺了幾個人,沒死的也送了半條命。她知道她兒子女兒恨毒了她,她婆家的人恨她,她娘家的人恨她。」
  • 《金鎖記》毀了自己兒女一生的曹七巧,她最大的錯是連自己都不愛
    一,小家碧玉《金鎖記》中的曹七巧本是個健康活潑二,不幸的婚姻如果說哥嫂為了攀高枝,不惜讓曹七巧嫁給一個病病怏怏的男人,是曹七巧沒有辦法主宰自己的人生,那麼,她愛上自己的小叔子,就是她自虐的開始。她就是見不得別人幸福,哪怕那個人是她的親生兒子和媳婦,她的人生被金錢地位這些身為之物徹底毀了,當金錢已經不能讓她獲得內心的安寧和幸福時,她就已經無法平衡了。俗話說,女兒是媽媽的小棉襖,但是在曹七巧這裡,母女深情是不存在的,她同樣不能看到女兒有幸福的生活,她必須要有控制女兒的權利。所以,她讓已經14歲的女兒纏足,讓女兒出醜。
  • 可憐又可恨,窮得只剩下錢的曹七巧|張愛玲《金鎖記》
    她被自己的哥哥賣給了一個癱瘓的丈夫,從此只得像一隻鎖在金匣中的蝴蝶標本,在情慾備受壓抑和家族眾人排擠的困苦中消磨掉自己的大半青春。而半輩子之後,從金匣中放出來的則是一個扭曲瘋狂的靈魂,曹七巧再也見不得別人的幸福,她將自己的媳婦逼死,將自己女兒的婚姻斷送……最終把她的兒女們都變成了和自己一樣被剝奪了幸福的人。
  • 《金鎖記》的曹七巧:被無性婚姻扭曲的女人
    》我讀起來尤為印象深刻,她並不像祥林嫂一樣家徒四壁,是那種赤裸裸的悲慘,《金鎖記》裡的曹七巧,她是帶著黃金枷鎖,吸著大煙,痛苦的賠上了自己的一生的人。,她是麻油鋪的老闆的女兒,在那個時代,如果曹七巧是個男兒,或許她可以振興整個家族,但是她是個女人,她選擇了嫁人,而且是高門大戶的姜家,本來並不是門當戶對的家庭,只是二少爺的身體緣故,才會找一個能吃苦耐勞,照顧二少爺的人,而曹七巧為了這份金錢,則付出了一生,甚至自己兒子女兒的一生,她成了一個人性扭曲的人,為了金錢,甚至在家裡分家時,她精打細算,還鬧了一場,最終家產到手,但是曹七巧也沒有過得幸福,她擔心每一個人的算計
  • 解析《金鎖記》中曹七巧命中注定的多重悲劇命運
    現在看來,開麻油店做小本生意,這樣的普通家庭出身並無什麼不妥。可是在清末民國初期,曹七巧作為一個麻油店裡的姑娘,可以想像,婚前,她每天都是站在小小麻油店的櫃檯前,替來來往往的各色客人打麻油。拋頭露面,接觸到當時社會底層的各類男人,在天天算計著幾角幾毛錢的小生意中掙扎,再往深了想,因為那張年輕漂亮的面容,曹七巧還免不了被褻瀆,沾染些風塵的氣息。
  • 從《金鎖記》中美麗而蒼涼的手勢中,感受張愛玲的寫盡人性之惡
    「七巧似睡非睡橫在煙鋪上。30年來她帶著黃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殺了幾個,沒死的也送了半條命。她知道她兒子女兒恨毒了她,她婆家的人恨她,她娘家的人恨她。」翻譯家傅雷儘管對《傾城之戀》有微詞,但對《金鎖記》卻表示欣賞,肯定了這部作品具有深刻批判社會的文學意義。「《金鎖記》頗有《狂人日記》中某些故事的風味,至少也該列為我們文壇最美的收穫之一。」正如張愛玲為此回應傅雷批評《傾城之戀》而寫的《自己的文章》中道:「極端病態與極端覺悟的人究竟不多。」
  • 張愛玲筆下的曹七巧:被金錢束縛的人生,痛而不幸福
    比如,《金鎖記》中的曹七巧。夏志清教授評價《金鎖記》:它是中國從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說,也是從古以來最深刻的一齣悲劇,尤其是女人的悲劇。曹七巧,就是張愛玲寫給我們看的,一生都在帶著那個黃金枷鎖的人。那個一生痛苦、一生絕望、一生悲劇的人。雖然,張愛玲也明白,錢,是生活的希望,也同樣是生活的枷鎖。所以她寫了《金鎖記》,告訴我們被金錢束縛住的一生到底有多痛。
  • 現實生活中有張愛玲寫的《金鎖記》裡的曹七巧這種類型的父母嗎?
    最近看了電視劇版的《金鎖記》 大致就是講了曹七巧這個女人從青春年少到老年的這麼一段人生。 自己過的不幸福也毀掉了兒子女兒的幸福。【已下文字摘錄某乎原生家庭療愈】 張愛玲的《金鎖記》裡,女主人公曹七巧過得不幸福,就開始對自己的兒子女兒下手。
  • 《金鎖記》:她嫁入高門,得到的除了錢還有寂寞——曹七巧
    曹七巧是張愛玲在自己的中篇小說《金鎖記》中所塑造的一個角色,也是小說中的主角人物。關於曹七巧,人們對她的評價大多都是負面的,但是曹七巧在結婚前,也是有很多人喜歡的。曹七巧不幸的婚姻和婆家人對她的輕視,都讓她的心靈、性格在逐漸發生變化!
  • 從「情感勒索」角度分析,張愛玲《金鎖記》中曹七巧人性的毀滅
    張愛玲《金鎖記》寫的不僅是曹七巧的悲劇,也是長白和長安的悲劇。曹七巧將自己扭曲的心靈,自身得不到的價值,統統以愛的名義,逼迫自已的兒子和女兒過上同她一樣不堪的人生,這實際上就是一種現實意義的情感勒索。我們不妨從「情感勒索」角度分析《金鎖記》中曹七巧的人性是如何毀滅的。 一、將自身價值依附於別人和周圍環境,是曹七巧擺脫不了情感勒索的原因曹七巧出生在一個不富裕,但生活無憂的家庭,原本她也是個嚮往生活、渴望愛情的普通女孩子,原本也有鍾情與她的人。
  • 嫁給癱子,得到巨額遺產,卻一生悽慘,《金鎖記》曹七巧悲劇一生
    於是,引來了代兄相親的姜季澤,結果他一眼就看上了聰明漂亮的曹七巧。曹七巧當然也喜歡上了舉止不俗的姜家三少爺。為了三少爺,她狠心答應嫁給身患骨病的癱子姜仲澤。二,愛而不得曹七巧處心積慮嫁入姜家,是因為她知道,想接近姜家三少爺,這是她唯一的辦法。姜季澤家是豪門貴族,她只是小門小戶的灰姑娘一個,按照正常的路徑,她根本高攀不上姜家三少爺。而嫁給姜家二少爺,是唯一的出路。從這一點上來看,曹七巧也是一個敢愛敢恨的勇敢人物。
  • 《金鎖記》:曹七巧身上的這點,值得所有女性學習
    《金鎖記》的主人公曹七巧出生於社會底層,家裡是開麻油鋪的。姑娘時的曹七巧深得身邊的同齡男子的欣賞。然而哥嫂為了錢把她嫁給了當地有錢人家——姜家,做二少奶奶。如若姜家二少爺是個正常的人,是不會娶出生低微的曹七巧的。曹七巧也只能嫁給跟她一樣的底層男人,過著清苦的生活。
  • 《金鎖記》:不幸婚姻的黃金枷,是需要勇敢去打破的
    看完《金鎖記》,我有點蒙。攤上七巧這樣一個媽 ,哪個兒女不心塞?可七巧有什麼錯?只不過配了一段門不當戶不對的婚姻,就生生地把自己扭曲在了那個世界裡。七巧家是開香油鋪的,在櫃檯來來往往見識市井,竟成了七巧加入姜家後被人瞧不起的原罪。 當然姜家也是有小心思的,認為如果不是因為姜家二爺身體不好,娶七巧進門是讓曹家高攀了。大家本就不是一個世界的人,有了那麼一個外人生活進來,讓姜家覺得自己丟了臉,七巧也覺得和姜家這個家庭格格不入。
  • 生活環境、自身性格、階級觀念都是她悲劇命運的原因——曹七巧
    曹七巧是張愛玲在小說《金鎖記》中所塑造的一個女性角色,她從一個開麻油店的家庭,嫁到了家境殷實的姜家。而生活並不是因為有錢才會變得幸福,有時候,錢給人帶來的除了孤獨還有無形的枷鎖。姜家的二少爺終日病怏怏地躺在床上,曹七巧連個說心裡話的人都沒有。人們都希望自己的另一半是健康的,而且另一半的陪伴與理解也是人們婚後面對困難的堅強後盾。曹七巧的丈夫呢?根據小說的描寫,顯然姜家二少爺是無法為曹七巧分憂解難、傾聽她訴說心事的。可以說,曹七巧不幸的婚姻也是導致她性格變化的原因之一。
  • 《金鎖記》:我,吃了自己兒女,滿本寫著「吃人者」3個字
    ,為母不愛,則不偉大。》:講述了一個叫曹七巧的麻油店老闆的女兒嫁入豪門後,由於種種遭遇人格異化,被金錢這把「大鎖」緊緊扣住,最後變成「吃人者」的故事。接下來,咱們就聊聊這部《金鎖記》,聊聊「吃人者」曹七巧。
  • 曹七巧:嫁給不全人,看上小叔子,逼死兒媳婦,毀掉女兒幸福
    《金鎖記》是張愛玲23歲時的作品,這部小說被傅雷稱為「中國文壇最美的收穫」。講的是:一個俊俏的、精力充沛的貧窮人家女子,被哥嫂嫁給一個「十不全」(軟骨症)的富家少爺,在守活寡的情況下對自己的小叔子產生愛欲。備受情慾壓抑卻又愛而不得,最終遭受愛戀對象的欺騙,由一個受害者轉變成一個變態的施害者的故事。
  • 從張愛玲的《金鎖記》到韓國素媛案,你永遠不知道人性有複雜
    賈寶玉說,『女孩兒未出嫁,是顆無價之寶珠,出了嫁,不知怎麼就變出許多的不好的毛病來。沒有結婚的女孩子浪漫靈動的像一枚珍珠,可一旦進入婚姻真的是死魚的眼睛了,瞬間就不可愛了今天我們要講的主人公也是一個極其不可愛且瘋狂的女人,她就是張愛玲《金鎖記》裡的曹七巧。
  • 張愛玲《金鎖記》:一個貪婪女人的瘋狂史
    讀完張愛玲的《金鎖記》,我的感受是既驚豔又驚悚。驚豔的是張愛玲居然把故事寫的如此精彩,無論是情節設置還是情景和心理描寫,都無可挑剔。驚悚的是居然有人會因為對金錢的過分貪婪而發瘋,進而毀滅整個家庭。《金鎖記》的主角曹七巧無疑是個悲劇人物,她的一生除了一點兒錢財,什麼都不曾擁有,而為了得到、守護這些錢財她卻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菲爾丁曾經說過:「如果金錢是你的崇拜物,那麼就會象魔鬼一樣折磨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