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可以選擇很多東西,唯獨出身無法選擇。最近熱播的兩部劇《都挺好》、《以家人之名》無論是從小就被母親忽略不重視的蘇明玉還是被母親虐待的凌霄最終都選擇了與原生家庭和解。他們原諒了原生家庭對自己身心的傷害,放棄了怨恨,但同時也放過了自己,最終都收穫了快樂幸福。然而《金鎖記》中的曹七巧,一生都在怨恨原生家庭帶給自己的傷害,分家之後又將這種怨恨轉嫁到兒女身上,造成了兒女的悲劇人生。
《金鎖記》是張愛玲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曾得到許多批評家的讚譽,傅雷先生譽之為「文壇最美的收穫」,夏志清教授則稱之為「中國從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說」。年少曾讀,體會不深,近日重讀,拍案叫絕,再三回味,越愛不釋手。我以為,和張愛玲其他的小說篇章比起來,這篇《金鎖記》可以說是張愛玲頂峰之作,無論從技巧上還是思想上,都能體現張愛玲的天賦所在,尋常人是無法企及的。
《金鎖記》寫於1943年,小說描寫了一個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靈變遷歷程。七巧做過殘疾人的妻子,欲愛而不能愛,幾乎像瘋子一樣在姜家過了30年。在財欲與情慾的壓迫下,她的性格終於被扭曲,行為變得乖戾,不但破壞兒子的婚姻,致使兒媳被折磨而死,還拆散女兒的愛情。「30年來她戴著黃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殺了幾個人,沒死的也送了半條命。」
人的一生最不能缺的究竟是錢還是愛。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女作家張愛玲始終有著不可替代的位置,但她的一生卻是在又缺錢又少愛的環境中度過的,從小父母離異又與繼母關係惡劣,非常缺少關愛,甚至一度被父親軟禁起來,從家中逃跑之後,她又陷入了極度的經濟困頓當中,看親生母親眼色,伸手要錢才勉強完成學業。
原生家庭沒得到溫暖,婚戀之路呢,也是十分坎坷,她與胡蘭成的故事大家基本聽過,總之他這一生是又缺錢又少愛。錢和愛可以說是張愛玲一生中不曾改變的內心訴求,因此呢,我們看到他在多篇小說中塑造了經濟拮据,又得不到家庭關愛的悲慘女性形象。比如說半生緣中的顧曼璐傾城之戀中的白流蘇等等,你仔細琢磨就會發現這些女主角身上幾乎都有一個缺錢少愛的坎,內心都有著對錢和愛的渴望。
張愛玲這種對個體情感的關注也使得他的作品超越時代經久不衰,金鎖記不僅被改編成了影視劇,搬上熒幕,也被改編成話劇在舞臺上反覆上演。下面我們就從曹七巧的心理變化歷程、心理扭曲的原因以及人物刻畫描寫的三個層面對本書進行分析解讀。
一、曹七巧:從天真爛漫到心裡扭曲她經歷了什麼?
1.分家前:是豪門更是深坑
從第一幕兩個小丫鬟的對話中,我們可以了解姜家的基本情況:其一,姜家大宅為了躲避戰亂舉家搬遷到了上海;其二,二奶奶曹七巧出身低微,在姜家很不得人心,連丫鬟背地裡也瞧不起她。
第二個場景是姜家的日常生活。曹七巧一登場就是一頓抱怨,唇槍舌劍地敲打姜家欺負她。姜家三少爺是七巧的情感寄託,但他跟七巧只是嘴上調調情,他怕將來玩夠了,整天在眼前甩不掉。可見七巧在男人這裡也無法獲得存在感。第三個場景是曹七巧的哥哥曹大年從外地來姜家拜訪,但姜家老太太明明看見人來了,卻故意裝作不知道,也不接待。曹七巧只能把哥哥領進自己屋裡說說話就送走了。
這三幕場景都是生活細節,但我們卻能夠從中看到,曹七巧在姜家被眾人瞧不起,情感沒有寄託,滿腹牢騷,只能渾身帶刺地去討人嫌,藉此來尋找一點存在感。
2.分家時:黃金之枷深深鎖
十年之後,老太太和七巧的丈夫都去世了,七巧獲得了姜家的巨額財富。她給自己打造了一把結實的黃金枷鎖,因為這些錢是她用一生的煎熬和不幸才換來的,她一定要牢牢看守。
分家沒多久,三少爺居然上門來找七巧表白。但他只不過是因為缺錢,想騙七巧將分得的田地賣掉,三少爺的圖謀很快被七巧識破。從此,七巧的這把黃金枷鎖鎖得更緊了。除了錢,她誰都不相信。
3.分家後:扭曲心理狠報復
對於兒女的婚事,七巧總怕別人貪圖她的錢,直到兒子開始逛妓院,七巧才慌忙給兒子娶了親。娶親之後又開始處處擠兌兒媳,直到將兩任兒媳逼死。
女兒也是拖過了適婚年齡還沒有嫁人,後來在堂妹的搭橋牽線下,終於相親到滿意的對象。但七巧看到女兒每次約會回來都帶著笑意,心生妒意,於是就開始拼命阻攔女兒的婚事。最終背著女兒,設局攪黃婚事。
二、究竟是誰給曹七巧戴上了黃金枷鎖?
1.原生家庭缺愛給曹七巧埋了怨恨的種子
七巧的哥哥來姜家探望七巧的一幕中,兄妹兩個見面就開始爭吵。可以看出,七巧是被半賣半騙著出嫁的。而曹大年作為哥哥不僅沒有關心妹妹的生活和情感,反倒說將來你爭家產的時候,有用得上我的地方。可見,這個哥哥滿眼都是錢,已經把妹妹當成了搖錢樹。
2.夫妻關係缺愛讓曹七巧嫉對愛扭曲嫉妒
七巧曾哀怨地描述過殘疾二少爺,那肉是軟的、重的,就像死豬肉一樣,即便勉強坐起來,還沒有三歲的孩子高。可以想見,一個花季少女面對一個沒有感情的殘疾丈夫,情感極度壓抑。
而三少爺在分家之後,利用七巧的感情來騙錢,這就更加讓七巧對世界絕望,一顆缺愛的心徹底變成了吞噬一切的黑洞。
3.社會階層缺愛讓曹七巧憤世嫉俗
七巧嫁到姜家之後,姜家從上到下都瞧不起她。他們不僅沒有扶持弱者,體諒七巧照顧殘疾丈夫的不易,反而處處欺壓七巧。她在大環境中,也仍然得不到一點關愛,感受到的只有全世界的惡意。
這種缺愛正是由等級間的歧視造成的。其實等級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等級間的鄙視鏈,容易造成人的不理智,對於七巧來說,就是心靈的扭曲。
三、張愛玲在小說《金鎖記》中體現了哪些創作特點?
1.《金鎖記》中藏著紅樓夢的影子
張愛玲的小說受到傳統小說影響很大,這篇《金鎖記》尤其明顯,單從技巧上來說,許多地方可以看得出《紅樓夢》的影子來。比如人物描寫方面。寫七巧,小說一開端並不直接就寫,而是通過兩個下人的床頭閒話點出,把這個家族的人物關係和大致的情況都交代清楚,這和《紅樓夢》借冷子興賈雨村之口道出榮寧二府的興衰故事一樣異曲同工。
張愛玲的作品在寫作手法、人物刻畫上無不有著《紅樓夢》的影子。《金鎖記》開篇就讓人感受到和《紅樓夢》相似的大家族氣息。不僅是這種先由旁人敘說主角的模式,跟《紅樓夢》一致,就是主角曹七巧的出場,也跟《紅樓夢》中的鳳姐一樣,人未見,語先聞。
《金鎖記》的整體敘事方式也和古典文學一脈相承。在《金鎖記》中,每個人的語言語氣都極具人物特色,能夠深入到人物內心,看小說就像在看戲。
2.景物烘託心境的手法
張愛玲的文筆細膩、華麗,寫人物心情不會直接寫他高興還是悲傷,往往會通過景物來烘託人物的心情,烘託整個氣氛。
在《金鎖記》中,月亮這個景物就曾被多次使用,每到人物生命中的關鍵時刻,月亮都會出來搶鏡頭。因此張愛玲筆下的景物也都成了表現人物的法寶,景物把整個場景的情緒渲染到極點,人物也更呼之欲出。
讀完整本書,我對於曹七巧由原先的討厭,變成了悲憫,曹七巧的悲劇不只是她一個人的悲劇,更是舊社會眾多女性的悲劇。社會對於女性的諸多限制、規矩,三綱五常哪一條不是套在女性身上的枷鎖。張愛玲對曹七巧對錢財那種變態的心靈刻畫得入木三分。
在張愛玲眾多對追求錢和愛的小說人物中,將這種對錢和愛的訴求表達得最徹底最淋漓盡致的就是金鎖記中的曹七巧,張愛玲說曹七巧是她小說世界中唯一的英雄,曹七巧出身低微,家裡為了錢將她賣到了大戶,人家嫁給一位患了軟骨症,整日臥床不起的殘疾少爺,她是出身貧寒被婆家瞧不起,這是缺錢,他的情感呢,在殘疾丈夫身上得不到寄託,這是缺愛,這使得一個花樣少女變得乖張暴戾,心理扭曲,她用一生幸福換來的錢成了他的黃金枷鎖,他對全世界都充滿惡意的地方,連兒女的幸福都要親手毀掉。這也是為什麼張愛玲要把曹七巧稱為英雄,正是因為他的心理扭曲,將他的情感壓抑表達得最充分最鮮血淋漓。
這個故事如果換成魯迅先生來寫那麼主題,一定是封建社會的吃人本質,封建社會對人的束縛和殘害。但是比起那個時代,張愛玲更關注個體關注人們的心靈與情感,因此呢,它能夠從女性的視角寫出人物最真實的感受,寫出一個人活在世上錢和愛都不能缺少而愛的重要性更甚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