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真,看《春潮》很壓抑。
一是郭建波(郝蕾飾)總是一臉不開心,活得很壓抑的樣子;二是她的母親紀明嵐(金燕玲飾)有點小變態,對女兒百般看不順眼,對隔輩的外孫女很護著。
母女一場,到底是相親相愛,還是相互怨恨?
紀明嵐當初是為了進城,才嫁給郭建波父親的。這樁婚姻本就不是因為愛走到一起的。
郭建波的父親是懦弱且比較無能的男人。而年紀輕輕心氣高(如果是甘於平庸的人,就不會想到通過嫁人的途徑進城過更好的生活了)的紀明嵐,打從心眼裡瞧不上這樣的男人。
(年輕人可能不懂,幾十年前城鄉差距巨大,鄉村姑娘為了成為城裡人,肯付出極大代價。)
當一個心氣高的女人不得不和一個自己根本看不上的男人在一起生活,可想而知內心的失落感有多大。
當目標達成後(進城),與身邊的窩囊廢男人朝夕生活在一起,夫妻生活很難和諧。
本來如果有更好的路子,紀明嵐還可以再找個跳板,可她懷孕了。
早些年,想去醫院流產可沒那麼容易。
女人生孩子,是一生中的大轉折,說難聽點,當你當上母親,幾乎一輩子就被孩子套牢了。
對不得已生下的女兒,紀明嵐愛不起來。
婚是她要離的,她雖然帶走郭建波,但一個人拉扯孩子的艱辛,讓她更恨前夫。而因為恨前夫,她更加不會喜歡這個女兒。
本來女人只有和自己愛的男人生孩子,才會對那個孩子心生歡喜。而和自己不喜歡的男人生孩子,因為討厭那個男人,也會連帶著不喜歡這個孩子。
如果她生活得很順利很好,也還好,心裡的傷疤可以被掩蓋。而一旦她生活得不如意,那麼,對這個孩子就會有一股莫名的恨意。因為,孩子會讓她想起失敗的自己。
紀明嵐明顯生活很一般。
所以,紀明嵐從不吝機會詆毀她的父親。因為對無能的丈夫充滿了不屑,此後的歲月裡,紀明嵐不斷對女兒說她的父親如何如何好色,如何如何無能,如何如何對不起自己。
但郭建波對父親的回憶中卻有很多的美好。
郭建波被母親紀明嵐一手帶大,卻不能同母親一起,同仇敵愾恨那個男人,這讓紀明嵐內心失落。
她會覺得自己辛苦養大女兒,在女兒的心目中卻還不如那個不用為她操心的男人。
母親強勢且不喜歡自己,自然的,郭建波的性格和一般人相比,也就別彆扭扭。智商沒問題,但情商就一般了。
看她採訪時動怒打犯罪嫌疑人,可以判斷,她是一個比較情緒化的人。
這不奇怪,內心越壓抑,心靈越需要一個宣洩的出口,他們的內心時有衝突,無法像一般人保持情緒的平穩,情緒容易走極端。
郭建波生下女兒郭婉婷,卻不知孩子的父親是誰。可見郭建波對母親表面順從,實則以沉默的行動實施叛逆——不管在哪個年代,女性生下不知父親是誰的孩子,都是令親人大為糟心的事。
這讓紀明嵐十分看不起郭建波,對她言語越加苛責。
但是郭婉婷的出生,孩子的天真無邪,讓紀明嵐的內心不再堅硬。
生活中不乏這樣的例子,母親對自己的孩子不是打就是罵,對教育根本毫無章法,但是對第三代卻有著無盡的包容心。
她們在第三代身上,才展現出溫柔慈愛的母性。
我的母親就是這樣,從前對我們有多狠,後面對第三代就有多疼愛。
紀明嵐也一樣,霸佔著外孫女,護著她,在外孫女面前說郭建波的壞話,讓人覺得她的不明智。
那種行為,好像要和郭建波爭奪孩子。
有些人憎惡女兒,卻可以成為第三代眼裡的好外婆。
紀明嵐的心思可以略窺一二,從心理上說:自己和女兒的關係已經糟得不能再糟了,做母親是失敗的,但可以成為一個慈愛的外祖母扳回一局。
從客觀原因上說:人到老年,經歷了生活的各種磨礪,不再有年輕時時刻緊繃的生存壓力,有閒了也可能有錢了,年輕時沒有的耐心也就回來了,也就有機會對第三代煥發遲來的「母愛」。
從心理上說,母女暗暗地有一種競爭的關係,女孩子小時候會和母親爭爸爸。
長大以後,如果母親不幸福,女兒好像也難很幸福。
這其實是因為父母沒給她一個幸福的模板,所以女兒也不太能處理好和老公及家庭成員的親密關係,靠自己磕磕碰碰去摸索,而在這種磕碰中,如果不能走向更好,則會走向更糟。
紀明嵐一生不幸福,女兒郭建波也過得擰巴。
母親為她介紹對象,郭建波就在微信上和那男人互動,母親說一項她的好,她就駁回一項,搞得原先那個興致勃勃的男人最後嚇得落荒而逃。
紀明嵐討厭郭建波,郭建波也不喜歡紀明嵐,但母女關係血脈相連又分不開。
紀明嵐昏迷住院,郭建波在意識到可能失去母親時,所有的不忿好像隨著母親的虛弱而消失了。
她默默對著玻璃窗,說出平時沒能對母親說的心裡話,與母親和解。
電影不如電視劇,可以將產生這些亂七八糟關係的前因後果交待清楚。我們也只能根據劇情進行合理腦補。
《春潮》不是爽劇,它揭示了母女關係中更深層的東西。
能和它產生共鳴的人,年紀應該都不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