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產劇《三十而已》大火,前半部分對群像的描繪,可謂精緻之極,一路追到大結局,卻發現還是不免於俗,靠感情生變和模式化的衝突推動劇情呈現,作為一個觀眾來說,並不盡興,這難免讓人無奈。
而唯一讓廣大觀眾盡興的是,劇中的煙花設計師許幻山和小三林有有的橋段,按照網友所說,一個是品茶大師,一個是茶藝師,兩人之間的互動,隨時撩撥著我們最脆弱也最敏感的神經,而這兩個角色自然也就承包了觀眾幾乎所有的怒氣宣洩。
一輪又一輪的熱搜和對角色鋪天蓋地的謾罵,「渣男」、「綠茶」等詞頻繁出現在眼前,似乎是刻意煽動情緒似的,角色變成了靶子,整部劇的質感,在不經意中也就慢慢消散。
這是一部以女性凝視社會角度的劇,在劇裡我們看到了不同地位、不同階層、不同人生狀態的各色人等,一心想扎進婚姻卻充滿著困惑的滬飄王漫妮,想要逃離卻又諸多束縛的鐘曉芹,拼命守護家庭想要更好生活的完美人妻顧佳,不管是誰,似乎都面臨著各種各樣的「難處」,尤其是在婚姻和家庭面前,這是最能引人共鳴的部分。
但看罷整部劇,不管是「中年叛逆」的許放炮、還是「沉默寡言」的陳養魚,或是「綠茶形象大使」林有有,又或是「行走海王」梁正賢,這些在劇中所塑造的假想敵,似乎並沒有觸及到婚姻裡最真實的困境。
在婚姻和家庭中最真實的隱痛是什麼,劇裡,依然找不到答案。
先說一說林有有,這個毫無道德感的角色,確實是誰看誰生氣,可以說是劇裡最惹人厭的角色。
不管是「綠茶」,或是「心眼壞」,用在這個人物身上,都不會過分。
但換個角度來說,這個人物的塑造其實並不算成功,看多了之後除了憤怒索然無味。
在林有有身上,找不到一個鮮活的人的特質,她更像是堆疊出來的意象:女大學生喜歡煙花愛上了煙花設計師,於是獨身去找他,結果對方不來電,於是想盡辦法讓對方妻離子散。
這種劇情的安排,簡直就是為了合理而合理。
而讓網友討論最多的「冰激凌情節「,同樣是劇中的「名場面」,這種過於親暱的動作,拋開對已婚男人蓄意勾引的成分,這個行為簡直就是對私人領域的侵犯,可見林有有基本的社交人格是不完整,更不用談什麼吸引力和魅力了。
又如之後,林有有辭職哭哭啼啼去找許幻山,一個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將自己的姿態放的極低、教唆、耍賴、主動獻媚,扭曲的價值觀和矯揉造作的行為讓人大跌眼鏡。
作為一個小三,似乎找不到一點吸引力,這個「壞人」,過於「扁平」。
顯然,一個角色應該有的立體感,和複雜的人性並沒有體現出來,就人物的塑造來說,相比《前半生》的凌玲,實在相去甚遠。
相比之下,劇中另一個角色的人設,卻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再說一說顧佳,堪稱全能的完美人妻,在事業決策殺伐果斷,人情往來張弛有度,家庭瑣事面面俱到,可以說是從頭颯到了尾。
尤其是顧佳多次幫助許幻山公司渡過難關的情節,很容易讓人產生一種女強男弱的即視感,隨著劇情展開,許幻山漸行漸遠之時,作為觀眾自然而然的便能猜想到結局:離了顧佳,許幻山不能成事。
但,太過完美的人設,其實很難讓觀眾產生「共情」。
當顧佳的婚姻面對危機,觀眾一心只想著」顧佳什麼時候離婚」,「許幻山什麼時候自食惡果」,但卻忽略了顧佳心底最真實的追求:她至始至終只想要一個更好的家庭,過上更好的生活。
林有有和顧佳,是兩個極端,我們對林有有的憤怒,其實更多是源自於對顧佳的替代和補全心理。
太過完美,就容不下一絲損壞。
這兩個角色的碰撞,達到了應該有的戲劇張力,但很遺憾,給觀眾心裡,並留不下回味。
一個完美的賢內助妻子,一個幸福的家庭,這樣的婚姻同樣面臨挑戰,林有有得逞之時,我們只覺得氣憤,顧佳掌摑林有有之時,我們只覺得解氣,但是,透過劇情背後,我們並沒有獲得一些結構性的反思。
所以,最核心的問題是,為什麼婚姻到最後都會不可避免的面對危機?
劇中是否對這個問題有過思考,編劇借顧佳父親之口給出了答案:值得相信的不是感情,而是人。
而顯然,這個答案是有些片面的。
人性的複雜和多變是最難預測的,婚前婚後判若兩人也並不在少數。
其實不妨從婚姻這個制度上來思考,畢竟,在某種程度上,婚姻和人性本就是相悖的。
李銀河曾經作出婚姻制度會消亡的預測,並認為人類壽命延長是影響婚姻的首要原因。
如何理解呢?古時候人均壽命四十歲,婚姻存續時間最長也不過20年,而現代人均壽命70多歲,婚姻存續時間普遍在五六十年,半個世紀,足夠任何摩擦產生。
如果「日久見人心」是一個普遍現象的話,那麼現在人在婚姻裡面臨人性危機的概率要高過古代兩倍或三倍。
除了時間之外,在現代婚姻裡,不可避免的還有利益的牽扯問題。
有人說,婚姻的本質就是一場利益交換,找伴侶更像是找一個合作夥伴。
這本是無可厚非的,畢竟很多人在步入婚姻時,都是懷著將生活越過越好的願景。
合作固然是一件好事,但與此同時,還會有分工和利益分配的問題。
在父系觀念殘存的社會中,女性比男性更多的關注家庭,她們的勞動其實並沒有得到相應的回饋,或者說這種回饋在家庭內部以更隱性的方式呈現。
在此基礎上,女性一旦失去家庭,之前的付出和勞動極大部分就成為了「沉沒成本」,而對於家庭主婦而言,更不用說,家庭就是一切。
所以說,在這場合作關係中,其實女性更多的承擔了風險。
當越來越多的女性意識到這個問題時,面對婚姻的態度便明顯搖擺,哪怕是打著「合作共贏」幌子的婚姻,也一樣讓她們充滿了隱憂。
所以,婚姻變得越來越難,越來越多的人也不願意結婚。
再往深處探討,種族的延續和社會發展的需求,其實可以通過多種方式滿足,伴侶也可以有各種各樣的模式,不管是國外流行的「民事同居協議」,或是正在提議的「多元成家草案」,所以理論上,婚姻不再是組合家庭的前提。
但是,人類似乎始終沒有傳統倫理道德的門檻,或許沒有真正明白在婚姻裡尋求的是什麼。
這是一個永遠存在的話題,錯綜複雜的連同時代背景、人性觀念和地域環境糾纏在一起。
不可否認,《三十而已》確實是一部良心國產劇,引人共鳴的點並不少。
但是,在婚姻問題上,光是靠「渣男」和「綠茶」,似乎並不能解決最真實的困惑。
而對於我們來說,罵完林有有後,還是得回到自己的婚姻和家庭裡裡,繼續跌跌撞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