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生活的暴風雨襲來的時候,他一顆年幼的心總要為之顫慄,然後便迫使自己硬著頭皮經受捶打。一次又一次,他的心臟漸漸地強有力起來,並且在一次次的磨難中也嘗到了生活的另一種滋味。他慢慢懂得,人活著,就得隨時準備經受磨難。
——路遙《平凡的世界》
1986年12月,路遙所著的百萬字小說《平凡的世界》首次出版。1991年3月,《平凡的世界》獲得中國第三屆茅盾文學獎。2019年9月23日,這部小說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
這部小說共分三部,全景式展現了中國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的城鄉社會生活。
從此,關於時代變革的滾滾洪流,關於與磨難不懈抗爭的勞動人民,關於磨難後的一次次新生,都深深鐫刻在了幾代人的靈魂深處。
面對時代變革的心靈躑躅、奮力而為,親情的手足偎依、愛情的芬芳甜蜜、友情的不離不棄,這部百萬字的長篇小說都描寫得淋漓盡致,入骨入髓。
雖人生苦澀,但撥開磨難的迷霧,我們發現:無論人生有多少坎坷,總有明媚的陽光穿過磨難的縫隙照耀人生。
重溫《平凡的世界》,我從小說創作的時代背景、情節線索、語言特點三個方面來剖析一下這本書帶給我們的現實意義,並結合這部小說中自始至終從沒冷卻過的愛,分析一下人生抗擊磨難的力量來自於哪裡。
那個時代,貧窮衍生的磨難此起彼伏,但勞動人民從沒停止抗爭和創造,這也是從貧窮走向富裕,向美好生活過渡的一個時代。
「一九七五年二三月間,一個平平常常的日子,細濛濛的雨絲夾著一星半點的雪花,正紛紛淋淋地向大地飄灑著。時令已快到驚蟄,雪當然不會存留,往往還沒等落地,就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了。黃土高原嚴寒而漫長的冬天看來就要過去,但那真正溫暖的春天還遠遠地沒有到來。」
開篇運用天氣進行了隱喻:冬天將要過去,春天還未到來,時代的特徵躍然紙上,小說的序幕也緩緩拉開。
這段關於自然天氣的隱喻描寫,傳遞出了了一種信息: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人,將會在這歷史的大進程中走過一段艱難曲折的道路,也會迎來真正美好的生活。
在這樣雨雪交加,完全喪失了生氣、沒有一點可愛之處的小城裡,十七八歲的主人公孫少平在縣立高中的大院壩裡蹽開兩條瘦長的腿,撲踏撲踏地踩著泥水走來了。
他穿戴可憐,胳膊裡夾著一隻碗,縮著脖子,在已經空無一人的南牆根下來拿他的兩個高粱面膜。
因為貧窮,正值青春期的他,內心敏感自尊,他害怕在人聲鼎沸的用餐時間來這裡,也怕同學們投以他嘲笑的目光。
因為貧窮,他買不起五分錢的丙菜,吃最差的主食,還憋著眼淚把菜盆裡混合了雨雪的殘湯剩水悄悄舀進了自己的碗。
因為貧窮,潤葉有事叫他去二爸家吃飯,他感覺惶恐為難,一陣陣心跳耳熱,因為他從內心裡自卑膽怯。
他身上穿著自家織的顏色不均的粗布衣服,腳上是已經沒了鞋帶還綴著補丁的黃膠鞋,襪子早就沒有了後跟。
他每頓啃著兩個舊社會地主餵牲口都不用的高粱做成的饃,開始了他艱難的高中生活。
貧窮噬咬著年輕自尊的心,但貧窮更能激起青春的抗爭和奮鬥。主人公孫少平將在被壓得喘不過氣來的貧窮中走出一條自己親手開拓的人生之路。
以孫少平對生活磨難的自我抗爭和奮鬥為圓心,孫家、雙水村、這個國家都在經歷變革,磨難中的新生漸漸肉眼可見。
老農民孫玉厚一輩子土裡刨食,用一雙粗糙的手養活了全家人,還給自己的弟弟娶了媳婦。
大兒子孫少安從六歲開始幫扶父親操持家庭,上完小學就回家務農,跟父親一起撐起了這個在貧窮中飄搖的家。
大女兒蘭花從沒上過學,整天山裡家裡操磨,被流裡流氣不務正業的王滿銀哄成了自己的媳婦兒,繼續更窮困的生活。
家裡連個孩子們住的地方都沒有,少平和妹妹蘭香都借住在鄰居金波的家裡。
即使家裡總有大大小小兩個或者三個勞動力,但依然力量微薄,無法改變貧窮的生活條件。
孫家是那個時代勞動人民家庭的一個縮影,一輩子與磨難為伴,想用雙手和信念打敗貧窮,但最終,貧窮衍生了更多的磨難,磨難又主宰了貧窮的生活。
窮困的生活裡,大兒子少安漸漸成長為家裡頂門立戶的脊梁,靠著精明的腦袋瓜、強悍可怕的吃苦精神,在十八歲那年,被一隊的社員極力推選為隊長。
小兒子少平正讀高中,生活條件極差,卻酷愛讀書,更能在父親和大哥不在家時,把自己當成男子漢,用昂揚的狀態安排和處理姐夫王滿銀被抓勞教後的瑣碎事務。
小女兒蘭香自知幫不上大人的忙,在家裡面臨複雜事情、大人們驚慌失措之際,餵過了豬,出門撿了柴禾。
面對家庭的貧困,磨難的一次次來襲,雖極力抗爭但仍無力改變現狀的孫玉厚,一邊為兒女們的懂事驕傲,一邊又為無盡的貧窮深感內心煎熬。
正如書中所說:「他佝僂著高大的身軀,失神地望著東拉河對面黑乎乎的廟坪山。山依然像他年輕時一樣,沒高一尺,也沒低一尺。可他已經老了,也更無能了……」
習慣了太多磨難,抗爭了大半輩子的孫玉厚一直堅守著內心的希望:孩子們長得茁茁壯壯,這就是他生命的全部意義。
曹乃謙曾經寫過一句話:「貧窮的村落,苦苦味兒的老漢,仍然有直挺挺的脊梁。」這就是對孫玉厚最真實的形容。
對於孩子們,最青春蓬勃的時代剛剛來臨,激情和無畏正充滿了胸腔,他們初生牛犢不怕虎,用蓬勃的激情和力量開始了與磨難的對抗。
雖心有自卑,但在書籍和生活中汲取了能量的少平,在一次又一次的磨難中也嘗到了生活的另一種滋味。
「他覺得自己一步步邁向了成年人的行列。他慢慢懂得,人活著,就得隨時準備經受磨難。」
這句話主宰了少安和少平的人生,也讓他們的人生中除了磨難,更多了斑斕多姿的色彩。
這些苦難歲月裡的色彩全是他們自己用血汗淚水一手打磨出來的。
不懼磨難奮力抗爭,因為抗爭之後才能看見黎明的曙光。
雙水村老支書田福堂的女兒田潤葉,是村裡的文化人,高中畢業後在縣城小學教書,已經成了地道的城裡人。
金俊海是地區運輸公司的汽車司機,這是那個時代最吃香的職業。雖長年累月出車不能幫襯家裡,但在生活條件方面卻是村裡的優越戶。
一九七五年,由於國家政治生活的不正常,社會許多方面都處在一種非常動蕩和混亂的狀態中。
在農村,階級鬥爭的弦繃得更緊了,公社一級出現了「民兵小分隊」,專門搞階級鬥爭。
孫家不務正業,倒騰賣鼠藥的女婿王滿銀、小偷、賭徒、村蓋子、母老虎等等,都被抓來勞教。
他們不光要經受肉體折磨,還要經受精神折磨,折磨了他們不算,還要折磨他們的親人。
動蕩不安的社會環境,物資匱乏的社會現實,使底層勞動人民的生活倍受煎熬。
在這樣的時代大背景下,看似命運已被定格,但時代變革的洪流正滾滾而來,不服輸的抗爭和對幸福生活的渴望孕育著新生。
圍繞這三條主線,這部小說所要描寫的時代特徵、社會現實、人物命運等一一展現。
小說所描寫的1975到1976年間,雙水村在時代的裹挾中,階級鬥爭運動正愈演愈烈,民兵武裝小分隊四處搞階級鬥爭,農民的生活在磨難之外更添愁苦。
對販賣老鼠藥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王滿銀進行勞教,對「私下擴大本隊豬飼料用地」的一隊隊長孫少安進行批判,拉平時瘋瘋魔魔的田二湊數當「階級敵人」,農業學大寨運動正在高潮階段……轟轟烈烈的政治運動並沒有讓農民過上期盼中的好日子,反而是人心惶惶,身體和精神都遭受折磨。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一隊隊長孫少安在安徽鐵匠的話裡得到啟發,首先產生了由生產小組承包經營土地的想法,並帶領生產一隊開始實施。雖以失敗告終,但萌芽的新生命已無法阻擋,黃土地上終將遍布綠色。
整個時代的特徵濃縮在了雙水村,雙水村的時代變遷又濃縮在了在孫少安對生活的抗爭和越來越好的日子裡。
在高中學習的時間裡,孫少平經歷了貧窮、飢餓和孤獨的折磨,也經歷了初戀的和失戀後的煎熬。但這些是那個時代的青春必經之路。
1977年,高中畢業的孫少平高中畢業回到雙水村,在小學當了三年的教師。這三年裡,大哥孫少安把家裡的日子經營得漸有起色,不管是家裡還是村裡,大家的生活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三年教師生涯結束了,他不得不回家當農民。但他不能甘心在雙水村靜悄悄地生活一輩子!他老是感覺遠方有一種東西在向他召喚。他不間斷地做著遠行的夢。
青春充滿了夢想和衝動,血液在沸騰和激蕩,他義無反顧地開始了無比艱難的自我抗爭之路。他赤手空拳,無異於一叢飄蓬。
在艱難的夢想之路上,他打零工維持生活,還攢錢給家裡蓋房、供妹妹讀書。雖生活在社會底層,從沒捨去對於書的熱愛。
農民出身的國家幹部田福軍,性格兼有農民的樸素踏實和幹部的嚴肅認真,他為人正直、胸懷寬廣。
他經歷了文化大革命中被批判被勞教的生活,急切盼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改善勞動人民的生活條件。
他一心為勞動人民辦事,堅持原則,所做的一切事情都從勞動人民的利益出發。
生活中是好丈夫,好父親,工作中是好領導,好公僕。
他是小說中的一條主線,也是時代變革中的矛盾中心。從他的身上,反應出了當時的政治風向和時代變革的坎坷歷程。
例如:「怎啦?」「不怎……」,「你們還小,先不敢學這。煙這東西,一沾上就撂不下了」,「姐夫,你圪蹴在這兒幹啥哩」……
這種表達方法能讓讀者有身臨其境的代入感,讓小說更具真實性。
陝北信天遊基本上是即興之作,比較口語化,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節奏明快奔放,生活的快樂、苦愁,浪漫的幻想和現實的無奈,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都能在信天遊的傳唱裡找到最真實的感覺。
例如潤葉約少安見面時聽到的信天遊歌聲:
正月裡凍冰呀立春消,二月裡魚兒水上漂,水呀上漂來想起我的哥!想起我的哥哥,想起我的哥哥,想起我的哥哥呀你等一等我……
結合書中不同的場景,陝北信天遊或明麗或沉緩地應景而唱,讓讀者置身於小說人物的設定之中,產生思想共鳴。
孫少平對生活不服輸,一直在抗爭的路上尋找光明。而對書籍的熱愛,又讓他看世界的眼光和思維更加寬廣和深入。
因為對書籍的熱愛,對命運的抗爭,骨子裡的自強自立自愛,他才吸引了田曉霞的愛。
可以說,書籍是孫少平和田曉霞的愛情見證。
他倆的每次見面,都要對書籍內容和人物進行交流討論,這個過程通過書籍場景、人物對話、書籍名言等展現出來,也使二人的思想和靈魂更趨融合。
在百萬字的故事中,在抗擊生活磨難的過程中,有一個詞貫穿始終,那就是愛。
愛萌生力量和渴望(親情、愛情、友情,統稱為愛,愛是一種力量,一種渴望)。
孫少安被村裡批判,心裡委屈,想一個人走走,邊走邊想,哭了出來。沒想到父親並沒離開,一直尾隨他,只怕他想不開。
孫蘭花婚姻不幸,孫玉厚一直幫女兒料理農活,從內心裡對女兒充滿愧疚。
因為給不了兒女們寬裕的生活,不能讓兒女們全都接受教育,孫玉厚是痛苦揪心的。
田福堂只希望女兒嫁個門當戶對的女婿,所以發現了潤葉和少安之間有愛情的蛛絲馬跡後,果斷採取措施。
在他的意識裡,孫少安這個窮小子根本配不上他吃公家飯的女兒。
他的做法和想法完全是因為他是個父親,希望女兒生活幸福,而不是跟著窮小子受苦受罪。
孫少安和田潤葉沒有結果的愛情是苦難生活中的一大亮點。
與少安青梅竹馬的潤葉自小與他形影不離,互相幫扶,在不知貧富的日子裡,他們在一塊親密地廝混玩耍,愛情的根扎在了潤葉的心裡。直至成年,潤葉的少女心一直被少安佔據。
但少安對潤葉內心的愛戀一無所知,潤葉只有克服羞澀,自己想辦法表白。
「少安哥:我願意一輩子和你好。」一句話,攪亂了只知道埋頭苦幹的少安的心。
城裡人和村裡人,知識分子和農民,家庭富裕和窮家薄業,光明的前途和磨難的人生……被愛情擊中的少安在短暫的驚喜過後陷入了沉沉的思索。
一直以來,他把潤葉當作親人,像蘭香一樣充滿了親切的兄妹感情。
他覺得:「即使人的一生充滿了坎坷和艱辛,只要有這種感情在,也會感到一種溫暖的慰籍。」
從天而降的愛情,現實的拷問,讓青春的少安深深感到:這樣驚喜的愛情,讓他憂傷的思緒裡多了明媚的心情。
但在現實的壓力下,他退卻了,屈服於生活去山西迎回了更迷戀和依賴他的賀秀蓮為妻,他用淚水和行動辜負了潤葉對他深刻在骨子裡的愛。
在漫長而又曲折的人生裡,賀秀蓮也給予了他和家人最熱情實在、貼心溫暖的愛。
在秀蓮的愛裡,少安的心漸漸安定,在全力打拼生活的日子裡默默祝福潤葉生活幸福,雖然他不知道自己的選擇已經左右了潤葉不幸的婚姻。
在社會最底層打拼的孫少平,在靈魂深處並沒有看低自己,雖為了幾個錢而受盡折磨,但他已不僅僅將此看作是謀生活命——職業的高低貴賤,不能說明一個人生活的價值。恰恰相反,他現在倒很「熱愛」自己的苦難。通過血火般的洗禮,他相信,自己歷經千辛萬苦而釀造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輕而易舉拿來的更有滋味。
青春懵懂的孫少平在高中結識了跟自己命運相同的郝紅梅,兩顆心因為貧窮,因為書籍漸漸靠近。
他以為這是愛情,愛情給了他自信和力量,但經過一系列的事情後,他才發現,貧窮的郝紅梅有更遠大的志向——找家庭條件好的男生。
他曾經頹廢和迷失,也曾經抱怨和灰心,但被貧窮和磨難磨練過精神和體力的他,很快恢復到生龍活虎的狀態,因為現實生活不容許他因為情愛休憩,生活需要的是他去奉獻自己。
高中畢業,他當過村裡的老師,去城裡做苦力闖蕩,他得到了同學——跛女子侯玉英的表白,得到了幹活的主家曹書記和他老婆的欣賞,這些只是浮雲,是他苦難生活中的一葉葉扁舟,漸漸遠去,消失不見。
但對於他,這一切的存在都有意義。他從內心油然而生出一種溫暖和美好的心情。
「活在這世界上,有人愛你,這總不是一件壞事。」
真正了解他愛他的,能跟他思想共鳴精神同頻的,是田潤葉的堂妹田曉霞。
他在精神上依託于田曉霞,從書籍中,從曉霞的言談舉止中看到了更廣闊的世界,更廣袤的人生,兩顆心漸漸融合,他內心充滿了洶湧澎湃的熱浪。
書中說:「她喜歡他不偽裝自己,並不因生活的窘迫就感到自己活得沒有意義。她看得出來,少平對苦難甚至有一種驕傲感——只有更深邃地理解了生活的人才會在精神上如此強大。」
生活的貧窮磨滅不了精神的富有,貧窮澆灌出的愛情,在憂傷裡明媚。
因為貧窮,少安和少平骨子裡都積蓄了抗爭磨難的力量,面對挫折的勇氣,做事有魄力有擔當,更知生活艱難,更懂體貼和關懷。
環境鑄造了他們堅毅的性情,積聚了他們不服輸的勁頭,腳踏實地、務實勞作,身為窮苦的農民,他們偏偏吸引了看上去完全跟自己不搭邊的有知識有前途的女孩子。
在《平凡的世界》裡,雖人生多有磨難,雖每個人磨難不同,在抗擊磨難的過程中,每個人都被愛情激勵,都在愛情的簇擁裡品嘗到了生活的另一種味道——甜蜜、幸福。
李向前愛潤葉愛得痴狂,潤葉卻持續逃避,但在向前車禍鋸斷雙腿後,善良的她選擇了溫情回歸。
「我現在應該去照顧他。」一種油然而生的惻隱之心使她忍不住做出了選擇。人性、人情和人的善良,一起在她的身上復甦。
書中說:「這是人生的心酸。在我們短暫而又漫長的一生中,我們在苦苦地尋找人生的幸福。可幸福往往又與我們失之交臂。當我們為此而耗盡寶貴的青春年華,皺紋也悄悄爬上了眼角的時候,我們或許才能稍稍懂得生活實際上意味著什麼……」
命運多舛的郝紅梅成了寡婦,還要哺育兒子,遇到潤生後,她冰冷的心重新被熱血融化,在無盡的苦難之後,潤生成為了她生活中的光輝。
在她的愛情之樹上,她曾經費盡心思地施肥澆水,小心翼翼地修枝剪葉,但愈精心的守護,愈焦急的渴望,這棵樹最終無花也無果,一次次的失落之後,她卻在絕望中觸摸到了一顆誘人的果實。
考上全國重點大學的孫蘭香和吳仲平兩情相悅;金波去當兵的地方尋找他的西藏姑娘;因工傷毀容的少平拒絕了金秀的愛,去找尋能給他生活溫暖的惠英和明明……
他們的愛情,在苦難中滋生成長,被苦難打磨得更甜蜜。
田曉霞的日記本上寫了一段話,最能表達愛情的本質。
她說:「真正的愛情不應該是利己的,而應該是利他的,是心甘情願地與愛人一起奮鬥並不斷地自我更新的過程;是融合在一起——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共同鬥爭!」
是啊,再多的磨難也擊不垮人生,愛情給予人創造的力量,愛的海洋永不枯竭。
少平和金波,蘭香和金秀,他們是從小到大的好朋友,因為家貧沒有住處,少平和蘭香一直住在金波家。
有了心事向對方傾訴,互相知曉對方的秘密。需要幫助,一句話一個眼神,對方就能懂得。
闖蕩世界一起同行,學習知識互相陪伴。這種沒有任何附加條件的友情是青春日子裡最寶貴最無價的財富。
人生磨難交疊,但時代推動一代又一代的勞動人民不懈耕耘,坎坷再多,只要愛與渴望潛藏在內心,只要內心有蓬勃張揚的力量,我們必將跨越一切生活的暴風驟雨,無畏而行。
結語:讀《平凡的世界》,還有一大感觸:每一部的結尾都附有準備、第一稿、第二稿的時間字樣。從中透射出的是作者對作品的精益求精全心而為的態度,這樣一部心血巨著,要靠幾千字的文字解析出它的所有成書特點、創作構思、意境展現等,定顯淺薄。但淺薄之外,請包容我對它的永久迷戀。